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争议事件中的专家参与以及媒体公信力建构

2021-11-12韩雪迪

声屏世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右肾争议专家

□ 韩雪迪

概念梳理:新闻事实的“确定”与“不确定”

各种关于新闻的定义中,事实均占据核心地位。但各方获得事实信息的不同,对同一事实信息的不同报道等都使受众获取理解新闻事实成为蕴含不确定性的变量,进而使一些新闻事件在舆论场上发展成为事实、争议事件。

事实是新闻生命力的来源。我国作为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之一,对新闻学的系统研究起步晚于西方,新闻工作者及研究者很早就对“新闻”进行探讨,并根据对新闻的理解提出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成为20世纪最典型的新闻定义被广泛使用,也是目前普遍被认可的新闻定义,不仅说明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也简明扼要点出新闻与事实的不同。无论强调新闻的哪个特性侧面,事实永远是新闻成立的基础。一、兼顾整体真实与具体真实。新闻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新闻的真实是事实性真实,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微观上的整体真实与具体真实更为接近,具体真实是指针对单一的、具体的新闻事实报道而形成的新闻真实。即一篇新闻报道应该是事实真实的报道,其中涉及的具体事实应是准确无误的。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是将客观事实编码后转化再现事实,在事实阐述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存在观点性内容,但一定要将事实与观点区分,观点的存在不能影响报道的整体真实性。

二、注重具体真实而非片面真实。新闻的真实不仅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也要反映事物的特殊属性。既要做到总体真实,也要做到局部真实。这里的局部真实即指具体真实,具体真实与片面真实虽然都针对单一的新闻报道,但二者的意义完全不同。

将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要求相结合就会了解到,具体真实也要实现单个报道层面的整体真实,要求报道中采用多信源、多角度事实等新闻编排方式,避免报道中只出现事件某一方或者某一观点的事实。如果新闻报道只专注于事件的局部事实忽略其他事实或与其他事实的联系,那么该报道对哪一方来说都是失衡的,很容易造成受众对事件的片面解读,报道的事实可能真实存在却只是片面真实,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伤害。

新闻事实的不确定性。首先,事实争议的新闻价值。对于新闻事实的报道还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构成新闻的价值要素总和。陈刚曾引用麦克莱“客观存在的,能引起争议的事件和现象是最值得报道的”这一说法,提出对争议的强调本身就包含在新闻的定义之中,争议性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价值,那么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争议。引发争议的新闻事件其社会影响往往高于其所含的新闻价值。

一般来说,越是接近新闻事件核心的新闻事实越是有效信息,越能够帮助受众抓住事件本质。大量的信息本身并不会创造事实,它无法让光照进黑暗,释放出的信息越多世界就会变得越杂乱越鬼祟。从某个临界点开始,信息不再能给人们带来资讯,而只会让事物变畸形;交流不再能带来沟通,而只是单纯的叠加。但从新闻价值层面来说,最能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信息多是他们能够快速获得的最新信息,核心事实信息往往需要严密的调查论证,需要报道者进行严格的事实核查,这不符合当下“求快”“求新”的新闻需求。于是各种“被塑造”的事实,加重受众心中对新闻事实了解的不确定性,扰乱新闻事实报道过程的正常秩序。

其次,在动态运动中再现整体真实。从事件的视角出发来关注争议,更接近于新闻的属性,即关注突发的、碎片的社会现实。事件的意义是在不断争议的过程中得到确定的,争议性事件议题与“不确定多数”相关也许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但也有可能是争议不断发展的结果。

起初,关于事件的事实信息或许纷繁复杂,这需要的是对事实的提纯编辑而不是出于某些目的篡改添加,对于属于事件核心信息的硬事实应完全准确无误。对于硬事实的争议多为价值取向等由事实生发的判断问题,很多时候事实的不确定出现在与事件相关的软事实中,即对硬事实的事实佐证。因此,软事实成为虚假事实的重灾区。

案例解读:专家参与新闻争议的具体方式

一旦出现争议性新闻事件就需要权威信源发声解读争议,专家仍是各媒体机构青睐的采访对象,并以其他方式参与争议性新闻事件的发展。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包含事实争议的新闻事件,分析其事实的不确定性发展过程中的专家参与方式。

