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队伍“四力”建设 推动宣传“四力”提升

2021-11-12蓝立新

声屏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笔力眼力脑力

□ 蓝立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面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形态、新要求,特别是当下全媒体传播带来的复杂而严峻的新局面,要求新闻工作者既要具有坚强的政治定力,也要拥有驾驭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能力,始终围绕“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字总要求,致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进而推动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完成新时代赋予党的宣传工作的新任务。

用坚实脚力走出一方天地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记者由于缺乏采写素材或者新闻线索,经常会为“报选题”而苦恼。个别编辑习惯了改写通稿或者上网找“料”,编出来的文稿作品貌似四平八稳、“方方正正”,实际上是千篇一律、“冰冷冰冷”的。究其原因,就是“脚力”不够导致的。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在译作《新闻学撮要》一书中说到:新闻是不会飞来的,而是取来的,是要搜寻、掘取的。新闻工作者要拓宽自己的选题空间,获取鲜活的带有“泥土芬芳”的素材,就必须要走到新闻发生地,调查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面真实掌握包括声音、图像、当事人或目击者叙述等第一手采访材料,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让采写的新闻作品“冒热气”“接地气”。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宣传工作尤为重要。东莞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各个宣传平台及时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专栏,倾全力开展报道工作。其间,新闻采编人员深入新疆农三师图木舒克市、云南昭通县,以及广东省内韶关、揭阳等多个对口帮扶“最前线”,对本土的精准扶贫工作和当地的脱贫致富成效进行了重点报道,采写了一大批生动感人,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优秀新闻作品,传递了正能量,提振了全社会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的信心。

在这场脱贫攻坚报道战役中,记者不顾艰辛,上高原、下田地、进车间,克服种种困难,走到新闻一线,用声音、镜头和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扶贫工作队的工作日常,以及困难群众在党的扶贫政策感召下,重拾信心,与工作队员凝成合力,致力脱贫的感人场景。报道中,中学老师带着八旬母亲去支教,以及放羊娃“变身”车间产业工人等生动画面和质朴声音,真实展现了扶贫工作队员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大爱情怀和当地困难群众不甘落后,追求幸福的积极心态。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真情实感打动受众,给人力量,催人奋进,起到了“团结人民、鼓舞士气”的宣传效应,提升了媒体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好的新闻作品一定是“在路上”获取的。走在路上,才能听到时代的脉动;走进基层,才能看到生活的跃动;走到现场,才会被群众所感动。只有迈出坚实的脚步,才能走出一方新闻天地。

用敏锐眼力洞察世情万象

称职的新闻工作者都有一双能够洞察世情万象的眼睛。这里说的“眼力”不是视力,而是视野、眼界。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在判断新闻事件的价值高低时,往往不是看表面的热闹程度,而是观察事件的内在价值,特别是其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当今世界,多种文明冲突不断,地区经贸博弈频繁,而中国也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进入了改革“深水区”,利益矛盾凸显,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作为“时代巨轮的瞭望者”,新闻工作者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引导受众“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做好舆论导向工作。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同时也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东莞广播电视台不局限于做好日常的扶贫宣传报道,而是站在历史长河的高视野和宽视角,用党媒应有的战略宣传眼力,通过对身边扶贫攻坚故事的讲述,颂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们组织实施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传奇,用生动而有力的例证,讲好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乱云飞渡仍从容,不畏浮动遮望眼”。在宣传报道脱贫攻坚工作中,不仅要“接地气”,讲述一户一村的脱贫成效,更要“观天气”,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的视野高度观国情,看世象,用更加宽广而锐利的眼力“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

用聪慧脑力辨思真理谬论

脑力是指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唐代名家韩愈说过,“行成于思毁于随”;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为《新中华报》题词也只有两个字:多想。由此可见,名人大家们都尤为看重“思考”,并将“思考”视为“谋事”的前提、基础。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具高度的48字总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增强脑力。

当下,练好脑力,不仅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加强对科学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思考分析能力,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判断框架,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更要深刻把握和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

在脱贫攻坚宣传报道中,经常会接触一些专业领域和专业知识、专业术语,如在报道精准扶贫的“十项工程”工作中,会碰到扶贫小额信贷、光伏扶贫、构树扶贫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为了不说“外行话”,采编人员应该以“专家”身份要求自己,及时“脑补”新知识,科普新术语,使新闻作品在突出思想性的同时,凸显专业性,让帮扶对象信服,令广大受众在获得新闻资讯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和支持,从而“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提升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用精妙笔力书写时代故事

如果说枪是军人的第二生命,那么,“笔”则是宣传思想工作者手中的重要武器。对于新闻战线而言,笔杆子不仅仅是每一位从业者的基本功,更是体现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价值参考。无论脚力、眼力、脑力的“力度”如何,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呈现和检验。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工作者的孜孜追求。这里所指的“妙”,不是体现在“妙笔生花”,而是要“妙笔生情”。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这就要求记者的笔力方向必须是以人为本。要善于表达,少一些抽象概念和空泛说教,多一些鲜活事例和理据分析。用老百姓喜闻乐听的方式,朴实而有力地讲述身边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东莞广播电视台积极贯彻并行动落实,要求采编人员在报道中不说虚话,多摆事实,要善于让新闻事件“故事化”,让新闻人物“立体化”,用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力”感动受众,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并以此来检阅采编播队伍的“笔力”水平,为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起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宣传效应,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新闻工作者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进一步守好舆论阵地,做好宣传工作,就要努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自身的“四力”建设推动新闻舆论的“四力”提升,努力向普罗大众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向百姓群众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笔力眼力脑力
入木三分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眼力大搜索
脑力百分百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考眼力
考眼力
眼力小侦探
脑力Bigbang
脑力Big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