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西方叙事视角下中国古典故事的解码与重构

2021-11-12胡仕莹

戏剧之家 2021年32期
关键词:花木兰木兰迪士尼

胡仕莹

(六盘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花木兰的故事从唐朝开始就在中国以京剧、说书等各种形式广为流传,在后来的传播中随着汤婷的《女勇士》以及迪士尼出品的卡通动画电影《木兰》的上映,花木兰的传奇故事才以文学形式和动画形象进入到世界视野,此后,国内外对花木兰故事的影视形象改编便层出不穷。

2020 年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以下称为MuLan)由导演妮基·卡罗执导,主要讲述皇帝下令每家必须有一位男丁出征,抵御入侵者,年轻女子花木兰挺身而出,替病痛缠身的父亲为家、为国而战,在一路的历练下逐渐激发真正的潜能,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勇士的故事。

一、影像视觉表现效果及冲突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视觉的表现效果能将观众带入情境,场景、服装、道具、妆容所达到的视觉效果对于故事的表达、情感的表露和文化的传达都有着直观的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演员,对于后期达到的效果有着同等作用。

MuLan 整部电影均是实景拍摄,着力于展现中国的大好河山,云水谣的静谧盎然、凯旋楼的别致、朱雀楼的格局、唐皇宫的庄严神圣,也包括在打斗场面所摄取的新西兰场景,MuLan 致力于用古楼、灯笼、古城、丝绸之路、对联构造出西方印象中或者说幻想中的东方世界。用凤凰、门神、护身符等道具营造出中国的信仰文化。不得不提木兰沐浴时的场景——集月、山、花、水等中国古典元素,结合场景的冷色调,宛若一幅水墨画卷,给足了视觉享受。

表现中国传奇的故事画面场景就必然建立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也是在这个地方,MuLan 出现了不少脱离历史的部分。花木兰的故事最早被记载于《木兰辞》中,《木兰辞》作于南北朝的北魏,结合文章开篇提到的“军帖”“可汗”“燕山”等描述正好可以对应公元429 年的北魏与柔然之战,以此锁定了花木兰的生活年代为北魏时期。而在MuLan 开场的大全景就展现了木兰所居住的土楼建筑,该土楼是在宋元时期出现的福建土楼,电影开篇就给中国观众打上了“穿越”的文化BUG。木兰见媒婆这一喜剧效果的场面中对联上写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望世间眷属全是有情人。”且不论该对联未达到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对联所要求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就单说“有情人终成眷属”此诗句出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也给人穿越之感。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多用插梳,在脑后,自上而下地插上发梳用以固定发冠,MuLan 中木兰见媒婆时的梳妆打扮,发梳被用在头顶靠前的位置,并且这个发梳的质感不太经得起推敲。电影中的幽默形象担当媒婆,梳着的双髻的确在书中有着记载,但记载称:“花面丫头十三四”“小妇初两髻,含娇新脸红”,此发型多为未成年少女或者宫女丫鬟使用,显然媒婆于年龄于身份都不适用于此发型。

二、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表达效果差异

花木兰的故事有着很多记载,记载中也不乏差异,例如在《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当中有记载着“欲纳宫中为妃,木兰不从,以死拒之。”但不论是哪个版本,忠、孝、烈、勇、坚一定是花木兰故事中离不开的形容。在MuLan 中木兰所持的剑上就刻着“忠、勇、真”,电影的观看过程是由各种视听等级的生理视觉感触到人的心理感受认知的转化过程,直白地把花木兰所意味代表着的品质展现出来,带着强烈的心理教化作用,在观看电影中消除掉了多次咀嚼感受的更多可能。从这三个字出发,在《说文解字》中“真”为“贞”的异体字,“贞”取“坚定”之意;“忠”为“敬”、“敬”为“肃”、“肃”意为按照礼仪虔诚祭祀,取“尽心”之意。“贞”与“忠”是为一体,属于同一种品德,所以在同个体系中没有重复出现的必要。但是,“忠、勇、真”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全称为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所信奉的信条——忠诚(Fidelity)、勇敢(Bravery)和正直(Integrity)相对应。在这部影片中表现的文化核心还是更为倾向于美国文化,而国内批评也主要围绕“‘文化输出’还是‘文化挪用’”的说法,舆论批评主要集中在“不够正宗中国”这一老观点上。”

对花木兰的文字记载中有句广为流传的句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意为“虽然在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但在战场的厮杀中就难以分辨男女了”,这是对木兰突破男权思想的一个冲击点,也是木兰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解释,极具民歌的语言特点。而在MuLan 中表现为两只兔子奔跑的几秒镜头,在木兰的表述中为:“Black wind and I rode along,two rabbits running side by side,I think one was a male,one was a female,But you know,you can’t really tell when they’re running that fast.”“刚才我骑黑风(电影中花木兰的马)回来的时候看到两只兔子并排着跑,我认为一只是公的,一只是母的,但是还说不准,它们跑得太快了。”这个情节的表现未免把这句有民歌及时代气息的诗句演绎得过于直白,以至于没有做到很好地传达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意义,错失了一个深化电影文化的绝佳机会。

