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铁道员》的悲剧美学风格

2021-11-12卢红敏

戏剧之家 2021年32期
关键词:高仓健铁道铁路

卢红敏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83)

日本东映映画制作发行的电影《铁道员》,改编自第117届直木文学奖获奖作品——浅田次郎所著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北海道地方支线幌舞车站站长佐藤乙松(高仓健饰)坚守铁路的一生。该片由降旗康男执导,高仓健、大竹忍、小林稔侍、广末凉子等人主演,于1999 年6 月5 日在日本上映。影片一经上映即以36 亿日元总收入创下本土票房纪录,卖座又叫好的《铁道员》荣获第23 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最佳摄影等九项奖项。主演高仓健还凭借该片摘得第23 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日本第42 届蓝丝带电影奖影帝桂冠。

电影《铁道员》聚焦于一位忠于职守的铁道员孤独而无悔的人生回望,为观众展现了一幅时代逐渐褪色、小镇逐渐消亡、平凡英雄逐渐被遗忘的历史图景,呈现出一种苍凉而无奈的告别姿态;加之男主角的扮演者高仓健因其特殊人生经历而产生的真实悲情的角色代入,使影片整体上营造出浓厚的悲剧美学风格。

一、孤独而无悔的人生回望

作为JR 北海道地方支线终点的一个小车站,幌舞车站只有一名工作人员,站长乙松每天独自负责检票、指挥列车进出站、清扫车站以及其他琐碎事务,忙得“末班车前连喝口茶的工夫都没有”。虽然工作很辛苦,乙松却一直干劲十足并引以为豪,“我呢,是崇拜我父亲才当了铁道员,这感觉像铁路线一样绵延不断。”他对“铁道员”这一职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在除夕这天,从实习时就交好的老同事杉浦仙次前来看望乙松,想游说后者在退休后和自己一起去TOMAMU 豪华度假村工作,可是遭到视铁路为生命的乙松的拒绝。乙松对铁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想用余下的生命继续与铁路为伴。17 年前,他痛失襁褓中的爱女雪子;2 年前,妻子静枝也因病撒手人寰。因为总在执行勤务,他所深爱的妻女只能孤独地走向死亡,为此乙松深感愧疚和自责。面对呆坐在车厢怀抱像雪一样冰冷的雪子的静枝的质问:“你就这样摇着旗子来迎接你夭折的孩子?”他只能说出“作为铁道员没办法呀!我不摇旗子谁来引导列车,谁来操作道岔机呢”这样痛心而无奈的话语。由于职责在身,他不得不让病重的妻子一个人乘车去医院,结果没能见到妻子最后一面。即使背负着沉重的过往,乙松依然独自坚守在日趋荒凉的小站。影片中多次出现穿着制服挺立在站台的孤独身影和划破寂静山野、回响在冰天雪地中的列车汽笛声,有力地渲染出一名铁道员的悲壮与豪情。

面对幌舞线很快就要废弃的现实,在铁路战线奋斗了一辈子的乙松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他感到“寂寞,但没什么遗憾的,我现在什么也做不了,但回忆还在,那些快乐的回忆。”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其重要表征便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空落感。”因为恪尽职守,乙松失去了太多世俗的幸福,可几十年的坚守最后换来的却是无路可退,这让他时常陷于孤独和失落之中。但一想到铁路和火车为帮助战败的国家重新站起立下汗马功劳,他又为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深以为慰。新年之夜,面对幻觉中已长大成人的17 岁女儿(一开始他误以为是附近圆妙寺和尚的孙女),他发自内心地说道:“大叔是个幸福的人,一直都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结果弄得老婆孩子都没了,但是她们两个呢却都对我那么好,我真是幸福啊!幸福得即便突然死去也知足了。”“悲剧能够那样奇特地引人振奋,是因为逐渐认识到人世、生命都不能彻底满足我们,这构成了悲剧的精神,……于是在悲剧中我们看到,在漫长的冲突和苦难之后,最高尚的人都放弃自己一向急切追求的目标,或者自在而欣然地放弃生命本身。”在孤独而无悔的人生回望之后,直面无力扭转的现实与人生意义的消减,乙松自在从容地做出了放弃自身(包括精神和肉体)的选择,在等候除雪车的到来时倒在了站台上,“他走得很安详”。

二、苍凉而无奈的历史告别

幌舞曾经作为产煤小镇而繁华一时,如今因煤炭资源枯竭,人口衰减,经济凋敝。幌舞支线因常年亏损,也即将停止运行。幌舞有煤矿时五六千人聚集于此,而现在只剩下两百老年人,“满大街看上去都是上岁数的人”。车站旁边曾经生意兴隆的达摩食堂如今也难以为继,甚至到了“三天只来一个客人”的地步,经营食堂二十几年的宗则奶奶不无感慨地说:“要是继续留在这里,除了等死啥都做不了啊!”最后,她虽满怀不舍却毫无犹疑地搬到山外的城市继续营生。

