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众群体认同下的现实主义电影真实感塑造
——基于《少年的你》的分析

2021-11-12杨晓旭

声屏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少年的你陈念真实感

□ 杨晓旭

“现实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艺运动。这一运动反对古典唯心主义的巨大传统,追求描绘‘如其真实所示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题材注定其影视真实感的凸显。影视剧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体现在很多方面,人物塑造的真实感重点在立体与复杂。能引发受众产生共鸣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必然需要编剧把控尺度;而情节的塑造通过人物展开,隐匿于表象背后的背景经历处理和常伴人物左右的关系链条等,都是情节塑造再现荧屏真实感又不复刻生活绝对真实的重要因素。

角色真实的群体认同表达

“《少年的你》里的角色不是类型化的,每个人物的身上都充满了矛盾。”而这也正是与提起不同受众群体兴趣点息息相关的角色塑造,接下来通过几个主要角色和他们人物形象塑造的侧重点来进行分析。

社会影响与行为现实的集结。陈念这一角色是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普遍真实写照。人物背景的悲剧和人物性格的内敛加强了受害方的悲剧体现。为胡小蝶盖校服却在警察面前片语不答的行为矛盾使人物个性突出,冲突的设定引发观众疑虑。主角家境的窘迫,自顾不暇的处境又为其作为选择披上了合理的外衣。陈念是极复杂的人物形象,从她难以自保却为小北打了一通电话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物有寻求更好出路的坚定信念,也有还未泯灭的正义与善良,还有被外界事物一再打击的现实处境。在微观上看确实是校园霸凌的典型受害者,可宏观来看她更是受众群体里的大多数寻常人。这类人群不足够强壮甚至不够聪明,但有格外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组成了人类社会上相当数量的群体。陈念这一人物形象即便不会使观众产生同感也一定会使其产生共鸣。此时的校园霸凌更像一个背景,影片通过人物现实塑造的感化,曲线救国彰显校园霸凌。通过主角的磨难和面对不公正待遇时的所做作为调动观众的真实感受,现实主义的真实感就已经在影片中无处不在不可分离了。

关怀缺失与性情真实的表达。刘北山这一形象有着相对边缘化的塑造,象征着少数在现实世界底层挣扎的群体。影片中其背景是被母亲抛弃、早早辍学。现实中赖于我国治安和保障体系的逐渐健全,这类人的数量逐渐缩小,远不及“陈念”式规程化群体。而《少年的你》也利用其不被世人所熟知的人和其生活状态来丰富影片真实,使其更具鲜明特点和批判精神,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基础上极大丰富了影片内涵。利用陈念与刘北山的抱团取暖行为冲击现实常态,进而诱发引人震撼的冲击力也是这个人物塑造的着力点。利用影视视听语言构造出似真非真的故事结构,从不可能中表现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的绝望命运,构造现实中无人不被裹挟前进的现实主义框架,极具现实主义影视改编特色。

理想主义与信仰现实的突显。相比于对女主人公的回护,郑易警官更发人深思的是他最后选择坚持让陈念认罪的行为。这一角色的职业是警察,形象的塑造一直以来都不偏不倚,权杖般追求公平与正义。他会在陈念被欺负时尽自己所能地照顾她,但他察觉到魏莱之死另有隐情时仍公私分明坚持真相。郑易作为一个凸显现实感有血有肉的角色,其台词值得推敲。从面对“你没欺负过别人”的问题时“那也没到那种程度”这种作答可以看出,这个角色并未脱离现实存在的范畴。他在偏理想主义的同时也体现了个人对其职业的现实社会信仰。人类的天性和对信仰的追求使他在执行公事时的立场上保持绝对公平。角色的行为和做法也在影片思想逐渐跳脱现实时及时拉回,保证影片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不脱离实际,就此保证受众接受现实而不脱线,发扬积极的观影影响和态度。

特殊阶层与成长真实的营造。魏莱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代表着小部分的社会群体,主要依赖于过分追求物质忽略精神道德的高级阶层中的失败教育案例。从现实主义的多维角度看魏莱,可以透过校园霸凌表象追溯到其根源——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其成长真实的体现。未成熟个体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多重影响,而魏莱受到的家庭教育则警示了家庭教育对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使现实主义题材的教育意义简明透彻许多,对受众群体也有相当的警醒作用。魏莱的谐音“未来”,这一细节设计颇具反讽意味,给观众带来更强大的现实感与震撼力度。和正义警官郑易的塑造目的不谋而合,就现实主义表述的作用来看,相比于部分边缘受众群体的缩影,魏莱的存在更像对全体受众警示的缩影,“沟通问题可能是悲伤时的最艰难的一点,在家庭和更广泛的社交群体中都是如此。”人物所受的严苛至极又畸形扭曲的教育方式直接造成了少年心理缺失,以此为着力点分析亦足以令受众深思并反省自身。

