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视野下敦煌美学的色彩研究
——以《登场了!敦煌》为例
2021-11-12翟亚茹
□ 翟亚茹
研究背景
对中国人文的色彩审美影响意义深远的敦煌美学。在面对全球化和民族化消亡的恐惧时,作为中华传统艺术典范且受全球民族文化保护的敦煌艺术将会怎样,此话题非常典型且紧迫。
据《2019数字新青年研究报道》显示,新时代背景下将近九成受访的年轻人表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为传承作为中华传统最具民族气质的敦煌艺术,了解每一个颜色都有每一个颜色背后的故事,针对文化传播的缺口和年轻用户对文化传播的渴求,《登场了!敦煌》应运而生。节目在色彩、飞天、匠心、潮流、运动、美食、音乐、英雄、风俗、文书十个主题维度以“敦煌探索团”及“敦煌有缘人”的新颖方式对整个敦煌地区进行探索和解读,深入触达用户。
研究目的与意义。以综艺为载体,用青春的视角将传统文化植根于现代,符合当下年轻用户娱乐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渴求,将传统文化通过可感知、可探讨、可理解的方式触达更多年轻人,拉近敦煌美学、敦煌艺术、敦煌色彩与年轻人之间的情感距离,进一步增强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美学特征
敦煌美学。敦煌美学摆脱了传统礼教的束缚,驰骋着时代独特的想象。以人物为中心,敦煌人像着重在于克服了地心吸力的飞动旋律,体现了“飞”是艺术境界的特征。其表现的形象,在线条、色彩上无一不有着天马行空一般的飞动奔放,衣饰是飘荡飞舞缠绕的带纹,组成广大繁复的旋律,以包容这象征着宇宙的躯体节奏。
敦煌艺术在中华民族艺术遗产的再生和传播下,具吸纳性、同化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敦煌艺术从思想到技术,展现出丰富的人类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凸现出敦煌文化的美学价值。从时间上看,敦煌在中国不同时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空间上看,世界上不少代表性文化都在敦煌有所呈现,如建筑学、宗教、绘画等中西碰撞结合的痕迹,敦煌艺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强势话语,亦是全球艺术的交汇。敦煌艺术的价值和吸引力首先来自于艺术和美感,我们要用艺术的眼光看敦煌,以敦煌美学的眼光看敦煌。
敦煌色彩。敦煌艺术中的敦煌色彩与中国道家五行学说中的五方色是相通的。敦煌的色彩有红、黑、白、绿、蓝、黄六大色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从审美的角度来追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审美发展中的一个较大的转折期,北魏和北梁时期对应于汉代审美,浓郁厚重而有变化,红和黑为其主色调。到了西魏北周,色彩格调转向爽朗清雅,大量的蓝绿开始盛行起来。隋唐时代华丽高雅,题材广泛,对中国审美有了一定的影响。
敦煌艺术的色彩结构通过黑白灰三色的调和,使得画面即具有对比又充满和谐、安宁与愉快并存,如在明暗不一的灰色上配有黑色的人物、白色的神兽等神秘感形象,增加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迷恋”和忠诚,亦形成了一种极具民族气息的装饰感。
千年历史敦煌的莫高窟是一个无限丰富的宝库,里面有着许多至今仍然潮流的元素。在《登场了!敦煌》中嘉宾围绕潮流展开话题,其中一张富有敦煌元素的手帕,花纹与用色极其大胆,利用红蓝对比色强烈的视觉力量,将人物的衣着配饰凸显得淋漓尽致。观众可瞬间抓取古代某一时期的审美特征,再次利用金色点缀花纹细节把时代的富丽堂皇表现得低调且有内涵,图案中的反弹琵琶亦寓意着反向思维,打破常规事物,亦隐约透露出古人利用美学思维将哲学思想间接地表现出来。
总之,敦煌的色彩都具有强烈的对比,其中大胆运用补色对比将佛教的极乐圣地展现得惟妙惟肖。大面积的红与绿、橙与蓝的对比烘托出一种欢乐、跳跃的氛围,小面积的紫和黄的对比突出画面,调节整个画面的氛围。补色对比弥补了画面在明暗度上的不足,明度对比又增添了画面层次感和立体感,冷暖相交,相互关联,对比互补共同构成细腻丰富的敦煌艺术,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纪实影像
纪录片《敦煌》以纵向的时间顺序,根据人物的命运故事串接起来,间接地将敦煌一千多年的历史和生活进行展示。其运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现和影像历史资料,真实地还原敦煌文明。在欣赏粗犷的大漠风光、庄严的佛窟塑像、精美的人物壁画和动听的历史故事的同时亦领受了一次文化与宗教的洗礼。整个叙事风格以抒情为主,一是整体舒缓的叙事格调,二是慢镜头、长镜头的使用,三是大量风景空镜的应用。
