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告诉她》:伦理认同的离散、寻觅与回归

2021-11-12武泽华

声屏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华裔伦理价值观

□ 武泽华

美国华裔导演与伦理影片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伦理”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伦理影片则被定义为:以道德伦理问题为题材内容的影片,主要表现家庭、婚姻、爱情、友情主题,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讴歌诚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谴责背叛和不忠,具有明显的劝喻警世的含义。受到儒家文化“家国同构”的影响,在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伦理片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类型,其内涵随着时代不断变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有不少华裔导演进入欧美等国的主要电影市场,该群体自小受到中华文化熏陶,长大后却依循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路径成长发展。这样的成长经历给他们带来了“文化认同危机”。和中国导演所拍摄的伦理片主要探讨与中国社会背景、时代现状紧密相关的取材视角不同,美国华裔导演更多倾向于借影片中人物的行动,探讨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下华裔群体的生活状态。华裔导演虽身处美国,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但他们血脉中依然根植中华文化的情感基因,独特的文化认同关系使得他们的影片有着显著特点: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中西方不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主要反映了他们内心疑惑的挣扎与解答。面对必然回归的中华文化与无法逃离的美国文化,这些华裔导演通过影像找到了和解的方式。

第一位华裔导演是叫做马里恩·王(Marion Wang)的女性,1916年,她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默片电影作品——《关公的咒语:当远东和西方融合的时候》。影片围绕在旧金山中国城的一户华人家庭展开,展现了这个家庭中原配妻子的狠毒与新纳小妾的善良,向西方观众呈现出一系列有关封建中国的婚嫁陋习。片中女性命运与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及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女性角色的人格受到传统礼教的压力与迫害。以现在对于电影的评判标准,该影片情节简单、人物形象脸谱化严重,但是故事内容起承转合完整,紧紧围绕“家庭关系”进行探讨,是美籍华裔导演在伦理片方面的奠基之作。通过该片,华人世界的伦理生活为海外所知,片中的中国人一反早期好莱坞电影中刻板、猥琐以及反面的印象。

1972年中美建交之后,在美国发展的华裔影人数量显著提高。除了李小龙、卢燕、邬君梅、陈冲等进军美国影坛的优秀演员之外,这一时间也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华裔导演,他们的作品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其中以王颖导演为典型代表。王颖善于拍摄反映华裔家庭人际关系的影片,以表现其中人物身在他乡的生存状态为主,兼表达华人家庭伦理立场。如1985年的喜剧电影《点心》就主要聚焦在一对华裔母女的身上,表现了中国传统伦理与美国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点心》齐名“华人三部曲”的《陈失踪了》《一碗茶》也同样表现了美国华人所面临的心理与生活中的困境。难能可贵的是,除了表达不同代际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之外,王颖导演的作品亦不缺乏人类普世价值观的关怀。1993年的《喜福会》围绕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以及她们女儿之间的情感冲突与恩怨离合而展开,传奇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对她们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影片也成为了王颖导演反映华裔群体家庭伦理的经典之作,令其成功打入好莱坞电影体系,这也标志着华人电影在美站稳根基。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导演李安在电影界横空出世,笔者认为,“父亲三部曲”的出现代表着华裔导演在影片中表现“家庭伦理”的真正成熟。《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这三部电影围绕三个性格迥异的父亲形象展开,对三个处于新旧时代交替下的家庭进行了表现,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相比王颖时代,以李安“父亲三部曲”为代表的伦理片更关注身处美国的传统中式家庭在面对中西伦理道德冲突、新旧时代观念变化,以及由此引发人际关系的变动时身处其中的人物情感变化。相较于前一个阶段的落点主要在“家”而言,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将伦理片聚焦在具象的“人”上,以个体行动推动剧情展开,进而对整个时代予以反思。此外,这三部父亲三部曲的剧作结构全部遵循“起承转合”的中式传统戏剧的设定,这样一来,李安的伦理片是一种从主题,到剧作由内到外的“中式”化。

在李安等前辈导演的影响下,近年来,新生代华裔导演继续用影像反映着华裔群体对于家庭伦理的理解。相比之下,“新生代”华裔导演以青年人的目光,审视华人群体所面临的文化境遇,并在其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伦理回归”路径。“‘新生代’美国华裔导演则以类型繁多的电影创作聚焦于青年一代华人移民的现实生存和“文化身份”,既表现他们对于美国社会的批判性认同,也表现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探寻、质疑和期待。”2019年,由王子逸导演的《别告诉她》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音乐/喜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双提名、第35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女配角等多项荣誉。

《别告诉她》中主人公的“伦理追寻”之路

在《中华文化要义》一书中,作者梁漱溟曾谈到中国是一伦理本位的社会,“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则为个体本位。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导演王子逸、女主角碧莉与其他感同身受的观众一起,在碧莉归国的经历中,实现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和解,寻觅到丢失在记忆中的中华伦理认同。

伦理离散:生死谎言下的价值碰撞。在《别告诉她》的开始,主人公碧莉对于中华伦理的认知尚处于离散的状态,电影借主人公母亲之口进行了表述——“大家都觉得你不回去比较好。”查尔斯·霍顿·库里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人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人的评价而产生的。碧莉母亲口中“大家”与“碧莉”的割裂,恰恰说明对于二代移民来说,他们与中华文化之间的离散是双向且主被动兼具的。

