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而不简单
——京剧《青衣》舞台美术赏析
2021-11-12刘正凯
■刘正凯
“再难回弯弯曲曲的田野小径,再难听清清澈澈的泉水淙淙。从此后每到月华升天际,便是我碧海青天夜夜心。”……京剧《青衣》搬上舞台已有几年时间了,剧中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不断闪现。“我就是嫦娥,嫦娥就是我。”——该剧围绕着20 世纪80 年代当红京剧演员筱燕秋的戏梦人生展开,月宫中凌云漫舞不食人间烟火的嫦娥,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衣与现实生活中平凡琐碎的筱燕秋格格不入,展示了主人公进退维谷、无所适从的生存困境和困兽犹斗、寻求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写意、空灵、简洁、婉约,是看完京剧《青衣》后的第一感受,空灵的艺术风格贯穿全剧,极具艺术感染力。其中,该剧的舞美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无穷。
一、鲜明的舞美风格。写意传神是京剧《青衣》舞美设计的总体风格。刘杏林老师的舞美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符号,像一幅水墨画,着笔不多,却鲜活灵动,挥洒自如。我们知道,以歌舞演故事是戏曲的基本特征,舞台的中心是演员,舞台美术作为舞台艺术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剧情和人物服务。戏曲的表演在刻画人物的同时,还带有浓重的写景因素,而这种写景因素,是被歌舞化的,用歌舞写景,又带来了舞台空间处理上的高度灵活性,形成戏曲舞台所特有的空间概念。可以看到,该剧的舞美在戏曲的虚拟化、意象化的表达上都做了非常好的尝试和探索。这一点表现在舞台的空灵性和画面的丰富性上,整个舞台呈现简洁、干净,一件大型嫦娥的服饰贯穿全剧,烘托主题,充分利用吊杆、帷幕和底幕等舞台装置拉开舞台空间,吊杆的起起落落起到了隔离、间离的效果,舞台布景后面的天幕把人物的心理烘托得非常丰满,舞台叙述得巧妙灵动。为表现复杂的剧情人物,在舞台上多次用了闪回,且闪回穿插得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使演员们得以在高度自由的时空中闪转腾挪,充分施展表演才能。舞美与灯光的呼应也相得益彰,利用灯光分割成前后两个表演区域,不限时空的转换,使现实中的筱燕秋和梦境中的嫦娥融为一体。简约的黑白两色相交替,升降的吊杆勾勒出空间轮廓,鲜亮的蓝色绣花女帔烘托环境,点缀主题,它是嫦娥的戏服,也是筱燕秋心中朝思暮想的梦境。舞台环境呈现的方式、色彩的应用和灯光的呼应,整个风格非常统一。婉约的留白式舞台上,演员们粉墨登场,轻衣水袖在台上诗意地流动,诉说着柔肠寸断、如痴如狂的故事。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情调,一种暗示,这同一般写实布景的历历在目、和盘托出是大异其趣的,凸显了设计者对舞台空间的掌控和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而观众则对这种不限时空的环境转换,与表演者产生心灵的沟通和默契,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好的舞美作品,需要为不同剧情、不同人物精心而细致地营造舞台环境,目的在于引人入胜,使观众全身心地沉浸于剧情的发展,不让多余而繁琐的景物去影响或分散其注意力。这种看似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很难表现的,它是从中国传统舞台艺术中衍生出来并运用新时代的艺术元素形成的,是高度的概括与提炼,这不是旧的重复,而是更高级事物的新生。当然,设计的视觉元素少了,就要尽可能对它的潜在表现力,对虚处,对有意断缺、疏漏、隐藏处在戏剧关系中的作用有所预判,也要注意物质体现形式的选择,因为这些虚处实际上是实处的形象在另一种状态下的延续,处理不当,就不完整了,否则,真就简单了。刘杏林老师把舞台的创造立于戏曲本体,用极为简单的舞台美术,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特点。
二、独特的舞美意境。京剧《青衣》的主人公筱燕秋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艺术的追求是纯粹的孤独的。二十年前,她因演出《奔月》而成了红极一时的“嫦娥”,她霸着舞台不愿让戏,对“嫦娥”这一艺术形象产生了高度的身份认同,戏中的“嫦娥”就是生活中的筱燕秋,就是镜子里的自己。她不能容忍任何人对“嫦娥”的诋毁,“嫦娥”是她全部的精神世界,她对“嫦娥”近乎疯狂的捍卫源于她对自我的无限爱惜。二十年后,筱燕秋为了重登舞台实现她的嫦娥梦,拼命与命运抗争,在执著的追求中迷失自己。“嫦娥”是她一生的追求,为了嫦娥她放弃道德与人的尊严,为了嫦娥她做了人流,为了实现嫦娥梦,她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最终还是输给了自己的徒弟春来,于是她迷失了、崩溃了、疯狂了。如此复杂的人物及故事,时间的跨度又这么大,如何才能在舞台上自然流转而不显得生硬?
