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至者,刚柔并生
——牡丹亭杜丽娘情感的革命性赏析
2021-11-12徐瀚婧
■徐瀚婧
《牡丹亭》是汤显祖写于明历二十六年的作品,在封建统治的大背景下,把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婚恋的自由视为大逆不道,把情欲视作十恶不赦,扼杀人性,让人们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把纲常作为准则,维护封建道德纲领。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汤显祖鼓励人们去追求情和欲,离经叛道,披露情之于理的矛盾。汤显祖创作出的《牡丹亭》,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制度纲常背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此格格不入。此剧的一经问世,便受到民众的青睐,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牡丹亭》为什么能在戏剧史上历久弥新?我想主要是由于成功塑造了于杜丽娘这一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的明清社会环境下,封建婚姻制度森严,但文学史上仍然不乏有许多敢于和封建礼教制度作斗争的女性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不外是《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桃花扇》里的李香君,《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等。而杜丽娘这一人物,是集结了这些女子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最为完美女性形象。
一、封建礼教下的柔弱与萌动形象
杜丽娘作为一个千金小姐,在当时社会,属于贵族女性阶层,父母宠爱有加,将其视作掌上明珠。其父杜宝对女儿从严苛刻,处处约束,用种种规矩束缚着她。杜宝听闻丫鬟春香道出丽娘昼眠一事,大发雷霆,连同夫人一并责怪,在他看来,女孩子昼眠,必定是晚上胡思乱想,不得安寝。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典型的、顽固的封建礼教维护者的形象。杜丽娘二八芳华,自怜在幽闺,对于情感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观认知,但杜宝对此毫无察觉,依然以知书达理,三从四德来培养女儿。杜丽娘即使满腹委屈,却从未与父亲顶撞,仍然极度顺从父母。杜丽娘对父亲的爱戴和尊敬是发自肺腑的,这并不能说明杜丽娘是软弱的,恰恰相反,她的顺从,是对封建礼教大背景下女性禁锢森严的深刻揭露,也是为故事后续的发展作铺垫,汤显祖塑造这一形象的高明之处可见一斑。
杜丽娘本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官宦千金。作为女儿,她恭敬孝顺;作为学生,她对塾师非常敬重。但就在这样一个传统女性身上,同时又表现了对自由、对爱的强烈渴望和追求。幽居深闺,除了父亲与塾师,她是见不到其他男性的,因为白日青天小睡片时,便遭了训斥,连裙钗上花鸟成双的图案都被视作邪思妄念,自家后花园更是从来不曾涉足。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她的苦闷与不满越发强烈。她的心灵孤寂而压抑,青春年华苍白无趣,在严酷的封建禁锢下,杜丽娘必须表现得柔顺、温良且稳重,但她的内心是极度向往自由的。杜宝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位贤妻良母,不仅要精通妇工,还要略识诗书,唯有如此嫁人后方能相夫教子,婚姻美满。因此,杜宝请来只是略通《诗经》,却无大才的陈最良,把《关雎》曲解成宣扬“后妃之德”,把《诗经》曲解成《诗》三百。但聪慧的杜丽娘在诵读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关雎》的爱情主题,唤起了她对爱情自由的向往,更深感闺阁寂寞,叹息年华逝去。《闹学》这一折目,可以看作是杜丽娘青春懵懂的开始。在她内心里,《诗经·关雎》篇不一定是歌咏“后妃之德”,而是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的称颂。在丫鬟春香的提议下,杜丽娘瞒着父母游玩了自家的后花园,由此生发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极度向往。
二、刚柔并济的女性觉醒抗争形象