对于主人公这一伦理认知离散的表现,影片用大量的篇幅进行了描述。《别告诉她》的英文翻译为The Farewell,中文意为“告别”,含义的不同强有力地点明了影片核心讨论的话题——当亲人时日无多之时,我们应该选择保守秘密,还是选择认真告别。对于从小接受美国价值观熏陶的碧莉来说,她所选择的无疑是后者,但母亲却告诉她,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癌症杀死了他们而是恐惧。碧莉的情绪失控与对此举的不解,恰恰说明了她身处中华伦理认知之外的迷茫。在碧莉结束了与父母短暂的交谈之后,导演用一组无台词的镜头书写了她的心境——惆怅且带有一丝悲凉的背景音乐压过了嘈杂的环境音,无论身处何处,碧莉都仿若神游在外。此时此刻,对当下美国生活习以为常的碧莉因为与中国家庭藕断丝连的文化身份而出现了“身份认同危机”。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碧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踏上寻觅自我身份与家庭伦理的归国回乡之旅。

伦理寻觅:彷徨迷茫的回乡之旅。从碧莉决定回国,到婚礼正式开始的整个过程,她内心的挣扎——接受——再挣扎——再接受不断反复辗转。碧莉回国所看到的一切,就是她重新踏上故土之后对于这片土地的初步印象,儿时的熟悉感被替代,更多的是焦虑、压迫与陌生。

从碧莉与家人的讨论中可以得知,在美国社会,向病人隐瞒他的病情不仅不被允许而且是违法的,但这一行为在中国却被广泛接纳。除了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之外,影片中随处可见对中美差异的探讨。面对“你觉得住哪里更好,中国还是美国”的问题,碧莉的回答只有“不一样”三个字。碧莉的回答同样也是导演王子逸的回答。

相较于碧莉身处两种文化之中的彷徨,碧莉的父辈们在经过数十年海外生活之后,在价值观方面有着坚决的选择。全家人的第二次聚餐中,看似其乐融融的一家人仅仅维持着表面的和谐,“面子”之下不同的价值观暗流汹涌,饭桌话题始终围绕“钱”这一核心展开。相比奶奶,碧莉的父母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美国价值观同化,他们对待碧莉非常严苛,甚至毫不客气地在餐桌上说碧莉是一只“要跌的股”。而奶奶更多是对碧莉的疼惜与包容——她是一个疼爱孙辈的传统中国奶奶,而这些恰恰是潜藏在碧莉心中在美国生活多年所缺乏的。

随着影片的继续,碧莉的寻根诉求在一次次的中国传统“家”文化的体验中得到满足,奶奶在爷爷坟前念念叨叨地对每一个人寄予期望,婚礼前忙忙碌碌的筹备,同父亲姑姑的洗浴按摩,和奶奶一起打太极拳等,每一件事都在碧莉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记。也正是这些符号,进一步赋予了碧莉中华文化身份,也进一步缩短了碧莉与华夏母体之间的距离。

伦理回归:天伦之爱中的认同和解。在电影的剧作结构中,当主人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遇时,常常会有一个重要的“局外人”介入剧情,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在《别告诉她》中,为奶奶检查身体的年轻医生便扮演了这样的作用。在英国留学多年的他十分理解碧莉心中的顾虑,他告诉碧莉在中国文化中,善意的谎言不等于谎言。此刻,影片已经过半,在经历了半程的追寻之后,之前谎称自己不会弹琴的碧莉用一首钢琴曲表达了自己最终的“抉择”。琴声急促且略显焦虑,紧缩的眉头凸显了碧莉此时的挣扎,挣扎过后迎来的是彻底和解的释然。

在为新娘子找耳环的那场戏中,导演用大家都在地毯上摸索的动作暗喻了这些身处海外的家人们摸索半生的人生境遇。随后碧莉对母亲提出自己想要回国照顾奶奶的愿望,她的愿望被母亲无情的冷嘲热讽拒绝了,碧莉终于忍不住告诉母亲她儿时仅存的几段快乐的记忆就是在奶奶家度过的日子。美好的童年幻象与残酷冰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表现了美国华裔群体当下的情感现状:中华母国保有着自己的童年记忆,只有身处家乡那熟悉的归属感才会重新回归,但长大成人的他们已经与这些记忆渐行渐远。

在婚礼开始时,碧莉已经彻底明白了亲情伦理之于自己的意义,她愿意主动去接纳家人的行为,与小姨奶奶一起心照不宣地坚守这个秘密——拍完全家福的碧莉狂奔向医院拦下检查报告,主动找复印店将奶奶的报告改成了良性。

经过这趟旅程,碧莉回到了美国,即使要继续面对艰难的生活、高昂的房租、未知的未来,但奶奶的爱成为了碧莉在美国的力量支柱,这也隐喻着中华文化对于美籍华裔的支柱性价值。来自奶奶的温暖治愈了碧莉心中的文化认同危机,也化解了她在美国大环境下身为“局外人”的尴尬,走在纽约的街头,碧莉一声与奶奶打太极拳时学到的“哈”即是对过去的释然,也是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中华传统伦理表达的极致认可。

结语

“中国人传统的情感表现也往往较含蓄而忌直露,较内敛而少宣泄。”《别告诉她》虽然围绕对“死亡”的探讨而展开,但是全片的气氛却很少有悲悯压抑的感觉,这足以感受出导演王子逸的伦理观。电影也没有表示中美价值观孰优孰劣的价值取向,开放式的结局也正表明中美文化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虽为碧莉的寻根之旅,但所寻找到的最终结果实际是中美文化间的和解。即使身处他乡,但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华伦理血脉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异乡游子输送着力量,这也正表明了“新生代”华裔导演们对于伦理电影的理解:时光流转,但是融在华夏子孙血液中的伦理与亲情,仍旧代代流传。

猜你喜欢

华裔伦理价值观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的价值观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