张曼君导演用十分简洁流畅的方式,把筱燕秋这个有点偏执人格的故事演绎得极为生动自然。导演准确地把握住了本剧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的情感路线,“戏中戏”以及不同时空中的起承转合都很戏曲化。该剧的舞美风格也必须要与全剧整体的风格相契合,既要遵循戏曲舞台自身的艺术特点,借助舞台美术写景的同时,还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剧情的推动发展起到了烘托和升华的作用,这就对该剧的舞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设计者除了对舞台艺术的把控还要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对剧本进行分析理解。刘杏林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主题,从景物造型到舞台空间,从人物外部行动路线到心理活动都刻画得很到位。其中,天幕的运用可谓是睛之笔,背景画面每一次的闭合、延展,都跟主人公的处境及内心世界互相衬托。如剧中每当筱燕秋彷徨无助时,天幕在黑白光色中徐徐展开,“嫦娥”的影像出现,这影子像镜子,折射出主人公的挣扎和无奈;似幻境,仿佛天宫中衣袂飘飘的“嫦娥”与现实中的自己已经水乳交融,天人合一。又比如剧中那个叫春来的女孩在首次尝试演绎“嫦娥”的时候,背景打开幅度较小,暗示难以充分驾驭的那种感觉;而当可以驾驭“嫦娥”这一角色的筱燕秋出现的时候,它就变得相对开阔,因为她是可以驾驭这个戏的。当最后剧中女主人公发现因为身体和年龄的原因,不能驾驭舞台的时候,白色的背景画面缓缓压缩到只有两米见方,比前面所有画面都小,衬托出她此时的绝望和不自信,她开始怀疑和反问自己还是不是嫦娥。背景唯一打开到最大尺度就是到结尾的时候,因为筱燕秋已超越了那个相对有限、在乎一己名声的个人的世界,因此天幕尺度变大,实际上也是对主人公此时精神状态的一种衬托。这种在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切换很高明,既拓展了舞台的空间又很好地刻画出了人物性格。舞台呈现看似很简单,但是表现内容非常丰富,如戏中戏、台上台下的戏,内心外化的虚实与真假,不断闪回与现实相对应等等,这种丰富是符合传统美学的,是服务剧情和人物的。有些戏曲布景也避免了繁琐,用的东西不多,但同时表现力又很差,笔减了境也减了,使人索然无味。而刘杏林的舞美设计简洁写意,以悬挂的戏服为焦点,横杆移动变化及前后场的布局区隔不同的时空,都耐人寻味。关键在于直接表现的部分,是不是真正捕捉到主题,成功地突出主题,从而达到笔减而境不减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京剧《青衣》的舞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简洁大气而富有韵味,极具张力,令人印象深刻。舞台美术在写景抒情的同时来推动故事叙述并烘托人物心境,对戏曲表演的剧场空间起到了丰富的作用,简约而不简单的舞美形式和导演的舞台语汇结合在一起,完整地表达了一个思想,是极为高明的概括与提炼。可见,只有溶于整体才能显示其光彩,示形使人得意,得意又使人忘形正是其高明之处,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