争议性事件中的专家观点。一、周正龙拍虎事件——“打”“挺”“中立”三方各执一词。华南虎事件中,分析各方言论可以发现,事件发酵之后打虎派占据舆论影响力上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调动的专家数量及对其观点的信服受众人数上。挺虎派的主导人物为政府工作人员,打虎派的领军人物则多为相关方面动植物学专家。一般来说,专家所具有的专业力量是无可替代的,普通公众因不具有专家的知识很难对专家的判断作出理性的质疑。

另外在“打”“挺”两方争论之时,还有部分专家从其他角度切入虎照问题,认为虎照真假不应是讨论焦点,对环境的保护才应是重中之重。此外,还有部分专家主张应尽早要求受各方认可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介入调查,事件结束之后,有部分心理学专家全面复盘事件分析引发如此大争议的原因。

二、右肾失踪案——基本一致的“肾缺如”结论。右肾失踪案中,发现刘永伟右肾问题的专家均告知刘永伟其右肾处于“肾缺如”状态,但并不能确切告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检查。也有部分专家针对此问题做出解释,认为肾萎缩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因素均可导致肾萎缩。但刘永伟自始至终关注的是自己的肾去哪儿了,想要找回其“丢失的肾”,对专家给出的解释表示不理解。而涉事医院推诿的态度更让他坚信他的右肾是被人“偷走了”,加重其怀疑情绪。在官方调查结果公布后,刘永伟接受采访曾表示“知道了调查结果,但是怎么都想不通,现在都晕了。”

三、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在整个答题卡被调包事件中,从头到尾贯穿的都是对公权力的质疑。事件刚被讨论时人们可以看到虽有部分公众对事件真实性持保留态度,但更多的是对政府官员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的攻击。此时已经有部分参与过高考监考、阅卷等的专业人士发声,认为调换高考答题卡的行为难度过高,呼吁公众理性看待,但此类专家话语对该部分公众不起作用。

之后关于调查流程的问题,虽然一直有专家表个人看原卷的可操作性不大,不会开放查卷,仍有相当一部分公众坚持要求开放高考查卷,此外官方调查结果也受到部分公众质疑。可以看出整个事件的专家参与影响度并不理想,在专业人士提出调包难度大之后,公众对此类专家话语选择性忽视,专注于宣泄情绪,表达对可能存在的舞弊现象的不满以及对政府部门的攻击,专家话语和公众话语处于平行状态。

专家参与争议的共性问题。首先,参与专家领域不断外延。争议性事件引发关注之后往往会经历话题发散阶段,围绕事件涉及的各类细节讨论时不同领域专家均涉及其中。在话题不断变化过程中,必定有与话题相关的专家不断介入,事件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大。这虽然扩大了事件的辐射区域,引导公众向更广泛或更有深度的问题思考,但很多时候会造成舆论失焦的问题。

在华南虎事件中,本应是华南虎相关专家最有发言权,但实际却是植物研究领域专家引导舆论,主张对照片的鉴定。在相对来说更专业的医疗领域,右肾失踪案中发言专家多为有医学专业背景人士,但在官方调查结果发布后,在与事件相关的医疗纠纷、医患关系、媒体报道原则等问题上,法律、传播学等相关专家开始发声。在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中,除了前期教育相关人员对事件真实性的质疑,还有部分法律相关人士针对“若事件为假涉事学生及家长是否应负责任”等方面进行解读,另有部分心理学专业人士分析涉事学生及家长的心理状态,此外涉事学生之一存在的论文造假问题也引发解读。

其次,不同领域专家利益嵌入。在争议性事件的不同观点碰撞过程中,不同领域专家的出发点不同对事件的分析也不同,其中还存在各种利益嵌入问题。专家发声角度必定是其专业研究领域,每个专业领域都是一个利益群体,若专家言论被认可将对该专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另外,还有部分专家对事件采取回避态度,也是利益影响的结果。此外,一些专家的沉默是制度因素导致,如与高考相关的某些规则背后的制定原因,公众对规则不理解进而产生质疑,但相关专家却不具备随心所欲发表言论的自由。

