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罗诗人崔致远的扬州诗歌研究

2021-11-12夏雪沁陈思源李心怡黄祎煌

散文百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罗扬州诗人

夏雪沁 陈思源 李心怡 黄祎煌

扬州大学文学院

一、唐代扬州对外交流

扬州的对外交流频繁离不开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唐代扬州保持经济高度繁荣的状态。唐朝杜佑《通典·卷下》记载:“淮海惟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可见扬州地处江海。扬州水陆交通便利,造船业因而发展。《旧唐书·五行志》中有记载“天宝十载,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大风,驾海潮,沦江口大小船只数千艘。”数千船只在扬州停留,以海事的损失证明了当时扬州港口的伟大盛况。诗人姚合有《扬州春词》三首,其三有“市廛持烛入,邻里漾船过。”邻居间交往都是划着小船,可见扬州船业之兴盛。扬州也是南北粮食运输的集散地。李肇《唐国史补》中称:“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转运使岁运米二百万石输关中,皆自通济渠入河而至也。”南方多数地区运输粮食的船只都要经过扬州,再过通济渠到达北方。

纵观整个唐朝时代的中国,各国使臣来往、商业疏通活动以及学者互访等一系列交流活动无不与多国联系广泛,其中以新罗往来甚为密切。崔致远在《上太师侍中状》有记载“贞观中,我太宗皇帝亲统六军渡海,恭行天罚,高丽畏威请和,文皇受降回跸。我武烈大王请以犬马之诚,助定一方之难,入唐朝渴,自此而始。”[由此可见,唐太宗贞观年间,唐朝与新罗交往开始。在两国密切的交往进程之中,扬州作为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其地位不可小觑。扬州的水运便利和商业经济发达俨然成为其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唐文宗曾下诏:“南海蕃舶本以慕华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税率。”扬州同广州、长安等城市一样皆是胡商的聚集地。扬州也是部分外国使臣来唐的必经之地。据崔致远《桂苑笔耕集·新罗探候使朴仁范员外》记载:“傥员外止到淮壖,却归海徼,纵得上陈有理,其如外议难防,无念东还,决为西笑。”详细记录了新罗使臣登扬后不愿朝见皇帝,崔致远极力劝说使臣前往长安朝勤的事件。此时的扬州已经成为了唐王朝对外交流的重要城市。

大唐王朝在当时是经济繁荣、文化开明的国家。在贞观元年就已经对外国学生实行科举考试开放政策,来自他国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种被录取的外国学生被称为“宾贡进士”。当时的留学生们共同在“国子监”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但是来唐就直接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无疑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进入国子监之前,来唐留学生进入宿卫附学读书。《唐会要》记载:“开成元年六月,敕新罗宿卫生、王子金义宗等,所请留住学生员,仰准旧例留二人衣粮准例支给。”可见在唐朝,对外科举制度相对完善。唐王朝开放的政策和盛大的名誉吸引了来自各国的学生,而进入唐朝留学成为当时的风潮。据《旧唐书·儒学传序》记载:“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于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可见当时来唐留学交流之兴盛,各国严格筛选学生派往唐朝学习唐朝的礼仪典制、文学知识和宗教思想等。国子监能容纳3000多名留学生,留学生在中国的费用,主要由大唐王朝出面资助,即使是自费前来的学子,也可获得国家帮助。在这样的局面下,通过宾贡进士取得成功的留学生比比皆是,其中以新罗人最多,而崔致远又是里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留学生。

二、崔致远之生平

崔致远字孤云,一说字海夫,号孤云。新罗湖南沃沟人,一说为京都沙梁身部人。按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称:“沙梁部系高墟村改名,姓崔。”据此,似后一说较合情理。他出生于新罗宪安王元年(857年)的新罗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家族普通,因此崔致远在8岁就离家远赴万里到大唐王朝寻求功名,以望振兴家族。在其《桂苑笔耕集序》中有记载“臣自十二离家西泛,当成乘俘之际,亡父戒之曰‘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往也勤哉,无果乃力。’臣佩服严训,不敢弥忘,悬刺无惶,冀谐养志。”于是,十二岁的少年崔致远便怀着父亲对自己的殷切希望和自己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乘船西渡进唐,六年间勤奋苦学,牢记父命,在十八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宾贡进士”。崔致远到中国后勤奋学习了六年,于唐僖宗乾符元年考取进士及第。约在乾符三年初,崔致远调任江南道宣州溧水县尉。溧水县尉三年任职期满后,原本按照唐例他应当前往长安参加吏部铨选,但是由于黄巢之乱,从江南到西京的路被阻隔,许多文人都聚集到了名都扬州。

