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制剂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融入探索与实践

2021-11-12许玉荣陈凯秦孝杰孙佺赵明陈虎

安徽化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巴斯德微生物学思政

许玉荣,陈凯,秦孝杰,孙佺,赵明,陈虎

(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而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高校专业课教师只需完成本专业知识的讲解即可,思想政治的学习一般由思政教师讲解。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单独学习思政课程时学习效率低的问题,所以将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有机融合不仅解决了单独学习专业课程的枯燥乏味,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时效性。这种关系像极了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总而言之“可分可合,合比分好”。我们以微生物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药学与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以及与该领域科学研究相关的知识,设计合理的“课程思政”内容,巧妙地、科学地融入“微生物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从而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以“微生物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为主要教材所开展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为例,融入“课程思政”案例的探索与实践。

1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

1.1 讲述名人故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第一章绪论中讲述了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Pasteur,Louis),他的一生为生命科学与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巴斯德最先从事化学研究,研究酒石酸盐的晶体,发现晶体存在不同的结构。他在晶体研究方面的成就,对立体化学起到了决定性的助推作用,从此巴斯德一举成名。对此巴斯德这么说“机会偏爱于有准备的头脑”。这一案例告诉同学们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成功不仅需要前期大量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后期坚强的意志力和对研究的执着。

1954年9月,巴斯德到里尔工学院担任院长后,开始对酒精工业产生兴趣,他将工厂中的发酵液带回实验室仔细观察,发现发酵液中的酵母菌使甜菜汁发酵产生酒精。但巴斯德依然继续研究,最终发现酵母菌利用无氧环境使糖分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这是酿酒的关键环节。这一伟大的发现使巴斯德成为了微生物的奠基人。法国的啤酒很有名,当时工厂经常出现啤酒会变酸的现象,他们都纷纷求助巴斯德。巴斯德研究发现,变酸的啤酒里面有一种细杆状的乳酸杆菌,这种菌喜欢在营养丰富的啤酒中繁殖。如何杀死这种细菌呢?巴斯德经过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简单易操作的方法,把酒放在56℃环境中0.5 h,即可杀死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不放弃的决心和继续探究的精神,帮助培养学生遇到困难不放弃的坚强意志力。

1800年,法国农村流行大规模的鸡霍乱,巴斯德决心征服这种瘟疫。在他多次尝试研究下发现,凡是注射过低毒性菌液的鸡,再注入足以致死毒性的菌液,它就获得了免疫力。这一偶然的发现导致了他对减弱病免疫法原理的确认,使他产生了从事抗痰阻疫苗的设想。这一故事告诉同学们,在国家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勇于担当,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探讨热门话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讲述第二章“微生物与微生态学”中,微生物在工农业中的应用可以引入当下人们关心的问题。由于环境污染,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农产品质量不断下降,残留污染物所带来的“瓜不甜、果不香、菜无味”等致病致癌物质的增多,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食品安全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头等大事。如何生产出高产无毒无害又可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呢?抛出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通过广泛研究,发现抗生素在人体内的积累和抗药性的增加将会对人类的健康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叶菜类。硝酸盐、亚硝酸盐又是致癌物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农业的恶性循环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根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同学们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激发同学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第五章医学病毒中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制过程和进展,同时宣讲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安保人员、志愿者等的“抗疫”故事,激励学生在疫情下,自律自强,在学校好好学习就是最好的“抗疫”,还巧用校园内身边人物故事唤醒学生立志科学研究,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

1.3 讲授我国微生物学发展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国微生物最早的应用始于酿酒业,杜康是春秋时用粮食酿酒的鼻祖。一千多年前已有预防天花的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在第八章常见致病细菌中讲述衣原体科时重点介绍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培养出沙眼病毒(沙眼衣原体)的汤飞凡教授,他曾“以身试毒”。因为按照国际卫生组织规定,只有能在人眼里引起沙眼的病毒,才能被认为是沙眼病毒。展示了严谨的科研态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956年方定一教授首先发现小鹅瘟病毒性传染病,并研制出小鹅瘟高免血清和鹅胚减毒疫苗,在全国应用。1967年研制出预防仔猪黄痢病的NY-10株埃希氏大肠杆菌,开辟了生物学防治仔猪肠道疾病的新途径。这些案例都说明了中国人民的卓越智慧,可增强学生对祖国的崇拜之情。

在部分章节的授课中,讲述屠呦呦与青蒿素。16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给了屠呦呦灵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国家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重。

2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效果

2.1 理论运用于实践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同学们将自己查阅的资料编写成宣传手册,准备相关的演出节目,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进行预防艾滋病宣传。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还可以锻炼交际能力,获得社会的认同感。

2.2 学生课后的自我剖析

“微生物学”课程建有网络课程平台,在该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老师在平台上也经常与学生交流,特别是针对微生物相关的热门事件经常与学生交换意见,探讨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技术层面还是道德法律层面。学生在课后整理形成自己的意见,并结合自己的情况假设角色转换后如何杜绝此类事件发生,通过自我剖析让学生从心里意识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3 总结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按照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进行探索。“立德树人”永远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教育中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外,更应该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祖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药人才。

猜你喜欢

巴斯德微生物学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应用“小组讨论法”改进《微生物学》教学的初步实践
有学问的人
巴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