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女性身份认同
——以《你好,李焕英》为例
2021-11-12郭甜甜
郭甜甜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 宝鸡 721013)
作为2021 年春节档最大的黑马,截至2021 年10 月19日,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已突破54 亿,位居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二名。这部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的电影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对于女性身份认同的思考。
一、梦境重构中的女性身份认同
电影从贾晓玲的视角开始展开,讲述了一个女儿为了弥补“自己从未让母亲高兴”的遗憾,穿越到过去与年轻的母亲意外相遇的故事。观影者可以从后续剧情得知,影片的设定是“双穿越”。如果视角转换为李焕英,那么这一切便是一个母亲在临终前为女儿特意编织的梦境,她在弥留之际重返青葱岁月,只是为了抚平女儿的自卑与自责,让女儿放下心结。
其实导演已经煞费苦心地暗示过观影者,这仅仅是一个梦。在贾晓玲“穿越”之前,有一段从老旧电视机中播放的节目声音:“彩色胶卷在中国还没有广泛应用,但是那些巧手的摄影师会用颜料给那些黑白照片添加一抹色彩。”与此同时,贾晓玲看到的场景由黑白渐变为彩色,刚好呼应了摄影师将黑白照片加工为彩色照片的行为。与之相对应,影片的结尾,贾晓玲慢慢退出李焕英的梦,“巧手的摄影师”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场景也从彩色褪回到黑白。
故事的设定是李焕英的梦境,她的梦透露出自己的潜意识,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梦境重构中李焕英对自我的女性身份认同。在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中,梦的工作通过浓缩、一致、具象化、二次加工四种机制得以完成。李焕英在梦里,对买电视、打排球等一系列过往回忆进行浓缩“处理”,加之一些对女儿参与自己青春时代的二次加工,使其连贯地呈现在梦境中的“故事场景”里。在对梦境二次加工时,李焕英完成了作为少女与母亲的双重女性身份认同。
以贾晓玲的视角回忆,“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这样看来,李焕英在有了女儿之后,就是一个为女儿付出而牺牲自我的慈母形象。但在梦境中的李焕英,虽然拥有四十多岁的记忆,却是一个敢拼敢闯、自由烂漫的少女。这是她抛开刻板单调的生活,完成对自我追溯与重构的表现。当李焕英向张江介绍贾晓玲是自己的表妹李乐莹时,不仅给了晓玲一个合理存在的身份,更在内心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而在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后,李焕英所做的一切充满了自觉性与创造性。比如,李焕英与王琴争电视时寸步不让,打排球时化身不服输的铁娘子,自己裁剪鲜艳且款式新颖的连衣裙,处处显现着少女焕英打破了之前庸常的生活。除此之外,李焕英与晓玲试衣服,和晓玲一起为排球队员解决困难,与她一起体验新鲜事物,这体现出的主要是闺蜜情而非母女情。虽然是为了解开女儿的心结而编织的梦境,但李焕英也在这一过程中找寻到了属于少女的自我女性身份认同。
而李焕英对母亲这一女性身份认同,更是在点滴细节中情不自禁地流露。母亲身份是一种女性独特的身份形式,而“这种身份的获得是角色培养的结果而不是天生的,性别社会通过家庭这一机制使女性充当母亲这一角色并使形象固定化”。李焕英对母亲的女性身份认同,是在做了十九年母亲的过程中一点点建构的。梦境中的李焕英虽然身体只有二十几岁,却在与贾晓玲的相处中不自觉地重构起对母亲身份的角色认同。母亲身份意味着关心、照顾、保护、抚育等品质。电影里有一个细节,李焕英把晓玲脸上贴的黄瓜片收起来做菜,把鸡蛋都夹给了晓玲,而自己吃敷过脸的黄瓜片。从象征意义上看,这里是以牺牲奉献为核心的母性流露,此处的黄瓜与鸡蛋象征着对欲望的重新调节,在影片中李焕英又一次流露出对母亲身份的认同。整体来看,李焕英在梦境中认同自己母亲身份的过程,是一个以爱唤醒爱的过程,她在给予晓玲母爱、感受女儿的爱,同时也在教晓玲如何爱自己。
二、自我寓言中的女性身份认同
《你好,李焕英》作为一部包裹在喜剧外衣之下的亲情电影,它讲述了母女之间含蓄的双向奔赴,对女儿而言,这是一次心理治愈,同时带有拉康自我寓言的意味。
如果将整部影片看作拉康的自我寓言,影片中的贾晓玲则在不断地追求镜像里的理想我——成为一个能够让母亲骄傲的女儿。贾晓玲进入母亲的梦境,是想要改变母亲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在与自我对话、找寻自我?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双姝”模式的电影屡见不鲜,两位女性通常互为镜像,在关系破裂而又和解中实现自我的重构。但《你好,李焕英》却有所不同,与贾晓玲互为镜像的不是少女李焕英或中年李焕英,而是贾晓玲自己。现实中的贾晓玲以梦境中的贾晓玲为“他者”来认识“自我”,从而构建新的理想化的“自我”,完成剔除“外貌凝视”的女性身份认同。
在传统的性别视角中,“女儿”这一角色往往意味着美丽脆弱、需要被保护,但贾晓玲进行了突破——无须用外貌定义少女之美,也可以成为“被依赖者”。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虽然是“双女主”电影,却不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议题,甚至以角色的形象为“梗”表现了男性话语中心对女性角色的种种期待。