最后,专家话语解释模棱两可。各种专业术语可以说是对专家保护的天然壁垒,随着知识细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知识专业化愈加深入,很多专业术语的理解门槛也变高,因此更需要专家解读。如右肾失踪案中“右肾缺如”一词,事件当事人将其理解为右肾没有了,各媒体报道中更是将其直接表述为“右肾缺失”,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医疗行业专业性强,医患知识本就不对称,专家若仅单纯提出“肾缺如”却不加解释,很容易使原本医学常识就不太丰富的患者与读者产生误读。而关于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若对高考流程和监控措施等有基本了解,就能够意识到调包高考答题卡的难度,公众对事件反应如此强烈的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此类专业信息普及方面存在问题。

问题对策:事实争议新闻中专家评议的合理路径

在专家话语成为新闻报道必备的强力证明之时,媒介公信力就与专家参与密不可分,此时如何做好专家与公众话语的沟通对接,对于塑造媒介形象及提高媒介公信力方面大有裨益。

巧用官方媒体和专家。一、加强专业知识普及。很多专业领域的行业壁垒较高,公众与相关专业人士可能存在较大的专业知识鸿沟,医学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公众的医疗常识水平有所提高,可能会对事件做出更客观的判断。对于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事件,人们可以发现从十几年前开始类似事件就不断被爆出,但最后往往被证实为“假新闻”。类似新闻的一再出现,原因一方面是政府的公信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公众专业常识的普及程度不够。官方权威媒体一般多起到公告发布、通知下达等作用,偶尔做一些知识普及,这远不能满足专业知识的扩散要求,若能够培养一些专家做知识传播工作,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公众的部分知识缺口。

二、利用专家迅速发声。不同于前网络时代因信息传播的种种限制,人们大多依赖官方信源消息了解事件情况,现今网络提升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大大扩展了信源渠道,受众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往往被最新消息吸引视线,而官方信源为了保证发布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已出现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发布速度的要求,此时专家的及时发声对于公众情绪的稳定有一定作用。

在右肾失踪案中,面对报道发出后舆论对医生群体及医院的讨伐,当时已有两百多万粉丝的微博大V“白衣山猫”关于事件的发言,即刘永伟的右肾在他身上但萎缩钙化了,对于平复公众情绪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官方限于准确性等原因只能对事件做出“正在调查”的回应时,专家即可从自身专业出发对事件进行部分解读,这种介于官方回应与大众猜测之间的专家意见能充当公众情绪由混乱向较理智方向过渡的调节剂。

与权威社交媒体合作。从上述所列举争议性事件发酵过程可以看出,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均借力于社交媒体。华南虎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源于网民将陕西省林业厅的公告发至公共社交平台,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力优势迅速扩大影响。再如右肾失踪案,当事人已经维权三个多月未能得到结果,而高考答题卡事件中的家长则已维权一个多月,两件事均因社交媒体的一篇文章直接将话题引爆。

引发事件讨论的社交媒体都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权威社交媒体。此类媒体通常存在信源引用方面的问题,即在报道中多采用爆料者或当事人说法,相关专业人士信源涉及频率极低或根本不涉及,同时此类报道均有较强的引导性,包含先入为主的情绪传递。但事件被非权威媒体爆出后,多需经过较权威社交媒体的转发评论才能形成一定程度的讨论声浪。那么,在事件受到关注之际,若相关领域专家能够及时通过权威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声,在其初次报道时即对事件提供较专业理解,或许能对公众对事件的讨论注入部分理性因素。

结语

新闻真实区别于事实真实,而新闻中事实呈现存在的不确定性是使新闻真实不完全等同于事实真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过程中,专家参与会对这种不确定性产生正向或负向作用,削弱或加深不确定。但新闻的动态运动应该是逐渐向真相靠拢,达到新闻的整体真实,那么专家参与应提供良性推进力,帮助公众理解新闻事实。合理调整事实争议事件中的专家参与方式,对于整理错综复杂的舆论场并进一步提高媒体公信力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猜你喜欢

右肾争议专家
右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合并透明细胞癌1例
致谢审稿专家
后腹腔镜下右肾癌根治术中肾静脉处理方法比较
阿巴西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右肾动脉变异一例
请叫我专家
争议一路相伴
专家面对面
20
自主招生:在争议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