如果说杜丽娘因游园生梦,因梦生情、又因梦而亡这一系列的剧情发展是以生理需求为主导的话,那么从《幽媾》开始,禁锢她精神的枷锁松脱,从思想上的反抗转化为为个性解放而抗争的行动。这时的杜丽娘作为鬼魂,循着柳梦梅的呼唤而来,与其欢会,私定终身。柳生得知杜丽娘因梦而亡的真相,非常感动。遂助其还魂后,她又鼓励柳梦梅赴京赶考,并打探父母消息,一方面是希望柳梦梅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与柳生的婚姻能让父母的认可。面对杜宝坚决不认女儿,说她是“花妖狐媚”,她直言不讳“眼前活立着个女孩儿,爹爹不认。”“爹爹,你不认呵,有娘在”。此时的杜丽娘展现出了她勇敢的一面。她的人物性格在经历了生而赴死,死而复生后发生了巨大转变。这样的转变,不仅是“情”战胜了“理”,也是对程朱理学的胜利。情之至者,刚柔并生。“情”在烈火里得以重生,如同凤凰涅槃,其力量是“理”所无法匹敌的;人之常情,是“理”无法泯灭的。礼教再也无法束缚她真情的恣意张扬。
三、情之至者追求爱情的叛逆形象
汤显祖对杜丽娘个性的展现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一步步变化的。她这次连春香也瞒过了,偷偷又到后花园,找到湖山石,寻到芍药栏,却遍寻不到那个梦中的人,由此伤怀,抑郁成疾,在本该团圆的中秋佳节,于蒙蒙细雨的夜晚病亡,魂魄去到了阴曹地府。她虽身死,但她怀揣的对爱的信念,已经成为了执念,感化判官,杜丽娘由此复生,这放在现实中是惊世骇俗,绝无可能的。杜丽娘魂游寻找梦中情人,与之尝遍云雨,这体现了爱情的动人之处。这一系列剧情的设计,很好地突出了杜丽娘追求个性解放的这一人物特点。《回生》一折,看似已经是美满的大结局,但剧情并没有因此戛然而止,作者将故事继续向前推进。男女主人公人鬼私缠,私订终身,那时的杜丽娘已经摆脱全部的束缚,尽情恣意地享受着幸福爱情,但是一旦复生,她又回到了封建社会的牢笼,不能像之前那样无拘无束了。复生之后,在柳梦梅提及婚事时,她却开始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礼教对于人的束缚不同于鬼魂在世。这并不说明杜丽娘对礼教屈服、妥协,反之,这才是她对封建礼教的讽刺。她与柳梦梅情投意合,自由婚恋,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是离经叛道的。如果杜丽娘为了逃避礼教,大可在复生后选择苟且偷生,躲起来以维持两人的婚姻。但是她不愿意这样,她不想避开社会舆论,她所希望的,是得到社会认可的婚姻,和柳梦梅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由此展开了与封建礼教的激烈的斗争。至此,杜丽娘又像读者展现出了、果敢坚强、为情为爱战斗到底的女英雄形象。
四、机智刚烈的女性革命者形象
《牡丹亭》讲述的生死之恋也是作者汤显祖在现实世界中未得圆满的情感寄托。杜丽娘为爱有着生可赴死,死可复生的无畏精神。她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憎恨,勇于挑战封建传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明知难为亦要做的胆识气魄,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杜丽娘。正是有着这样的胆识气魄,杜丽娘以一己之力赢得四海欢喜,在封建社会下贵族妇女的悲歌里唱出一首属于她的爱情赞歌。她又与崔莺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截然不同,比莺莺果敢坚强,较黛玉更加可爱通透;她是为了从肯定“人欲”的合理性和歌颂“人欲”战胜一切来反对程朱理学,从而表达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不认可,做出了反抗。当然,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寓意,追究到底,也只是相对而言,而不是绝对的。
杜丽娘一缕幽魂来到阴曹地府,与判官讨价还价,化身鬼魂去寻找自己梦中的情人,最终和柳梦梅结成连理,在杜丽娘的身上,将人对理想中真挚爱情的追求与渴望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追寻。
五、结语
《如杭》一折讲的是杜丽娘催促柳梦梅赴京应考,并让其前往淮阳找寻杜宝,而《应考》一折在剧情上又是一个转折点,柳梦梅好不容易找到杜宝,可杜宝死不认婿,甚至拒不认女,并断定死而复生的杜丽娘是鬼怪,《圆架》一折,父女对簿金鸾大殿,这是剧情从头至尾,杜丽娘第一次正面与以其父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展开交锋。当皇帝指责她私相授受,不顾体面时,杜丽娘则义正辞严、抗辩不屈,维护这历经千难万险得到的婚姻,最终皇帝也被其感动,下旨赐婚,全剧到此以大团圆而告终,杜宝最后不情不愿,还是承认了女儿女婿,杜丽娘自此结束了为爱而战的斗争,完成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她的这种胜利,不仅是关于爱情的,更是解放人性斗争的凯旋之歌,此时杜丽娘光辉的女性革命形象是其他女性人物都无法与之匹敌的,她痴心一片,为爱赴死复生,为了寻求自由个性的解放,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勇于和封建礼教抗争到底,谱写了一曲不同于那个时代的篇章,也谱写了一曲对生命赤诚,对自由向往,对人性解放的最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