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 笔上有光——市级台记者如何锻炼“四力”
2021-11-12曲洁李颖
□曲洁 李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新闻工作者更是寄予厚望,强调:“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要想在当今媒体融合时代继续唱响属于自己的主旋律,锻炼、增强从业人员的“四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增强脚力,让作品自带泥土的芳香
自成立那天起,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就注定了它的先天不足,受众群体小、辐射面窄、影响力有限等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发展空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距离新闻事件最近、扎根于新闻报道最前沿,又使得市级台成为最接地气的媒体平台。如何打通“新闻报道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就成了摆在市级新闻媒体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2020年六月中下旬,宜春连降暴雨,给全市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巨大损失。灾情一发生,宜春台记者就冒雨蹚水深入受灾一线,采写出《强降雨来袭 我市各地全力抢险救灾》《暴雨致宜春学院600余名师生被洪水围困消防紧急疏散》《暴雨过后袁州区灾后救助》等一批生动鲜活的广播电视新闻稿件,通过电视画面、话筒及时报道受灾现场的真实场景,传播受灾一线温馨感人的正能量,传递出主流媒体的最强音。市级台新闻工作者在当前媒体激烈的竞争态势下要做到有为有位,从业人员在新闻采访中不断增强脚力、不断增强群众思维是根本。
增强眼力,在信息时代独具慧眼
时代的发展,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和无障碍化让现今的世界早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上一秒发生在地球那边的新闻,下一秒就能真实地展现在你的眼前。即便是普通人,只要手握一台智能手机,就能成为“千里眼”“顺风耳”。作为当地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服务人民大众的主流媒体,市级台如何在纷扰繁杂的各种信息面前独具慧眼,就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镜头应该对准谁?话筒应该指向哪里?日常的新闻采编看起来随意简单,其实每时每刻都在考量新闻从业人员的眼力和导向意识。
增强眼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从业人员牢固树立“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新闻宣传意识,找准日常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发力点。一条“宜春四中校园霸凌”的视频在宜春网民中广为流传,一时社会上众说纷纭。面对舆情,宜春台《民生直通车》栏目及时介入,在节目中播发《校内矛盾校外解决网上流出校园霸凌视频》的新闻,客观报道整个事件的真相及最后处理结果,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真正彰显出地方主流媒体不缺位、不失声、识大体的权威价值。
增强脑力,始终坚守主流价值
时至今日,传媒已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发展到现在的全媒体时代。特别是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短视频社交平台,更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很是火爆流行的抖音、快手、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汇聚了数亿用户,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媒体。面对不可逆转的时代巨变,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是顺势而为,努力挖潜,实现我们的主流价值回归,还是拱手先让,俯首称臣。这是摆在传统媒体每个从业者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这些年,宜春广播电视台始终走在媒体改革的前沿,不仅率先实现了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报等传统资源的整合,还在面对新兴媒体的包围、冲击中勇于探索,不断完善自身的传播手段。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电视频道、广播频率、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手机台等多种传播平台,实现了视频、音频、直播、图文等多种传播形式的大融合,真正做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发布。不仅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得以生存,还坚守住了主流媒体无可替代的主流价值。
增强笔力,在媒体竞争中下笔如有神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新闻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一直是困扰市级台提升、发展的绊脚石。不要说高学历、高层面的人才留不住,就是一般院校的科班生也严重缺乏。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好的题材、好的创意,记者编辑的笔力尤为关键。一名新闻工作者笔力的深浅,具体体现在新闻报道作品的影响力和语言文字水平。在日常的新闻宣传中,为什么“八股文”“四季歌”式的报道居多,而让人过目不忘的精品稀少,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记者编辑的笔力还远远不够。新华社有一篇关于宜春的新闻报道《街道“瘦”了社区“壮”了,老百姓办事方便了》在宜春引起强烈反响,广大群众争相转发。这篇反映身边人、身边事的新闻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宣传效果,关键就在于记者“接地气,说人话”,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整个报道朴素平常,但如果作者缺乏思考、没有深度、文字功底不深是肯定采写不出如此鲜活生动的好文章。
如何增强笔力?古人云“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书本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学习,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文字、语言功底,做到用生动的文字吸引人、详实的细节打动人、准确的事实说服人。与此同时,从业人员还必须与时俱进,放下姿态,学习、掌握、适应互联网语态与全息传播形态的表达形式,在转变语态、创新形态上不断突破,做一名全媒型、专家型的新闻传播人才。
面对全媒体融合大潮,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既不能固守传统媒体的陈旧思维止步不前,也不能在新兴媒体咄咄逼人的态势面前妄自菲薄,应当在融合发展的思维下正视不足、奋起直追,下苦功夫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克服本领恐慌,熟练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做一名“心中有情,脚下有泥,笔上有光”的全媒体时代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