MuLan 中一直有着一个线索——“气”,在剧中被解释为“内心的火焰”,电影中花木兰是个从小就有“气”的特别的女孩子,但在那个背景是女孩子嫁个好人家就是一家的荣誉的时代,木兰被迫藏起了内心的气,只有在山顶上与“气”和解的时候木兰才真正地释放自己的力量,向敌军展现了自己真正的力量。木兰天生所带的“气”帮助她在战场上展现种种天生的超强力量,是个天生的战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木兰是个因孝不得不替父从军,在军营小心翼翼保守秘密,过程中有着恐惧、想念等各种复杂情绪,“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渐渐”等黯然的真实心理,因为家国情怀才最终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角色。自1923 年,华特·迪士尼创造出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米老鼠,后来迪士尼在世界各地文化中进行挖掘,创造出具备迪士尼属性的IP 形象,而花木兰即是2020 年迪士尼的IP TOP1。迪士尼打造的合家欢战略收获儿童喜爱的同时,也得到成人的认可,以此战略收获庞大且稳固的消费市场。花木兰在这个战略下具有着所有迪士尼公主共有的特征——生来就非常人,也具有一系列美好的品质。

三、西方叙事角度下的中国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国家集体主义,讲究“善与人同,舍己从人”,所以木兰在军营的士兵训练,上阵前的杀敌,甚至即使是皇帝带领士兵杀敌都没有否认军队、皇帝的庇护作用,在我们还原时也在充分展现木兰对于个人家庭整个群体的庇护作用以及整个家庭对于木兰的各种庇护辅助作用和抚养需求。美国强调个体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在实现个人价值后再对社会作出奉献,而迪士尼文化讲究“以卡通为核心,通过给大众梦想,焕发人们心底固有的童趣与纯真,从而征服观众,形成稳固永久的卖方市场”。这样的价值取向也表现在电影中,对军队整体和木兰个人能力的展现比例过分失衡,对皇帝的能力,包括战斗能力、筹备能力、治理能力的极大削弱,对花木兰能力的突出以唤起人们心目中的梦想形象而征服观众。

美国在个体主义的背景下衍生的英雄主义多表现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渲染和赞扬,对个人形象的极力表现。在MuLan 中花木兰从小就能爬上屋檐捉鸡,在入军营时被营长看中的就是她的个人能力,在整个军队即将覆灭时她智取救下所有人。与美国英雄主义不同,中国的英雄人物更为大众化,平淡真实,有着更为真实的小毛病,民间传说的花木兰是一位男尊女卑社会下的平凡女性,有恐惧,有担忧的真实情感,甚至会想到害怕退缩,更多的是由为父而战到为国而战的转变,身处绝地也有着誓死捍卫国土的坚韧的英雄,这两者英雄主义是在细腻地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女儿本分,嫁个好人家,尊三从四德,守五纲,这是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下女子受到的思想束缚和精神迫害。花木兰形象的出现,颠覆男权社会的刻板印象,成为展现女性个人力量的镜像。花木兰骁勇善战,立下战功,荣归故里。在中国的文字记载中多是一个闭环的结局,木兰最后回到父母身旁侍奉,一切恢复秩序平衡,花木兰的人生只是多了一段传奇的回忆,还是要回到正常女子的常规生活。MuLan 中,女巫的存在和木兰一样设定为不弱于男子的女性角色,她代表着在木兰之前也有这样天赋异禀的女子存在的可能性,但由于不被认可,从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并不正确的道路,和花木兰的形象形成对比,且花木兰突破了父制强权的刻板印象。结局时木兰得到皇帝的再次邀请,在父亲的理解支持和战友的期待中,花木兰重新踏上保卫国家的战斗变得顺理成章,打破意识形态的保守性,女子也走上了保家卫国的行程,这样的进展对于木兰形象的代表意义作出了有意义的升华。

四、结语

花木兰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一抹特别的色彩,在时代的进步中得以不断发展,不同形式的改编正好明晰了花木兰形象的可塑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也证明这段传奇的巨大文化传播能量和续写空间。“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虽然是中国故事的IP 化,但同时它也是中国本土故事与外国制造之间的文化碰撞,”文化融合固然重要,但文化价值的表现需要更细致的琢磨表现,才能宣扬纯正的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花木兰木兰迪士尼
木兰剧片段展示
花木兰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如果迪士尼的公主们真实存在……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花木兰
若是木兰能网购
安阳有个“花木兰”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迪士尼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