公元880年,经友人顾云推荐和写信自荐,崔致远入幕高骈门下。《旧唐书》中记载高骈其人:“高骈,字千里,幽州人。祖崇文,元和初功臣,封南平王,自有传。父承明,神策虞候。骈,家世仕禁军,幼而朗拔,好为文,多与儒者游;喜言理道。”高骈出生禁军世家,身世显赫;“时诸将御羌无功,唯骈伺隙用兵,出无不捷。懿宗深嘉之。西蕃寇边,移镇秦州,寻授秦州刺史、本州经略使。”高骈战功赫赫,深受朝廷器重嘉奖。崔致远也选择了投奔高骈幕下。崔致远来到扬州投奔高骈,一是由于社会原因,中晚唐时,社会日益混乱,读书人奔走于幕府已经是当时的一股社会风气;而另一个原因是崔致远的个人因素,他在《桂苑笔耕集·长启》中写道:“俱缘俸禄无余,书粮不济。辄携勃帚,来扫膺门。”可以看出他投奔高骈也是希望能安身立命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另外作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骈受朝廷重视,崔致远投奔高骈也是仰慕其威望,希望能在淮南幕府施展才华以不负离乡时父亲的嘱托和家族寄予的厚望。高骈对崔致远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对崔致远而言,亦师亦父,他们互相影响互相成就。初到扬州时,崔致远写下很多诗文献给高骈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初投献太尉启》《再献启》《七言记德诗三十首》等,让高骈大为欣赏,最终让崔致远成为了他的座上客。高骈为崔致远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场所,也为崔致远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因此崔致远对高骈始终心怀感激。高骈也十分看重崔致远这位异国才俊、少年进士。他让崔致远帮他代写了很多文书,其中崔致远凭借自身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具慧眼的政治眼界代高骈起草的《檄黄巢文》最为出名,也让崔致远获得了“承务郎、侍御史、内供译、赐绯鱼袋”的荣誉职衔。到了高骈晚年,黄巢大军北上,唐王朝派高骈阻截,但高骈中黄巢计谋,阻截不成反损一名大将张璘。据《旧唐书·黄巢传》记载:“巢乃渡淮,伪降于骈。骈遣将张璘率兵受降于天长镇。巢擒璘杀之。”在此一战后,高骈不再出兵反求自保,放任黄巢北上。高骈在这先后被罢免职务,失去兵权,加之高骈年事已高,迷信仙道之术昏庸愚昧,导致淮南幕府日渐混乱。崔致远自认为人耿直,性格朴拙,认为自己不再适合继续在幕府生活,加上他离乡数十年思乡情切,于是上书请求归国。中和四年秋天,他与弟崔栖远共同乘船返回故国新罗。

崔致远无论是在政治上、思想上或是文学上都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回国后他在民间的声望高涨,与另外两位同样从唐返回的崔仁滚、崔承祐被民间称为“一代三鹤,金榜题回”。崔致远也受到了新罗宪康王的器重,他被授予了守兵部侍郎、侍读、翰林学士等职位。后因向新罗王进言《时务策》被拜为阿飡(新罗官职)。在思想上,他受中国儒家思想十分深刻,因此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也大部分是儒家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但同时他也受到佛教思想影响,他认为应当把握各自的精髓,形成了他自己对儒家思想扬弃后的自己的文学观念。在文学上,他的文采卓越,他的诗歌成就也很高。深处晚唐时代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又不失个人特色。在晚唐感伤风气流行的情况下,他仍能关注现实,写出许多现实主义作品。在回到新罗之后,他努力将汉诗融入新罗文学,因此他被后人称为韩国汉诗鼻祖。