在贾晓玲进入李焕英的梦境之前,她是自卑的,“你说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做过”。在贾晓玲刚进入李焕英梦境的时候,她也受到了“外貌凝视”,比如张江说她是大胖丫头,玉梅问焕英“听说你被陨石砸到了”。但在之后的故事里,其他角色再也没有提到贾晓玲的外貌,特别是作为小混混出场的冷特,为王琴打抱不平而找茬时也没有提及长相。已知一切都是李焕英的梦境,晓玲作为梦境的唯一闯入者,是有自己的独立意识的,而其他人物不具有独立意识,即故事中其他人物所说的话、做的事都受李焕英或贾晓玲影响。从以外貌为梗到摆脱外貌评价,是晓玲自身在追求镜像里的理想我中,通过努力建立起来的对自我魅力的重新认知。她摆脱了对“外貌凝视”的焦虑,获得了一种女性不必以容貌为评价标准的身份认同。
如果说晓玲对自我魅力的发现使她实现了剔除“外貌凝视”的女性身份认同,那么让她完成女儿这一女性身份认同的,是与李焕英的酒馆对话以及得知的焕英梦境真相。
作为女儿的女性身份认同,是指在酒馆对话之前,晓玲不认为自己是符合社会评价标准的“女儿”,晓玲认同的“女儿”身份,是以沈婷婷为标准的:精致美丽,事业有成,为母争光。也正是由于这一标准,晓玲希望焕英改变自己的婚姻选择,即使以自己消失为代价。这种只有优秀才值得被爱的认知是不成熟的,但在酒馆里,当焕英说出“我的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我摊上了我也不怕呀”的时候,晓玲初步找到了作为“女儿”本身就值得被爱的心理能量。在故事的尾声,晓玲知道了母亲梦境的真相——不是她在弥补母亲的遗憾,而是母亲在解开她的心结,母亲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她。那段成年晓玲旁观幼年晓玲与焕英的回忆,像一场微缩的重生仪式,晓玲在双向的爱中奔向自我和解。母亲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告诉她,不要苛求自己完美,每个女儿都是母亲的挚爱。自此,晓玲完成了作为女儿的女性身份认同,抚平了内心的自卑与自责。
三、大众集体无意识中的女性身份认同
电影取得如此之高的票房成绩,与其情感内核契合了大众集体无意识密切相关。
荣格认为,人格由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部分组成,“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储藏所,它储藏着所有那些通常被荣格称为原始意象的潜在的意象。原始指的是最初或本源,原始意象因此涉及心理的最初的发展”。而影片中所蕴含的大众集体无意识体现在对“李焕英”角色的共情、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集体记忆的认同和对“祖国母亲”的依恋三个方面。
首先,“李焕英”这个角色是“女性理想”的母亲原始意象的具象化,“母爱无私”作为恒定不变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原始性心理能量,促成了观影者对“李焕英”的认同。观影者在为李焕英与贾晓玲双向奔赴的爱而感动时,内心投射的是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种种情景。正如荣格所说,“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对母亲的爱与依恋是每个人生命的初体验,观影者在电影的催泪效果中触发了这种情结,唤醒了与原始本能相关的集体无意识。
其次,对“李焕英”的认同,更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女性集体记忆的身份认同。李焕英”们身上有着对女性蓬勃生命力的认同,她们在劳动生产、家庭关系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妇女能顶半边天”也慢慢成为典型经验的积淀。不仅是李焕英,电影中塑造的女性配角也显示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整体的精气神。如包玉梅,心直口快、乐观幽默,虽然经常掉链子,但为人仗义。又如王琴,张扬、强势、有野心、凌厉,却也因好胜心强而闪闪发光。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女性角色,摆脱了“符号化”“脸谱化”的女性身份。随着影片的热映,人们忆起女性在摆脱上千年的封建枷锁后的伟大创造力,内心深处关于妇女自我实现的集体无意识亦被唤醒。
最后,“李焕英”在一定程度上也触及对“祖国母亲”的精神依恋。电影在天性的血亲之爱中加入了中国文化传统所赋予人们的价值思考。影片的孝悌观念、内敛深刻的亲情关系、两难的人生选择以及充斥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回忆,都烙印着中国特色,外柔内刚的“李焕英”,实则是祖国的潜在化意象。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集体无意识影响,完成了对其文化因素、价值观念、社会背景的认同。
截至2021 年10 月,《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已突破54 亿,超过《神奇女侠》。如果说《神奇女侠》为观影者诠释了英雄主义的女性力量,那么《你好,李焕英》则更关注大众的集体共鸣,影片中的“她们”召唤了大众的时代记忆,也折射出当下女性对自己的性别身份的深刻认同感。
注释:
①(奥)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74.
②刘岩.母亲身份研究读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7.60.
③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40-41.
④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