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风格分类及影响因素浅析

2021-11-12孟蓉

声屏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纪录片

□孟蓉

由于纪录片的定义没有确切的标准,可以认为,纪录片是影视节目形态中对某一事实或事件作报道的“非虚构节目”,它直接从真实生活中采集素材,直接拍摄真实环境里、真实时间中发生的真人、真事。它不需要虚构故事情节,也不需要对事件进行过度的渲染,有的纪录片甚至只是生活原生态的一种自然记录。在国内外,按照纪录片表现手法和拍摄内容、播出频道的不同,纪录片有着不同的分类。

国外纪录片的分类及风格

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的观点。按照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的观点,纪录片可以分为:诗意型纪录片、阐释型纪录片、观察型纪录片、参与型纪录片、反射型纪录片和表述行为纪录片六种类型。

诗意纪录片着力于节奏的创造,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如伊文思的《雨》等;阐释型纪录片宣传、阐述观点的意味比较浓厚,大多带有强烈的主观看法,希望观众接纳这种观点并产生共鸣;观察型纪录片放弃了阐述、讲解,只是单纯的依赖镜头纪录,仿佛充当了观众的“第三只眼”,似乎想要唤起人们精神层面的思考,虽然个性十足,但由于没有解说加以阐释,很容易变得晦涩难懂,给人沉闷之感;参与型纪录片不仅毫不掩饰编导摄像的存在,相反,还刻意强调彼此之间的互动,某种程度上还依靠这种互动推进着纪录片的拍摄,并将这一过程加以记录;反射型纪录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这种纪录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纪录片呈现过程本身充满了反思。这种纪录片在国外也不多见,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更强调创作者主观的“表述”和看法,这类纪录片往往把真实的事件进行了主观的放大,背离了现实主义的风格,完全跟着编导的主观意愿行事,是纪录片里的“先锋派”“前卫派”“现代派”,甚至“抽象派”。

国外纪录片的其他分类

一、特别纪录片是对特别事件和重大活动的记录,例如有关奥运会、奥斯卡、重大国际事件、战争冲突等活动的纪录片,如《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

二、调查性纪录片是对大众关注高,已经发生但具体内情及细节还不清楚的事件以及现实社会问题进行调查追踪的详尽记录。国内这类的节目有《新闻调查》等。

三、微型纪录片是在杂志型节目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4-10分钟,和现在国内比较流行的短视频类似。

四、大型电视纪录片以宏伟的篇幅,深刻的内容剖析着现实社会。往往耗时三年五载。这类的纪录片有《蓝色星球》《帝企鹅日记》《舌尖上的中国》等。

中国纪录片的分类

随着近些年国家的大力扶持,中国纪录片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原本在纪录片分类方面严格的界限也日渐模糊。但业界似乎有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一说“专题片”那必定和“新闻性”有关;一说“纪录片”,那就是“文化圈”的事情了。按照纪录片拍摄的内容和性质大致可以划分为:新闻专题片和文化纪录片。

新闻专题片。曾几何时,看电影前会先看一段“新闻电影纪录片”,这可能就是新闻专题纪录片的前身。不管是叫电视新闻专题,还是专题报道,这种类型的节目总是围绕一个“专题”、一个“热点”、一个“事件”展开,或追踪调查,或由点及面,或层层深入,展示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以传播信息为己任,以信息量足够大为荣。

文化纪录片。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教育、科学、艺术、自然、历史、人文……依据不同的拍摄内容又可以把纪录片分为相应不同的门类,文化纪录片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划分纪录片的方法还有很多,按照纪录片时间长短、集数等外在形式则可以划分为:单集纪录片、系列纪录片和大型系列纪录片等;按照具体拍摄内容还可以细分为:人物纪录片、风光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等。

纪录片风格的影响因素

电影电视是综合的艺术,里面包括了很多细分的专业门类:文案解说、摄像剪辑、配音配乐、包装等等。其实,不管纪录片在国内国外如何分类,说到底,纪录片只有两类:好看的纪录片和不好看的纪录片,有自己风格的纪录片和没有风格的纪录片。不管是什么类别的纪录片,要想好看,有自己的风格,必须把这些影响因素统统综合考虑才行。