综艺节目《登场了!敦煌》同样运用了推拉摇移特的拍摄手法,展现整个敦煌洞窟的宏伟场面,以动衬静,赋予他们新的生命。纪录片《敦煌》采用高清摄像头在充足光照下给予足够的时间拍摄完成,仔细观看画面细节,观众会获得画面带来无法名状的情感。但纪录片《敦煌》中唯美的自然景观和抒情的浪漫色彩并不能给予观众思想上的情感共鸣,缺少与现代社会联系的纽扣,过度刻画古代文明的庄严,让人与环境(文化)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更多地将焦点聚集于敦煌壁画中的历史故事和对敦煌的情怀叙述。而聚焦敦煌的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敦煌》将观点落实在敦煌美学中敦煌色彩的研究上,强烈色彩应用确定影视作品的格调,满足受众视觉冲突间接强化对影视作品的记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的同时节目将敦煌文化融合到现代节目中。
在影视新媒体主流的视野下,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魅力激发了观众无限的想象力,电影中的蒙太奇主要指镜头间的切换和过渡,产生跳跃式的艺术效果,颜色中的蒙太奇是指由颜色的变化而产生内在关联和艺术价值。色彩蒙太奇更注重色彩的碰撞和统一,提升镜头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在《登场了!敦煌》“色彩”一期中,对敦煌色彩采用推拉摇移升的拍摄手法将每一个敦煌色彩鲜明地展现在画面中,敦煌壁画色彩相互渗透,线条的勾勒、色泽的晕染,由于色彩的跳跃式转换使得每一件敦煌宝物的中国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将敦煌色彩表现得更具立体感,特写镜头的配合将佛像彩绘与壁画中的人物神态、衣饰,纹样等之间紧密相连。敦煌探险团观赏时极速移镜头的扫视和慢镜头的点缀结尾,给予观众叹为观止的视觉冲突感。在探索敦煌色彩的故事背后,节目采用日常对话的方式,将五花八门的敦煌色彩如何挖掘,如何开采,如何研磨及如何使用等复杂繁琐的制作过程一一介绍,顺其自然地讲解了敦煌色彩背后的故事,自然舒适地呈现给观众。
视觉创新
伴随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流变,纪录片的文化记录作用逐渐凸显,其功能特质不断形塑着纪录片在当下的创新表达。各类影视媒介亦是抓住纪录片的真实性,开始以真人实境的故事创作为前提重新打造综艺节目,纪实影像在新时期的文化传播进路上提供了启发性思考。
《登场了!敦煌》结合纪实影像与真人秀的拍摄手法,巧妙地通过影视语言真实再现了古人汉服服饰,潮流化的两极镜头与相隔千年的“敦煌潮流”揉合在一起,各种时尚潮流元素在精致敦煌文化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敦煌潮流”亦是时尚界的“时尚潮流鼻祖”,如渔网丝袜是现代流行单品,人气明星Li sa、泫雅将它跟热裤短裙搭配,性感力爆棚。渔网丝袜的前身实则是唐代女性穿在腿上的薄纱,通过光影效果将薄纱映现出“渔网丝袜”的效果,不仅展现出敦煌的潮流元素亦有晚唐时期纺织技艺的高超。巴黎时装周曾以画壁·一眼万年为主题把敦煌元素织绣在大众的日常生活里,同样将古老文化间接性地渗入进平民百姓中,缩短千年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距离。
同纪录片《敦煌》相比,综艺节目《登场了!敦煌》的创新点在于极强的综艺美工,节目结合纪实与真人秀拍摄手法利用潮流、自然且丰富的镜头语言以及动画式的情景再现全方位地讲述古风国韵的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登场了!敦煌》加入敦煌探险团的亲身体验环节,将所有的敦煌文化最终落实在人的情感之上,让观众更易感受古人的情感交织以及对古人智慧的钦佩。《登场了!敦煌》节目中添加动画元素,将古人对敦煌色彩赞叹不已的评价用动画形式讲述给观众,将敦煌色彩分割成影视的不同形式展现出来。
结语
敦煌壁画色彩绚丽的秘密在于,通常每个洞窟的壁画都由主色调统一的画面,这是让壁画保持色彩鲜明而又和谐的关键,是中国色彩的有效印证。中国色彩不只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登场了!敦煌》整季节目都在力图还原古人最真实的生活面貌,用最生动的表现力、最震撼的沉浸感打开时空隧道,链接过去与现在,将敦煌文化魅力传递给大众,既是文化自觉又是文化自信。节目让传承千年的敦煌艺术拥抱更加青春、更加潮流的年轻人,让传统文化拥有更多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