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舞蹈编创课中“共鸣”的重要性

2021-11-12陈菲儿

戏剧之家 2021年32期
关键词:共鸣编导人物形象

陈菲儿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 福州 350109)

一、共鸣的基本概念

共鸣在物理学名词中的解释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而在文学中,平心的《舞蹈心理学》曾提到:“共鸣是读者阅读过程中与文本产生心灵共振与感应的情形映照。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形:一是指读者与文本作者发生共鸣,二是指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它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指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在艺术中,彭琛、马春明、周松竹的《大学艺术鉴赏》(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书中提到有关共鸣的定义:“所谓共鸣就是在艺术鉴赏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而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使鉴赏主题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不同的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艺术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共鸣是鉴赏过程中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达到最强烈程度的表现,同时也离不开对作品意蕴的深入感受和理解。因此,共鸣不仅具有艺术鉴赏审美心理的各种特征,而且也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高峰和极致。”

在舞蹈中共鸣的解释是,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所塑造的鲜明艺术形象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在激发出观众的思想感情浪花时,能与观众产生默契的沟通,让观众不自觉地进入角色,和舞台上的人同喜同悲。

二、表层共鸣

(一)人物形象的把握

舞蹈编创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舞蹈作品的关键。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它的人物形象一定刻画得栩栩如生,不仅有鲜明的个性,其个性和共性还能统一体现当下时代精神。要想使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首先是学会思考如何把握与描绘人物独有的艺术形象,使观众产生共鸣。例如舞蹈作品《不想说再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体现在舞蹈服装、主题动作和心理刻画三大方面。该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大离别,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经历离别时的心理动态。介于比较现实性的题材,编导选择一件白色连衣裙作为舞蹈服装,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其次,在舞蹈主题动作的提炼上,编导通过观察和分析,收集了生活中常见的动作素材:拥抱、交错移动、挥手、回头等,通过提炼加工使之成为为作品服务的主题动作。同时利用舞台灯光制造氛围,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具体。例如作品一开场的引子,一束定点灯打在舞台中央,身穿白裙的舞者原地停驻等待。这个动机是给整部作品定一个基调,让观众迅速进入状态,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最后,在心理刻画上,第一段的舞蹈用的都是较为生活化的舞蹈姿态,用手掩面,身体细微地“颤动”,以舞蹈动作节奏快而小的特点进行穿插编排,体现人物内心对离别的不舍哭泣却又强忍住的复杂心理状态,使人物角色的心理波动和行为特点相符合,从而丰满人物形象增强人物角色的感染力,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达到了共鸣效果。

(二)舞蹈语言、舞蹈构图与音乐的契合

舞蹈构图是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也是舞蹈在实践、空间中的动态结构,其中包括舞蹈队形变化中所形成的图案和舞蹈静态造型所构成的画面,是舞蹈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舞蹈作品十分讲究舞蹈语言、舞蹈构图和音乐的契合,舞蹈语言和舞蹈构图通过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共同产生一个美妙和谐的画面,容易带领观众在审美活动中进入编导所塑造的艺术情境。

《不想说再见》作品音乐一开始的节奏便十分急促,伴随着流水般的旋律缓慢的流动仿佛是时间的流逝,根据这一特点编导采用路人式的移动方式,舞者在不同方向进行穿梭行走,舞蹈构图乱中有序,不仅符合音乐的节奏点,同时让人回想起年少匆匆那年离别的时光。在音乐第一段的主旋律部分,音乐旋律悠扬舒缓配合背景均匀的节奏点,所以舞蹈构图采用不规则方形,随着流水般的旋律舞者们扬起裙摆,瞬间让人回到白衣飘飘的年代。整段舞蹈节奏明显,通过前进、高低错落、分散聚拢等表现手法来呼应音乐强烈的情感旋律和急促水流般节奏点的特点。而当副歌结束后,音乐开始归于平静,此时音乐只有小鼓点在均匀地敲打,这时候的音乐特质和开场时的节奏十分相似,均匀的节奏像时间的流水,为了使舞蹈构图多变,编导采用一横排的舞蹈构图形式,所有舞者在一横排的画面上迅速移动散开。

三、深层共鸣

(一)观众对作品题材的共鸣

所谓题材,就是编导根据表现一定主题的需要,对其掌握的社会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之后作为舞蹈内容的材料。真实的人生体验是艺术题材形成的基础。作品《不想说再见》与观众的深层共鸣点首先是在这个题材上。离别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题材,它贴近观众、贴近生活,很容易被观众接受从而产生共鸣。编导本人遵循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加上自己对离别的人生体验和感悟,选择了这样一个现实生活中能给观众带来强烈心灵共鸣的现实题材。作品通过相遇、拥抱、分开、挥手等带有叙事性特点的舞蹈动作素材不但加强舞蹈的叙事性,还使舞蹈更具有感染力,拉近了舞蹈作品与观众之间心的距离,从而使观众对作品产生共鸣。

(二)观众对作品主题的共鸣

舞蹈作品中,舞蹈主题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蕴,是舞蹈编导通过观察、分析、研究,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也是舞蹈编导对理想的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离别虽然透着一股伤感,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丰富了人的情感经历,使人成长。《不想说再见》作品的主题看似是以对离别不舍、唤醒过往的美好为主题,实质更深层次的主题是编导对过去的缅怀和珍藏,对未来的憧憬和盼望。在第一段两边舞者左右穿插行走、停顿、抬头,注视远方的目光都表达着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对于未来的期许。而舞蹈的每一次挥手告别的动作、每一次回头留恋的目光,都是对过去的怀念与不舍。珍藏起曾经的每一寸光阴,展望未来的中心思想符合当下毕业人告别母校、同学踏上征途的旅程,也符合当代社会年轻人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奋斗,使观众内心在感受编导的人生经历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观众对作品意义的价值共鸣

艺术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审美教育,积极的作品会给观众带来积极的作用。作品《不想说再见》虽然表达了对离别的忧伤和不舍,但是更多的却是透着一股积极的态度。告诉人们珍惜曾经的美好,感谢曾经的相遇。作品所表达出的积极态度是希望人们明白:离别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不要只记住离别的伤感,人生有些时候,一场邂逅就足够幸福,值得一生珍惜。这是编导本人通过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一定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思索所总结出来的人生感悟。作品所表达出的意义价值对开拓观众的生活感受、提高观众的认识水平、丰富观众的情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观众对其作品意义的价值产生共鸣和认同。

四、结语

能引发大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是所有舞蹈编导、舞蹈演员在舞蹈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只有诉说大众心中的所思所想,贴近大众的现实生活、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才能引起共鸣得到认可,才能使舞蹈作品在大众中更广泛的流传,从而发挥舞蹈一系列的社会认知、审美培养和艺术教育等功能。愿舞蹈编导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能够重视“共鸣”的重要性,使我们的舞蹈艺术在大众中得到更好的传播。

猜你喜欢

共鸣编导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