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葫芦丝演奏技巧教学对“美育”的探索

2021-11-12黄超平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快板颤音葫芦丝

黄超平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 408100)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竹管铜簧乐器。簧为尖状舌型,靠气息震动发音。其音色独特而甜美,柔和而典雅,平缓而亲切细腻,给人丝绸般的朦胧与轻柔之感。葫芦丝形态古朴,三根发音管固定在一个葫芦上,具有鲜明的演奏特点和外形特征。

现代葫芦丝发源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据四川音乐学院学者考证,葫芦丝起源于两千年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属宫廷乐器,类似于今天的巴乌,流行于中原地区,后逐渐消失。其流传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此得到继承与发扬,并发展成今天的葫芦丝。所以说,葫芦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中华民族烙印,学习葫芦丝有助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美育”教育的号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很多中小学校选择普及一种民族乐器。葫芦丝因为体型小巧、便于携带,且价格便宜,学习起来相对简单,所以很快在我国各地校园普及。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市为例,主城区内有上百所小学在普及葫芦丝课程。有些学校两三千名学生全部都在学习葫芦丝,其推广力度很大。笔者通过走访几所学校了解到,孩子们普遍能演奏一些基础的儿歌和简单的课堂乐曲。但是由于学习人数多,葫芦丝专业教师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所以学校普遍利用本校非葫芦丝专业教师授课。部分“半路出家”的培训机构也开始抢占葫芦丝培训市场。这导致学生演奏水平参差不齐。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能用葫芦丝演奏一两首歌曲就算达到学习目标。学生认为,只要手指按对部位,能发出声音,把乐曲吹出来,就算成功。而学校认为,学生能在各类活动中完成整齐合奏就算达到要求。但是,这类基本的合奏并不能代表学生真正的演奏水平,也无法让学生进一步增加对美的认知。因此,我们的“美育”,对美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追求。

什么是“美育”呢?美育普遍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称为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陶冶美的情操。大合奏或单纯把音符演奏出来对美育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刚开始学习葫芦丝时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其原因就在于此。千篇一律地学习很多首曲子,而没有新的内容,兴趣会逐渐丧失。笔者认为,这其实就是对美的认识不足和要求不够造成的。那么,如何在学习葫芦丝的过程中表现“美”呢?笔者将从日常学习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美”来自肢体、手腕、手指的要求。

一、节奏与肢体

让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正确节奏是音乐课的重要目标之一。节奏、拍子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演奏的质量和内容。在上课时,老师往往会带领学生先学会打着拍子演唱,在唱熟之后再进行演奏。这种方式很科学,但是,在演奏时,由于双手已经被葫芦丝占用,学生无法继续打拍子,此时该怎么办呢?通常的办法是,老师用手帮学生打拍子,以稳定节奏。但是,当学生下课后自己练习时怎么办呢?一种办法是节拍器,一种办法是用脚打拍子。笔者认为,这两种方式机械而死板。节拍器虽然准确,但依靠外界助力演奏会让演奏者始终缺乏对节奏的自我认知。而用脚打拍子本身就是一个陋习,甚至会影响演奏者的演奏习惯。用脚打拍子本身就是一个不美观的动作,这对曲目的表达起不到任何艺术表现作用。有些学生走上艺术道路后,加入了专业乐团,还是改不了这个习惯。他们在演奏过程中用脚敲击舞台而发出难听的杂音,因而被指挥叫停演奏。这是笔者曾经在舞台上经历过的。由此可见,错误的打节奏方式甚至会影响艺术习惯和修养。那么,怎样才能从小养成正确的打节奏方式呢?笔者认为,要利用身体(躯干)带动四肢来表现节奏。

(一)肢体的节奏律动不影响葫芦丝的正常演奏

首先,肢体的上下律动可以替代节拍器和脚,帮助演奏者正确表达节奏。这是一种节奏的自我肯定。尤其在初学阶段,学生对节奏还不敏感,肢体律动是稳定自身节奏的正确方式,既代替了手指打拍子的过程,又避免形成用脚打拍子的陋习。

(二)肢体的律动有助于体现音乐美感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在排练合唱时往往会加入一些肢体动作,比如表演时加入一些跟随节奏摆头、晃动躯干的整齐动作,会使节目表现得生动活泼,从而增加乐曲表现力,无形中有助于音乐节奏稳定,避免了节目的单调与乏味,有助于节目发挥。所以,肢体律动为欣赏者带来视觉上的生动与美感。

规律而舒展的节奏律动可以增加美感。不同情绪的律动幅度不同,如慢节奏的乐曲中肢体节奏可以变得舒缓,肢体律动既稳定了节奏又舒缓了身体肌肉,有助于更好地演奏乐曲。而快节奏的乐曲中肢体律动除了稳定节拍外还可以给身体带来力量,从而更好地表现快板中的主题。所以,不同情绪下的肢体律动可以增加乐曲的表现力。这是演奏者的内心表达,是一种美的体现。

