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叔同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2021-11-12郑淞源

散文百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李叔同艺术歌曲创作

郑淞源

重庆师范大学

一、李叔同简介

1.近代艺术的先驱者李叔同。

李叔同是近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和教育家;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无一不精的人,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天才。可以说他是当代为我国艺术许多领域贡献最多的先驱者之一。油画、音乐、话剧、人体写生教学法和现代木刻等等都是他第一个带回国或者第一个有所触及到这些领域的中国人。沈心工先生所说的“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也正是指的李叔同。李叔同对音乐的具体学习时间不详,他受到家人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听或者唱戏曲,结婚了以后,又开始了对钢琴的学习,为了学得更好,还做了手指手术以便于手指更加灵活,由此可见李叔同对音乐的态度并非是三分热情。我国的第一篇有关音乐的刊报《音乐小杂志》几乎也是由李叔同一人所编写,当中除了选登了几篇日本人的作品之外,从封面设计、绘画到各主要栏目的编写,均由他以“息霜”的笔名一人完成。

2.李叔同与艺术歌曲。

在上个世纪艺术歌曲刚开始在我国流行之时,李叔同便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他的贡献实际上对中国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1905年5月,李叔同早期歌曲创作的代表性作品由上海中新书局出版发行,该书的名字叫做《国学唱歌集》。它的出版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集多种才华于一身的李叔同,并且得到了各业界大量的认可。因此,浅析李叔同的艺术歌曲作品,对于我们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深入研究上个世纪我国音乐领域的开端有着一分积极的意义。与许多音乐家一样,李叔同喜欢用白话文的格式进行写词,但与之不同的是,他所创作的歌词从形式上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并灵活运用了古代词牌长短句的特点,古为今用,把这种形式完美运用到今天的曲目当中,让歌曲有了新的特色。李叔同艺术歌曲的特征鲜明,使艺术歌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结合,使其更加有韵味,有特色,深入人心。

二、李叔同艺术歌曲及创作特征分析

李叔同对音乐的创作开始于他的留学期间。他一生所创歌曲大约70首,当中有30多首都是在这留学时期所创作的,与他的其他作品相比,这一时期的作品更有他自己的特色。以下是几种李叔同艺术歌曲作品的类型。

1.“作词作曲”类。

这类作品也称之为“自度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作曲的作品,在汲取了西方及日本的先进音乐文化,学习相关作曲理论和技巧之后才逐渐尝试自己创作,这一类型的曲目数量很少,但仅仅几首曲目就能够完全展露出他的音乐素养和创作才华。

(1)《春游》。《春游》,是一首典型的三声部合唱曲。它创作于1913年,李叔同用了“息霜”的笔名。根据近现代艺术史所记载,这首曲目是我国最早的三声部曲目,用于合唱。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李叔同亲自创作的,李叔同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从小喜爱民间诗歌和古诗词,这一喜好直接影响了他对许多歌词形式的创作。本曲三个旋律声部之间进行比较平稳,没有音区跨度很大的地方,旋律简单优美。这首曲目是李叔同“作词作曲”类曲目中最为流行的一首,可见这首曲子在当时是真的得到了大量的认可。

(2)《早秋》。《早秋》与《春游》的歌词具有同样的风格特征,李叔同对歌词的创作一直以来都有运用“仿宋体”的习惯,但不同的是,在语言上不会像曾经写诗那样为了押韵或者形式而显得中规中矩,这样的写法使得歌词配上旋律的演唱效果听起来更加自然。《早秋》采用4/4拍的节奏,C大调,音区跨度不大,简单悠扬的旋律配上一副好词,把早秋的感受写得深入人心。较之前很多作品相比,李叔同这一时期所作的艺术歌曲更关注歌曲的抒情与审美性,在风格和题材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2.“选曲作词”类。

这类作品亦称“旧曲填词”。指直接选用或稍稍修改他人已经创作的音乐作品(多数为外国作品),然后再通过自己填词所创作的来的艺术歌曲。李叔同对曲目的选择以及词曲契合度的把控可用“精湛”二字概括。李叔同大多数艺术歌曲都是选曲填词(对日本或欧美各国的民谣选曲较多),这些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朗朗上口。李叔同一般不会直接使用原来的曲调,而是在通过自己写词然后再通过自己词的意境稍加改动,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符合我们自己的审美。这类作品在他的类型中所包含数量最多,也是李叔同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类型。

(1)《月夜》。《月夜》这首歌曲最早是在《中国名歌选》发现的,钱仁康先生研究后得出结论,说这首歌曲同其他“选曲作词”类的歌曲,也是改编国外艺术歌曲的曲调。并且指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即歌赞归隐,向往自然。1916年至1918年这一时间段,正是李叔同开始追求佛学思想的时期,歌中“万里空明人意静”、“孤雁寒砖并”、“呀!是何处,敲彻玉磐...呀!是何处,声相酬应?”等语句都证明了李叔同正在追求心的空灵。除此之外,他的艺术歌曲《月》、《朝阳》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2)《送别》。这首歌曲选用的是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威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在选曲作词的类型作品中,李叔同还是首先考虑到了词曲的契合度,比如歌曲《送别》的第3小节本都有两个“mi”,但由于字的原因,就去掉了一个,变成一个4分音符的“mi”。并且他把许多变奏与装饰音去掉了,这样更加符合中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李叔同的填词和改编,使得《送别》在几十年过去了也依然被大家所铭记,其中“晚风拂柳笛身残”更是散溢出来无尽的愁绪与伤感,先不说唱,光是朗诵这首歌的歌词都会让人唏嘘扼腕,这也正是李叔同创作的魅力。可谓是才子高情,佛陀慈怀,当含人间至醇之情味!