关系矛盾与细节真实的点缀。徐渺这一角色定位微妙,在校园霸凌的大框架中她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陈念的另一种设想。“大多数人看起来好像性格稳定一致,那是因为我们能够很好地控制我们的环境。”同样作为弱势群体,比陈念更懂妥协的她在步入黑暗的同时深入泥淖。在影片中徐渺并非主角,导演却在其少有的出场上将其形象安排得更加饱和。主要体现在细节方面:首先是现实主义叙事合理性的交代,她被勒令停课时母亲下跪求情这一镜头塑造又一次印证了原生家庭影响的重要性这一现实教化;其次在校园霸凌团体对付陈念时,她明知陈念在垃圾桶却故意装作不知陈念的位置,又一次体现出她并非真心以霸凌同学为乐,其负面行为更多是为了逃避现实,与影片开头对陈念的塑造有些微重合之处;最后,在陈念被刘北山保护期间她成为了被霸凌的对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样的人物结局安排为主人公陈念不逆来顺受的褒扬和鼓励增添了力度。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套用反向现实主义构想对象,用现实去印证现实,从而在保证人物和剧情合理性的基础上使电影视听语言表达的真实感更甚,这也是《少年的你》中颇具特色的现实主义突出手法的表现。

电影真实的现实主义塑造

“谈到校园欺凌,韩国有《韩公主》、日本有《告白》。在这个过程中,痛楚是永恒存在的,有人选择了死亡,有人选择了复仇。《少年的你》另辟蹊径,选择了用他人的关怀来完成对校园欺凌的救赎,这件事情没有赢家。”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情节可大可小,大到宏观环境和背景,小到矛盾激化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二者与受众对影片人物的情感认同皆无法分离。

人物背景极端化确保现实主义基调。电影真实与现实真实极大的区别在于故事本身存在的真实性。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矛盾冲突爆发是随机事件,而电影中所体现的矛盾则是经过人为篡改和编撰设计好的,其主要目的是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审美愉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保证其现实可参性与教化意义。在此基础上的人物背景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少年的你》中立场态度不一的少年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同的极端背景,在此人物背景选择的基础下,导演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和由此延伸出的矛盾冲突就比大部分现实生活中真实可感的矛盾冲突更具代表性,也更具冲击力和观赏价值。这是调动受众认同心理的重中之重,也是现实主义电影的现实感体现和生活中的现实真实的区别,是强化现实主义叙事中视听刺激的独特优势——电影在戏剧化处理同时确保了现实主义基调。

人物关系理想化增强艺术观感体验。角色关系塑造的理想化处理和人物背景的极端化设计原理相近,都是利用故事的可操作性和电影银屏的短暂感官刺激,将故事内特定时间的矛盾冲突人为调配到协调又不失深刻的尺度,进而实现现实主义表述强度的合理。因为人类情感和物质等的多重界定性,每个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的个体都有多重身份和多重角色,人物角色的关系也必定是复杂的,个体关系简化或者精化是影片真实的处理手法。影片剧情中并未明确指出主人公陈念和小北二人的关系,这一处理为现实主义留了余地,观众各凭理解。模糊化的处理方式彰显其对相对现实的不定义和不负责,以此增加表现张力;而陈念和警官郑易的人物关系则更增添了文艺处理的成分:一名和主角年龄近似年轻有为的警官处处照顾一位学生,在其误杀人后又站在绝对公正的角度做出审判,而陈念对郑警官的态度是一面依赖一面戒备,彼此构建的人物关系并不明朗。影片导演在部分人物的关系上没有明确表达和相关赘述,这样理想化的人物关系处理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角色关系链条的模糊复杂恰恰取得了利于艺术性塑造的进一步可能,引发受众思考的同时使影片进一步保留现实主义电影的真实感。

猜你喜欢

少年的你陈念真实感
倘若情意,错班而行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少年的你》:国产青春片“破局”
《少年的你》深陷“融梗”指控
“少年的你”,要相信警察(点评)
《少年的你》,面对的是现实
回归真实感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浅议假定情境与表演的真实感
南丰蜜桔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