拍摄内容和解说词。“内容决定形式”,因此,纪录片的解说词风格必须和拍摄的内容相匹配、相统一。比如:新闻性的纪录片,解说词应该严谨简洁;历史性的纪录片,解说词应该宏大厚重;通俗文化类的纪录片,解说词就可以通俗平实。

但同样是讲故事、做片子,为什么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兴致盎然,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味同嚼蜡?关键就在于解说词的叙事风格不同。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同样是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解说词就是另一番味道:“啃羊蹄儿的时候,你最好放弃矜持,变成一个被饥饿冲昏头脑的纯粹的人。皮的滋味儿,筋的弹性,烤的焦香,卤的回甜,会让你忘记整个世界。”

画面拍摄和剪辑。同样是为了纪录片的风格服务,同样要保持和拍摄内容的高度统一。前期的画面拍摄和后期的画面剪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包容纪录全国各地美食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旨在以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因此,《舌尖上的中国》在前期画面拍摄上就做足了功夫,正因为这样,在后期剪辑的时候,编辑才能充分调度画面语言,用精美细致、讲究的各类剪辑手法,把各地美食的故事娓娓道来。

而《人生一串》从拍摄之初就确定了“烟火气”“市井气”并重的风格特点,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画面时,则更多的注重了“纪实”的味道:穿着睡衣在烧烤摊上大快朵颐的小姑娘,随意堆放的酒瓶,偶尔光顾的流浪狗和无处不在的小广告……也许这些镜头不那么“完美”,不那么讲究,但贵在真实,足够纯粹。当它们和美食、放肆咀嚼的人们一同出现的时候,观众才会被感染,仿佛身临其境般垂涎三尺。

配音。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配音解说慢慢摆脱了报幕、旁白的方式,而由于嗓音、亮度等天生条件的不同,让配音越来越个人化、风格化。不同的配音给纪录片的风格贴上了不同的标签,给不同的纪录片奠定了不同的基调。《舌尖上的中国》是由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担任。李立宏的嗓音浑厚深沉,音色稳健,具有智者的韵味,他的配音丝丝入扣,浑然一体,为作品增色不少。

音乐及后期包装。好的音乐和后期包装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和后期包装虽然不及其他因素那么个性明显,但如果没有和片子本身的内容达成统一,也会显得极不和谐、生硬突兀。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有专门的团队作曲配乐,可以说片子的解说、剪辑在某种程度上都由配乐一手把控,音乐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领着全片的节奏和基调。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有鲜明个性的民族地区,那么配乐就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浓郁;故事发生在与国际接轨的大城市,相应的配乐就充满了时代气息;再加上时不时出现的主旋律,让观众在观看画面,收听解说的同时,通过音乐达成共识。

《人生一串》定位“纪实”“烟火气”“市井气”,力争把每一个环节都发挥到“淋漓尽致”。配乐上则更注重对画面内容的补充和强化。如在《牙的抗议》一集,阿宋的烧烤店装修得充满怀旧气息,配乐此时就用一组老歌串烧加以强化,让人更觉浓烈。

创作者的主观因素。片子是由不同的“人”制作出来的,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因此制作出来的片子也截然不同。由于每个人生活积累、人生感受、艺术功力和艺术追求这些“主观因素”的不同,不同创作者采用不同叙事技巧制作出来的片子就有很大的不同。如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解说词和文案;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会使用不同的开头和结局,会采用截然不同的叙事方法;同样的素材,不同的编辑会编辑出不同的节奏和故事……有的时候,创作者本身,就是纪录片风格的根本,就像王家卫的电影,就是“王家卫风格”一样。

结语

总之,“不同人的心中,有不一样的哈姆雷特”,创作者本身的不同,主观决定着一部纪录片的文稿风格、摄像风格、画面审美、编辑手段,转场衔接、节奏控制,配音风格、音乐风格甚至包装字幕的大小等等一切细节。创作者不仅要“以人为本”“不忘初心”,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个人审美,具体考虑影响纪录片创作的几个因素,多从细节上下功夫,才能最终制作出一部风格独特的优秀纪录片。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谈短时纪录片的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