3.“选曲配词”类。

“选曲配词”是指曲和词都不是李叔同所作,而是单独选用他人词、曲后将其结合成一首歌曲,这种艺术形式首先还是考虑的歌与词的契合度,其次根据李叔同自己的喜好与艺术构想来选配歌曲,在把适合该旋律的诗词用于匹配,不仅要契合,意境也必须达到李叔同自己的要求。

(1)《秋夜》。这首《秋夜》由李叔同执教浙江第一师范时期的弟子周玲荪写词。本首曲目的词很多,大多数是运用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李叔同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特别是到杭州之后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在许多“选曲配词”的这类作品中,李叔同都喜欢用描写景色的诗词来与曲目相匹配,首先是词的本身有内涵,受到李叔同的赞许,其次,李叔同本身也常常运用景色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勾画出无数意境。

(2)《扬鞭》。最早见于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出版的《国学唱歌集》一书,歌中的歌词选自石达开老先生的一首七律诗。虽然这首《扬鞭》的曲源未知,但通过分析其曲调可知,标准的F大调同样是采用西方传统歌曲的曲调。歌词所透露的作者在行军路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但心中有伟大理想与之抗衡,整首词中都显现出为了拯救处于危险中的人们那种豪迈、英雄的姿态。回到现实,李叔同也正处于这一腐败、战乱的现实中,以“扬鞭”之名拯救苍生百姓不正是他如今最渴望的吗?

4.“作词”类。

这类作品是指把李叔同所作的诗词进行编曲,成为一首完整的艺术作品。李叔同一生所作之词极多,用于当作艺术歌曲歌词的也数之不尽。

(1)《清凉》。在创作的这段岁月里,李叔同在不断的流迁中写成原拟10首“清凉歌”中的5首:《清凉》、《山色》、《花香》、《世梦》和《观心》。也许,正是为了绝俗,为了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雅训,完全不肯用俗语、俗意。这5首歌曲光看歌名很难想象其中的联系,但其实仔细研究歌词就可以得出,当时的李叔同的思想意境里渗透的宗教的意味。比如说这首《清凉》歌词中的“月光”、“凉风”、“清水”等词就可以感受到弘一大师内心向往心灵清净、一切皆空的本初之境。

(2)《诚》。该首《诚》的风格与《春游》的风格又有某些相似之处,这更能凸显出李叔同音乐创作的本能与习惯。由李叔同填词后的这首《诚》比起原作要显得更加端庄,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能更加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曲调听着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感觉,李叔同为了词与曲的契合度要花大量的功夫选曲或选词,这不仅体现出他音乐创作的严谨,也体现出他有着对音乐有着极高的敏感性和根据歌词的内涵匹配曲调的能力。这首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层次分明,每句歌词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曲目当中多次强调“诚”字,即使是其他的字也寓意着“诚”,主题十分突出。

三、总结

李叔同的艺术歌曲创作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在日本念书的前后,中期是在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教书的时候,最后是在皈依佛门之后。本文又把李叔同的艺术歌曲分成四种类型,对李叔同已考证的部分曲目以及特征进行总结与辨析。总结如下:

李叔同艺术歌曲创作的独特之处是他不仅仅对音乐的旋律把握得十分到位,使得艺术歌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得非常完美,而且在作词上也有得天独厚的传统中国文学的功底和悟性,他灵活运用了古代词牌长短句的特点,古为今用,把这种形式完美运用到今天的曲目当中,让歌曲有了新的特色。李叔同对于艺术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艺术是生活的体验,情绪的表达,没有实际的感受,便没有艺术,这种思想也成为他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推波助澜的原因之一。从李叔同不同时期的作品都能看出他的初心,暂不说歌词,在他的作品中基本上不选取节奏较为复杂的旋律,简单的节奏往往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纯粹的内心世界。直到现在,李叔同的艺术歌曲仍是耐人寻味、值得研究的。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歌曲的类型,从选曲、编曲到选词、作词李叔同都能做到精致,为了符合当时时代的审美,他把词与曲的契合度做到凝练深邃,把艺术歌曲的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李叔同作词十分注重歌词的审美情趣,擅长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往往会让听者深陷曲子的意境中,仿佛身临其境。从上文中《扬鞭》等曲可以看出李叔同提倡沿袭国学,从最早喜欢运用古诗词作为歌词来作曲或配曲,到后来尝试自主创作。为了让歌词既显得规章有序又通俗易懂,他还自创了一种如《早秋》这种运用仿词体的艺术歌曲。李叔同谱写了传奇的一生,在人生的盛年,在事业的巅峰,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他最终还是去了,舍弃尘世一切钟爱的艺术,挣脱人间所有情感的羁绊,去了一个他最想去的地方。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见一心苦修的弘一。

注释:

1.《李叔同谈艺》-《百科》。

2.古道长亭-李叔同传吴可为著-《杭州出版社》-2004。

3.李叔同学堂乐歌中的近代思想意味朱兴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

4.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指不依旧谱而自作的新曲。

5.山东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研究李婷-《山东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5。

6.仿宋体是一种采用宋体结构、楷书笔画的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笔画横竖粗细均匀,常用于排印副标题、诗词短文、批注、引文等,在一些读物中也用来排印正文部分。

7.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考释商瑜泽-《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猜你喜欢

李叔同艺术歌曲创作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创作随笔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