三、崔致远扬州诗歌内容分析

唐朝统治者兼容并包的治国方略和唐朝太平繁盛的社会环境使得唐代文学得以繁荣发展,中外文化在大唐的领土中相互碰撞,大量同时代的域外汉文学作品在其间孕育,崔致远在扬虽多撰写公文,但其诗歌文学素养在唐罗两国不同的文学氛围碰撞中不断提升。崔致远在中国学习生活16年,充分吸收消化了中国文化和思想,深受晚唐诗风影响,这些大都能在他的诗歌创作上体现,故而,崔致远的诗歌题材广泛而风格多变,语言生动而情感真挚,篇篇表现出浓厚的个人风采。《全唐诗补逸》收录崔致远诗歌60首,《全唐诗续拾》收录崔致远22首诗歌,共计82首。其中部分为其在扬州所作,诗歌内容丰富,以写景抒情、酬答唱和、讽刺现实为主。

晚唐时期,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迟暮已朽的唐王朝不复初唐的朝气蓄势和盛唐的繁荣安宁,社会状况急转而下,濒临崩溃。晚唐诗人们在夹缝中生存,既想挥毫泼墨,大展文采抒发自己的豪迈不羁,又有忧愤苦闷的心情。此时,忧叹社会、持消极悲观态度的晚唐诗人们纷纷立足于自身,创作风格从雄浑走向清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有两大类:一为继承李商隐、温庭筠的委婉绮丽的诗风;二为继承姚合、贾岛的苦吟诗风,通过写自然山水来抒发诗人内心苦闷之情。显而易见,崔致远的诗歌风格更偏向后者,但也有所区别。崔致远也与多位文人墨客、儒官雅吏如罗隐、顾云、裴瓒、杜荀鹤、杨赡、李琯、宋绚等交往密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经常进行文学往来,互相影响。

晚唐时期,除上述两大诗人类别之外,也有继续坚持白居易风格的诗人,如杜荀鹤、皮日休、陆龟蒙等人。他们用诗歌来反映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和劳苦辛酸的社会底层,用现实主义的笔墨挥写出社会众生。如杜荀鹤的《乱后逢村叟》:

于是,他去请教农业专家,再通过自学,去新华书店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和不断自我充电,他还把上级农资配送单位几乎跑了个遍,对实用的农资进行了分类,对实用性作物疾病针对方案进行了记录,并请专家给予分析和解释。

乱后逢村叟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黄巢起义后,诗人途经一村庄,看到一位孤苦无依的老翁,老翁家中桑拓被砍光,子孙死于兵乱,还有沉重的赋税压在他身上,也只有老翁一人望着夕阳独倚空门,诗中渲染了一种浓重的悲凉氛围。诗人杜荀鹤借途经农村的破败凄惨之景和孤苦无依之老翁来描写晚唐战争不断、赋税沉重等给社会底层人民带来无尽悲痛的社会现实,这是世人对黑暗现实的抨击,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

崔致远生活在这个阶段,同时也与杜荀鹤为好友,故多有诗批判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的奢靡腐化,尽显现实主义风格。如:

江南女

江南荡风俗,养女娇且怜。

性冶耻针线,妆成调管弦。

所学非雅音,多被春心牵。

自谓芳华色,长占艳阳年。

却笑邻家女,终朝弄机杼。

机杼纵劳身,罗衣不到汝。

这首诗诗人对江南上层社会女子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奢靡生活的抨击,这些女子不问民生,只管自己享乐。“却笑邻家女”,她们嘲笑农家女的劳作,描写农家女这些底层社会女性终日摆弄机杼织布而自己却穿不到亲手做的衣服的生活状态,将两类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对比,更加抨击了上层社会的享乐纵欢和不问生产的奢靡生活。

此外,崔致远对典故的运用也信手拈来,几近成熟。晚唐时代用典最妙之人,当属李商隐。李有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借庄周梦蝶与杜鹃啼血之典故,有感唐朝国势衰微,自我命运像浮萍飘散不知去向,再加上对生命和爱情消逝的伤感,使得李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崔致远也善于用典,他《暮春即事和顾云友使》中写道“苏武书回深塞尽,庄周梦逐落花忙”,借“苏武牧羊”和“庄周梦蝶”两个典故,抒写诗人深厚浓郁的思乡之情。再如《归燕吟献太尉》中“只将名品齐黄雀,独让衔环意未甘。”最后一句“独让衔环意未甘”,诗人借“结草衔环”典故表示对高骈任用自己的知遇之恩,感恩戴德,致死不忘尽显诗人赤诚之心。

