淮剧《奇婚记》舞美设计中的乡土气息
2021-11-12王士廷
■王士廷
苏北里下河地区的“盐阜”、“两淮”是淮剧艺术的故乡,在二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江淮文化特有的气韵和风格,也孕育了极具艺术修养的淮剧剧种。因其来自生活,源于基层,淮剧的舞台舞美呈现颇具乡土气息,特别是在现代戏中,那些精巧的艺术构思、独到的艺术造型,都体现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属性,让现代淮剧的演出更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彰显出蓬勃的艺术生命力。本文试从现代淮剧《奇婚记》舞美设计的变化中,来浅谈淮剧舞美设计中乡土气息的独特魅力。
笔者了解到,我国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由于爱多年的思想禁锢,普通人的认知还处于相当僵化阶段。如在由江苏省淮剧团创作演出的《奇婚记》一剧的舞美设计中就充分体现这一特点。记得当年该剧的第一稿设计风格,就用的是五六十年代的写实绘景手法,舞台上处处是真实的景物堆叠,让人一看就是典型的“样板戏”写实风格。而《奇婚记》一剧是反映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释放,随着冰雪融化,春回大地春意盎然,戏剧的舞台上应该呈现昂扬的春意,而不是呆板的固化。因此在进入第二稿设计时,舞美创作指导思想就有了在“戏曲化”+“现代化”的前提下重新构思设计。为达到“出奇求新”的艺术效果,舞美创作组重新回顾了传统戏剧模式与装置,参考了现代国外戏剧舞台的布景风格及流派,确定采用抽象无具象布景的装置,将一桌二椅变为假定性积木共用,以抽象共用的立体几何体组合,来演变剧中的规定情景,同时借助灯光效果创造环境氛围和人物情趣,让戏剧舞台呈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二稿舞美设计为舞台带来了新的气象,给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为加快舞台表演节奏,导演设想了在演出时采用换景不闭幕,由身着黑西服时尚的青年女子,以舞台工作人员的身份走进舞台。换置道具,使戏曲舞台的表现形式上出了新,很洋气,这些构想都是对传统演出的闭幕换景的反叛。此举受到部分城市观众的赞许和理解,可是这些新布景在乡镇与农民见面时,反应却是相反的,甚至遭遇到观众的不理解。他们问剧团,这些条条块块是什么,台上的洋女人又是什么人,倒像是“身穿洋服,头戴瓜皮帽,不伦不类”的怪物,淮剧观众不能接受这种布景的“求新出奇”。记得在1986 年的江苏省新剧目调演时,《奇婚记》舞美就没有获奖,专家的不看好,广大观众的责疑声,也向我们舞美设计同志提出了拷问,舞美设计中的改革究竟如何实现,看来完全丢弃老祖宗民族戏曲艺术的审美观,完全照搬西方现代派舞美风格同样也是行不通的。
舞台美术是戏剧艺术的组成部分,它的艺术性突出体现在舞台上,剧情与形式应力求合拍。这出《奇婚记》体现的是乡村生活的爱情剧,采用这种几何体的造型语言去体现,会使人感到格格不入。“出新”不能出格,“求奇”不是猎奇。如果不从剧本内容与生活出发,去寻求舞美艺术形象构思,就会脱离群众,不被观众认同、接受和理解,即使再新奇也是枉费心机!戏剧作为人民大众群体共享的剧场艺术,应当真诚地为广大观众对戏剧审美需要去进行创作和演出,以观众对作品的接受为原则。这样才能使作品有存在价值,具有强大的舞台艺术生命力!成功的舞美式样是在舞台演出的艺术实践中,进行反复艺术加工形成的,现代淮剧《奇婚记》的舞美创作过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经过两次设计的思考,《奇婚记》的三稿四稿布景设计就借助了话剧丰富的舞台设计经验,将其应用到淮剧现代戏的舞台上。如在戏剧的呈现中就出现了话剧中的平台、台阶的出现;同时娴熟的水粉画绘景技巧,也能使四季植物“漂亮”地展现在舞台上。剧情中需要的鱼棚、房屋等硬景,也都大多绘制在三合板上,用反面钉木条的老办法,既固定又简洁,你看最终那些满台的房片,多层的网幕树景,都使整个舞台布景显得很实。功夫不负有心人,设计中平台的出现与绘景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使舞台上出现了新变化。