正如片中仙次所言:“铁路就是把煤炭从幌舞煤矿运往外面的摇钱树,以前这个镇子正经热闹过啊”。昔日滚滚不息的车轮,嘈杂热闹的候车室,人潮涌动的站台,见证了幌舞车站的高光时刻。然而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北海道煤炭产业的式微,一些曾经繁忙的铁路和车站日趋冷清,最终难以逃脱被废弃的命运。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幌舞站不幸也位列其中。这对于“满脑子都是铁路啊火车的”乙松而言,不啻于职业生涯中的当头一棒。更为残酷的是,年事已高的乙松在新年这天得知幌舞线要比原计划提前废弃的消息,他想在小站如期退休的愿望已不可能实现,这让本就寡言少语的他更加沉默了。因为他清醒地知道,此生与铁路的绵长情缘行将彻底画上休止符。

一百年前工业文明的兴起,催生了无数像幌舞一样的小镇,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又使得这些小镇渐渐归于萧条和冷寂。“废线在本质上是用一种无常将岁月加以静止。”“废弃就是没用了,都会消失。”“因为有了铁路,才让地图上有了这个本来无名的地方,如果铁路取消,恐怕还会从地图上消失吧。”“眨眼间就变回原野,变成修建铁路前的原野,渐渐忘记铁路曾经在这儿存在过。”影片中乙松对长大的雪子这样缓缓说道。从D51 型蒸汽机车到C62 型,再到KIBA 号,不同型号的机车在茫茫雪原上一次次疾驰而过,见证着时代的更迭与世事的变迁,而这些曾经为经济振兴作出重要贡献的机车都将作为历史文物被送进博物馆,令驾驶过它们的铁道员深感属于自己的一个火热时代的落幕(乙松也自嘲着要把自己送进博物馆)。在影片的结尾,乙松倒在了每日坚守的站台,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无声作别。当他的棺木被抬上列车、轰鸣的机车在白雪皑皑的山岭间渐行渐远之际,观众挥别了无数如佐藤乙松般的铁道员平凡而又有意义的一生,也挥别了一个车轮滚滚、汽笛声声的工业时代。

三、真实而悲情的角色代入

在电影《铁道员》中,年近古稀的高仓健成功塑造了一个“用摇旗代替握拳,用吹哨代替流泪,用哽咽代替哀嚎”的铁道员形象,观众从他冷峻坚毅的面庞、两道微蹙的浓眉和深邃忧郁的眼神中读解到他的情感之殇,并感受到一股潜在的悲情力量。

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没有体验就没有艺术。”演员在戏剧或影视表演中,需要把自我对角色的体验与认知通过恰当的表演展现给观众。与电影里的乙松一样,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的一生也献给了自己执着的事业,也经历了女儿的早夭和妻子的离世。回想当年,高仓健因长时间忙于工作,疏于对妻子江利智惠美的关爱,加之妻子患“妊娠中毒症”被迫流产、住所发生火灾等意外因素,两人于结婚12 年后最终分开。十年后,独居的江利智惠美因酗酒引起的窒息死于东京高轮寓所,时年45 岁。在前妻下葬不久,高仓健就在墓地附近修建了新宅,之后多年一直独身。晚年的高仓健经常会在清晨和黄昏等人少的时候来到前妻墓前献花焚香,追思祈祷;他还在神奈川的镰仓陵园买下两块墓地,决定身后要和未出生的女儿葬在一起。尽管经历人生的悲寂坎坷,高仓健始终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演艺事业,成为一名获得极大成功的电影巨星。作为30 年中和高仓健合作过18 部影片的老搭档,导演降旗康男熟知高仓健的人生往事,并认为他是电影《铁道员》男主角的不二人选。

“如果整体来看高仓健后期的影片,可以感受到,他与妻子的感情线索,是刺激他表演有所升华的关键。”电影《铁道员》也不例外。影片中乙松的妻子静枝在大雪覆盖的站台边走边哼唱了一首《田纳西华尔兹》的曲子,并且这支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在片中多次回旋往复,传递着舒缓悠扬而又怀旧感伤的气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支曲子是高仓健建议导演加进去的,而这首歌正是他去世多年的前妻江利智惠美的少年成名之作。高仓健借助《铁道员》倾情演绎了蕴藏多年的情感历程,深切表达了对亡妻的愧疚和对未曾谋面的女儿的思念。影片结尾,一向秉持“身为铁道员,怎么能为私事掉眼泪”的乙松面对雪子的理解与安慰,隐忍多年的情感洪流终于宣泄而出。此时,演员与角色难解难分、完全融为一体,达到了撼人心魄的悲情艺术效果。看着乙松老泪纵横不能自已的画面,观众已然分不清银幕上究竟是高仓健还是佐藤乙松,只是深深地被震撼被打动,跟着镜头潸然泪下。

四、结语

对于电影《铁道员》,导演降旗康男曾经宣告:“这部作品就算成为我的最后之作,也可无愧。”同样,高仓健也说过《铁道员》是他演艺生涯中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在高仓健的自传《孤雁行》中有这样一段独白:“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拼命去做点什么,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我觉得默默地、拼命走自己道路的人才是最美好的人。”无疑,电影中的铁道员就是这样“最美好的人”。他在时代的潮涌中奋力前行,彰显其平凡而又英雄的本色;又在时代退潮之际,无怨无悔地抽身而去。他的一生因执着坚守而凸显人生价值,也因过于执着而不可避免地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从而使整部影片散发出浓郁的悲剧美学风格。

猜你喜欢

高仓健铁道铁路
铁道小卫士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铁道通信信号》订阅单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铁道通信信号》订阅单
《铁道通信信号》订阅单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高仓健的三顿饭
高仓健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