(三)不同演奏速度下肢体律动的变化

肢体律动的节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灵活多样的。初学时,学生可以固定节奏用身体打拍子,而熟练后,学生可以在不同节奏中进行不同表达。演奏节奏舒缓的慢板,学生大概可以一小节上下律动一次。演奏快板时,学生甚至可以四小节甚至一个乐句才律动一次。这可以避免演奏的机械感,从而增加美感。

二、手腕的重要性

手腕在演奏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肢体根据节奏律动,而肢体带动手腕,这时手腕与肢体(手臂)要处在一个柔软而放松的状态。演奏时,身体与手腕是一种反向的运动,而手腕带动手指。学生可以理解为肢体(手臂)就像是一条随风飘摇的飘带,柔软而有韧性。

手腕同时决定手指的发力。手指的演奏受手腕影响。比如打篮球的时候,手腕的张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篮的准确性。演奏拉弦乐器如果没有手腕的弹性力量,运弓动作就会变得僵硬。而葫芦丝往往表现为柔美、飘逸,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手腕的律动。

肢体、手腕舒展和律动既为手指带来了弹性的力量,又增加了演奏者的肢体语言美感,同时也提高了演奏质量,美化了演奏动作语言,为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三、如何提高“手感”

所谓“手感”就是手掌与手指的感觉,柔软的手感是灵巧的,学生有这样的手感,其演奏会充满弹性,灵活而细腻,从而有利于“美”的体现。而僵硬的手感是紧张而不灵活的,学生有这样的手感,演奏时会略显笨拙和生硬,不利于“美”的表达。“手感”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比如,大部分女性的手天生就比较柔软,演奏葫芦丝会自然而然比男性多一种柔美的感觉。一些有经验的管乐老教师在招收学生时会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反复捏一捏学生的手。老师都喜欢手柔软灵活的学生。那么,手感是不可改变吗?当然不是,下面,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简要阐明提高手部能力的几个要点。

(一)重视颤音练习

葫芦丝练习中的各种手部技巧很多,表现力各不相同。其中颤音就包括气颤音,虚指颤音,叉指颤音和指颤音。笔者认为,指颤音的练习比较重要,因为其操作简单,能直接提高手部功能。许多其他手部技巧也是从颤音演变过来的,如叠音、打音等。所以,提高指颤音的练习强度,除了会改善手部功能外,还对其他所有手部技巧都有帮助。这里要特别重视双手无名指的颤音练习。因为无名指不灵活,需要重点练习。练习颤音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要稳定节奏,开展变速练习,以增强对手指的控制能力;二要注意双手抬指高度的统一,便于保持美观。

(二)重视快板练习

快板练习是每位葫芦丝初学者的重难点。基本上,葫芦丝四级之后都有快板的段落。是否能演奏好快板是区别葫芦丝演奏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方式。能够完成速度快、难度大的快板段落自然标志着演奏者手部能力很高。所以,我们在日常练习中一定要重视快板段落。快板一般可以分成两个练习阶段。首先,快板慢练。每次练习基本保持在每分钟60 拍左右。快板慢练能使手部找到弹性和跳跃感,同时可以避免演奏错误。着急进行快板快练是错误的,它不能提高手部控制能力,反而会造成手部紧张。在正式舞台表演时,快板练习不到位的演奏者极易出现速度失控的情况。所以,演奏快板时一定要以慢为主,变速练习,七分慢练,三分快练。

(三)注意抬指高度

葫芦丝初学者往往手指抬得很高。这会破坏美感,容易让人产生“张牙舞爪”的印象。这种演奏习惯是错误的。有效地降低抬指高度是演奏者手部控制能力的体现。抬指高度尽量不要超过两厘米。为什么呢?首先,降低抬指高度有利于慢板的发挥。葫芦丝的演奏技巧主要是为了增加乐曲的装饰性或跳跃性。细腻而有弹性的技巧能够活跃曲风。而降低抬指高度能增强对手部的控制,从而提高曲目表现力。其次,降低抬指高度有益于快板演奏。我们知道,同等速度条件下,两点间运动距离越远,耗时越多。手部抬指过高会影响演奏速度。而降低抬指高度既能增强演奏者对手指的控制,又能有效地提高快板演奏速度,从而更好地体现快板演奏的艺术性。

总而言之,乐器演奏中手感、手腕、肢体是表现美,体现演奏者演奏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古人云:“乐由心生。”只有内心感知美,存在美,才能在演奏中通过技巧动作诠释美,表达美。

猜你喜欢

快板颤音葫芦丝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新形势下少儿快板辅导研究
浅析葫芦丝艺术的发展
回响葫芦丝之声,探寻小学音乐葫芦丝有效教学方法
“十九大”精神放光芒(快板)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我迷上了葫芦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