1.写景抒情诗。

崔致远来唐16年,虽然晚唐西山日下,陷入战争与混乱,但这并不妨碍崔致远观光中国的大好河山,扬州五年宦游淮南幕府时期,崔致远毫不吝啬地赞美四时美景:春天有“花铺露锦留连蝶,柳织烟丝惹绊莺”,蝴蝶在满地的花上翩然起舞,黄莺似乎被柳树烟缕惹恼;夏天有“藜杖夜携孤峤月,苇帘朝卷远村烟”,夏天的夜晚,诗人倚着手杖,透过帘子望向远方村落的细烟;秋天有“紫萼红葩有万般,凡姿俗态少堪观”,诗人与友人共赏秋景;冬天有“僧寻泉脉敲冰汲,鹤起松梢摆雪飞”,冰天冻地,雪花飘飘,世间乃为白色。与崔致远同时期并有所往来的晚唐诗人如顾云、杜荀鹤等人诗歌虽也多写景,但其风格多为借景表达自己伤感无奈、消极颓然之情,与崔致远在赏景的同时也不忘立足于自身处境抒发深挚缠绵、丰富而复杂的浓郁乡情大有不同。如:

海边春望

鸥鹭分飞高复低,远汀幽草欲萋萋。

此时千里万里意,目极暮云翻自迷。

海鸥和海鹭分别在空中飞翔,时高时低,远处的水边平地上长着幽绿的草。此时,崔致远的脑海里涌现出有关千里之外的思绪,夕阳西下,诗人看到天边散落的云彩翻腾着,心中不禁念起了家乡。

秋夜雨中

秋风唯苦吟,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秋风簌簌,细雨蒙蒙,见到这场景,飘零的游子远在他乡突感寂寞,一人在外,无人陪伴,一股思乡之情油然涌上心头,在秋风夜雨中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人。崔致远少年时来唐留学,多年未归新罗,夜深人静辗转反侧之时思乡之情必然喷涌而出。

临镜台

烟峦簇簇水溶溶,镜里人家对碧峰。

何处孤帆饱风去,瞥然飞鸟杳无疏。

隐居的诗人对烟峦、水流、碧峰、孤帆和飞鸟描写十分细致,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空灵静谧的山林之景,进而显现出诗人此时心灵的澄澈和宁静,显示出诗人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题伽倻山读书堂

狂奔垒石吼重峦,人语难分咫尺间。

常恐是非声到耳,故教流水尽笼山。

此诗描写流水从高山上一涌而下的畅快之景,诗人在此隐居,“人语难分”,外界的一切是非与他无关,流水声也已经掩盖了外界嘈杂的声音,表现出诗人的隐逸之心。

曲折的人生经历,仕途的多变并没有给崔致远的写景诗歌沾染愁闷、消极之味,反而使写景诗歌在回国前后各有特点,前多为深厚浓郁之情,后多为隐逸空灵之情,虽有不同,但构成了崔致远诗歌丰富的内容与多变的风格。

唐朝多有诗人喜欢在描摹和咏叹各类事物中寄托自己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表现自我的生活情趣。作为一位感情细腻、善于捕捉美好事物、善于体悟的诗人,崔致远也不例外,他将自己深厚真挚的情思寄托在其咏物诗中。如:

雪咏

五色毫编六出花,三冬吟彻四方夸。

始知绝句胜联句,从此芳名掩谢家。

诗中表现出雪花洁净而素雅、清新而脱俗的特点,借冰清玉洁的雪花来表达对高骈的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石峰

巉岩绝顶欲摩天,海日初开一朵莲。

势削不容凡树木,格高唯惹好云烟。

点苏寒影妆新雪,夏玉清音喷细泉。

静想蓬莱只如此,应当月夜会神仙。

此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巉岩竞上、海日生莲的奇特景象,表现出石峰孑然独立、傲然挺拔的特点,以此来抒发诗人自己的高洁而伟大的志向。

此外,崔致远也擅长描绘海洋意象、常借此类意象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或去唐归国的离愁别恨、依依不舍。如:

酬杨赡秀才送别

海槎虽定隔年迴,衣锦还乡愧不才。

暂别芜城当叶落,远寻蓬岛趁花开。

谷莺遥想高飞去,辽豕宁惭再献来。

好把壮心谋后会,广陵风月待衔杯。

诗中崔致远与友人约定好“海槎虽定隔年回”,在叶落的时候暂时离开扬州,趁着花开的时节去寻找远方的家乡。这里通过海槎意象生动表现出大海的苍茫广阔,从侧面表现出路程的遥远艰险,再加上迷茫遥远的海洋仙岛意象,自然地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将归海东山春望》中,“目极烟波浩渺间,晓乌飞处认乡关。”我遥望茫茫大海,乌鸦飞过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浪蹙沙头花扑岸,云妆石顶叶笼山。”滚滚的浪花不断拍打着海岸,云彩妆饰着山顶岩石,绿叶笼盖着山峰。这里诗人遥望茫茫的大海,眺望远处的故乡实则是强烈的思念家乡的表现,滚滚的浪花不断拍打着海岸,同时也拍打着诗人的心,这不间断的浪潮寄托着诗人从未停止过的对家乡的思念,海浪的起伏也是诗人心情的跌宕起伏,如今将要归乡,诗人心中更是激动欣喜。

在崔致远之前,也多有诗人写“海”,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看到海水涨潮,水面开阔,残夜已去,旭日初升,涌起一番孤独寂寞之情,看向远方思念着家乡和亲人。

崔致远的多首诗歌均有对“海”的意象的运用,包括海槎、浪花等,大都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崔致远对这类意象原型的运用几近成熟,并且传承了优秀的中国诗歌文化。

2.酬答唱和。

在唐十八年间,崔致远广交好友,与唐朝幕府僚佐、文人墨客、僧道等多有交往。对于独在异乡而孤苦漂泊的崔致远来说,偶遇同乡能带给他些许心灵上的慰藉和,如:

山阳与乡友话别

相逢暂乐楚山春,又欲分离泪满巾。

莫怪临风偏怅望,异乡难遇故乡人。

离开新罗多年的崔致远在他乡难得遇到同乡之人,交谈之中倍感亲切,然而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匆忙的,欢聚之后便要分离,二人各奔东西,字里行间中表现出崔致远在经历了相逢的喜悦后更感失落惆怅的心情。

除此之外,也唯有身边的友人可以缓解他烦闷、怅惘的心情,崔致远格外珍视与每一位友人之间的感情,他渴望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为自己排忧解难,所以几乎是友人增诗给崔崔致远,他都会酬答唱和。从崔致远所写诗歌来看,他与诗人顾云之间的交往与唱和值得一提。

顾云,字垂象,咸通十五年登进士第,为高骈淮南节度从事,后退居霅川,杜门著书。从顾云生平可以看出他与崔致远同为高骈做事,二者乃是同僚。职业生涯的相似加上同好诗歌创作,二人交往甚为密切。事实上,在晚唐江淮文人中,顾云与崔致远的关系最为持久深厚。据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十七》中记载:“某窃览同年顾云校书献相公长启一首、短歌十篇,学派则鲸喷海涛,词锋则剑倚云汉,备为赞颂,永可流传。”由此可见,二人在长安时已有交往。已在高幕下的顾云帮助崔致远入幕高骈,崔致远入幕淮南后,与顾云便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同僚,对顾云才能赞不绝口。崔致远在《桂苑笔耕集·卷六》中称赞顾云为:“东筠孕美,南桂抽芳,曳谢朓之长裾,从卫青之军幕,五羖皮之为重,岂谓虚谭;百鸷鸟之不如,方知实事。”崔致远将顾云同魏晋文人谢朓以及汉朝大将军卫青媲美,可见在崔致远眼中顾云文武兼备。此外,两人不乏酬答唱和之作。崔致远有一七律:

暮春即事和顾云友使

东风阅尽百般香,意绪偏饶柳带长。

苏武书回深塞尽,庄周梦逐落花忙。

好凭残景朝朝醉,难把离心寸寸量。

正是浴沂时节日,旧游魂断白云乡。

暮春时节的风儿掠过了千百种花朵,而我的意绪偏偏随着细长的柳条延伸。想当年苏武冒险写信回大汉,庄周在梦里忙着追逐散落的花瓣。我想好好凭借这暮春的景色日日大醉,难以把我这心与你的距离量出来。现在正是沐浴洗身的好时节,但我飘忽不定的灵魂诗中闯过白云飘向远方。此诗不仅描写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切情谊,更借用苏武牧羊、庄周梦蝶两个典故抒发自己思乡念亲之情,可谓字字且是情。