舞美设计的这一新突破,为《奇婚记》舞美设计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在第四稿舞美设计中,我们还采用了每场用白纱绘景,以深蓝丝绒幕做基色背景,将天幕分割成国画长轴,画面选择与场景有关的国画图样,力求体现舞美风格的“民族化”,以画代景,以景托情。失败是成功之母,经过连续四次设计实践,剧组创作人员在总结前四次经验基础中又制定出新的设计方案,并形成了基本指导思想:在继承戏曲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寻求新形式中努力表现出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一定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农村观众。尽力打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
《奇婚记》的第五稿设计是无锡市锡剧团的舞美设计师杨雅典同志最终敲定的,在总结前四次基础上,他用心良苦地推出了“芦席”布景造型,因此独特风格,乡土气息浓郁,引起省厅领导的关注和剧组同志们的好奇、兴趣,此方案很快选中,投入制作程序。
从舞美设计中看乡土气息的魅力。杨雅典同志的设计绝招就在于选择了苏北水乡的土特产“芦苇”,用来编织成布景,并采用现代城市装饰流行材料铝条进行“镶边”,既“土”又“洋”,既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这是舞美用材上的匠心独创!
苏北水乡地处里下河一带,盐城又被称为百河之乡,广袤的沟河港汊,到处盛产茂密的芦苇,特别是黄海滩涂更是一望无际的芦苇故乡。富裕的芦苇资源,也是用途极广的资源。编织芦苇是里下河地区当地农民的家庭副业,生活中的农民过去用芦柴当屋面建材,用芦席垫床,用芦席间隔室内空间,而淮剧《奇婚记》中故事的发生地与场景都与芦苇相关,舞美设计艺术家正是从生活中获得启发,从地域中激发灵感,因而他的设计就更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终,《奇婚记》的舞美设计形式采用立体构成因素,将苏北水乡的芦苇植物编织成布景的主要材料,你瞧,室内墙片、池边鱼棚、田头标语牌、农舍灶台,不用平时的绘画方法表现,而采用带有相当“工艺美”的芦苇来体现,用约30公分的绒布做墙边角线,这样显得既洋气又大方,更贴近生活,具有现代感。并用铝条镶边房顶及墙边,这种东西生活中可能没有,但这是美化了的布景,从生活的实用性真实性发展成艺术的欣赏性,拉开了生活形象与艺术形象的距离。
“芦席装置景片+国画写意纱幕+话剧舞台台坡”是构成《奇婚记》舞美设计的组成部分。加上大小不等的积木式平台和平面变形的少量景片,在田大憨、田二婶家的两个室内景片的墙壁,挂上一些照片框,再贴上年画剪纸,加上桌凳、锅灶。室外的竹篱和花台里插上了藤蔓花草,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生活情趣,又凸现出了农村简朴的环境。给演员和导演提供了剧情发展的支点。《奇婚记》剧中构成各种室外场景(表现土坡、河堤、码头、渔塘、坟地等)抽象的具体景物,在保证音乐节奏和舞台调度上的和谐基础上,采取“简易轻便、灵活多变”的制作原则,既能参加大型汇演,又便于基层巡演,既抽象又现代,形成前后风格协调的总体,使舞台中艺术形象与“芦席”景片相互对应,和谐地体现了现代淮剧舞美的韵味,使舞美形式与剧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也给导演与演员创造了特有的戏曲表演空间,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舞台上无门窗,门内外无具象布景,舞台上室内外景物、地点、环境,都是通过戏曲虚拟表演来完成视觉的想象艺术创造的。
《奇婚记》舞美设计与制作的成功,是选用材料创新的成果,用手工编织的“芦席片”布景,替代用布绘景,以其自然原色出现在舞台上,是设计师来自生活的积累,是在生活的激情中产生的灵感,是在生活中碰撞出的艺术火花。《奇婚记》舞美设计中浓郁的乡土气息,虚实并举、以实为主的创作理念,为当今现代淮剧舞美呈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