当然,顾云曾也高度评价崔致远,崔致远中和四年将返新罗,顾云赋诗相送自己这位友人:“我闻海上三金鳌,金鳌头戴山高高。山之上兮,珠宫贝网黄金殿,山之下兮,千里万里之鸿涛。旁边一点鸡林碧,鳌山孕秀生奇特。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剑射破金门策。”短短几十字,几乎是概括了崔致远在唐的经历与成就,可见二人交往之密切。崔致远和顾云的友谊有十多年之久,顾云是崔致远最为真切的朋友,不光在仕途上助他一臂之力,同时也成为崔致远的知心伙伴,为崔致远独在他国添了一份念想与感动。

3.讽刺现实。

崔致远的积极入仕的理想从未改变,这种理想一直推动着他前行,在溧水时期,其也试图获得更高的地位,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在他任溧水县尉的第四年,中国的社会阶级矛盾格外尖锐,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攻占长安。唐朝统治者集结各地藩镇势力和外族兵力,来镇压农民动乱,以此挽救遇到危机的政府。而在这时,崔致远“博学鸿词科”应试,来到淮南开始了他在唐朝时期的最后一段生活。来淮南不久,他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从事之后,高骈担任镇压黄巢起义军的诸道行营兵都统,他成为都统巡官服务于高骈的总本营。崔致远以外国人身份在高骄幕府是受排挤和轻视的,同时他身处复杂的社会矛盾之中,他并没有完全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再加上崔致远认为自己已经学有所成,是时候回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了,这些因素促使着其回国。他已经见证了动荡的唐朝政局、复杂的社会矛盾,但是他对新罗的社会状况是未知的,他既抱有幻想和憧憬,又充满担忧和迷茫。在归国途中,停泊于大珠山下作有《石峰》《朝浪》《沙汀》《杜鹃》《山顶危石》《石上矮松》等含有深刻意义的诗歌。如:

《杜鹃》中“石罅根危叶易干,风霜偏觉见摧残。”直接描绘出杜鹃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之中,这暗示着诗人自己身处于黑暗社会之中。“可惜含芳临碧海,谁能移植到朱栏。”意指即便杜鹃绽放得美艳动人,但是它却生长在海边,很少有人会经过此处欣赏它,更没有人会把它移植到富贵园林了。这里诗人借物抒怀,借生长得明艳动人但无人赏识的杜鹃来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由于身处政治腐败的黑暗社会而无处施展抱负,正如杜鹃无人赏识是因为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海边,有力地讽刺了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使有志之士、有才之人无路可走的社会现象。

四、结语

崔致远在唐求学期间刻苦努力勤奋勉学,在诗歌政治思想上都有建树,回国后给新罗留下了极大影响。崔致远在唐朝数十年的学习生活,他积攒的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丰富的见识以及为官数载的政治经验都帮助他在面对新罗政治时也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言。他向新罗王进言《时务策》受到认可,新罗王听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在文化方面,在崔致远的努力之下,汉诗成为了新罗文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崔致远本人更是被后人称为“韩国汉诗鼻祖”、“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崔致远已然成为韩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被忽视的标记。崔致远作为唐代对外交流的见证者、参与者,在唐朝和新罗历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崔致远在唐朝的数十年时间,在扬州从政和度过的时光是不可忽视的,扬州见证了崔致远政治生涯的高峰时期,也正因此,崔致远也给扬州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价值。

崔致远在扬州的经历,体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扬州与朝鲜半岛人民之间友好、深厚的情谊。如今崔致远扬州遗迹如唐扬州大都督使府遗址、崔致远经行处和崔致远史料陈列馆等等都成为了宝贵的人文资源,具有相当的旅游价值。崔致远纪念馆的落成也正是见证着中韩两国在历史上的友好往来,也吸引着对唐代对外交流的人士,更见证着中华大地和扬州城的包容性。

猜你喜欢

新罗扬州诗人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娄新罗
扬州的秋日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