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书写

2021-11-12

散文百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谭恩美华裔意象

陈 蕊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谭恩美,英文名AmyTan,是当代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她将华裔文学引入美国主流文学,被评论家们认为是汤婷婷之后美国华裔文学的又一高峰。她的文学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部儿童文学及一部散文集。谭恩美是第二代美国华裔,成长于中美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因此她的文学创作离不开她独特的中国文化背景和华裔身份,吸引她的读者的也正是其小说中所呈现出的遥远神秘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她的作品主要以女性为主题,以华裔女性叙事为主线,讲述中国母亲们的故事,并通过自己对中国的想象来书写并重新构造中国形象。

一、中国——被否定的“他者”

曾有西方评论家认为:“谭对比了母亲们和女儿们之间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念,表现了第一代移民向他们的下一代传递本民族文化的困难。”客观地讲,这种困难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因为在母女为代表的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女儿几乎对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抱有一种不可理解的、匪夷所思的态度。

第一,这种描写首先表现在饮食上,在《灵感女孩》中尤为突出。小说的现实背景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奥利维亚答应和离异的丈夫西蒙、同父异母的姐姐邝一起去中国,而这一趟中国之行描述了很多中国人的怪异饮食。小说中的中国人不仅什么都吃,而且在作家的渲染下,中国人的宰杀行为也显得异常的残忍。

小说中,奥利维亚还透过摄像机详细地记录了中国人杀鸡的过程。她看到杜丽丽“手里的鸡鸣叫不停。……她把刀锋压在鸡的脖子上,她慢慢用力,一股细细的血柱奔涌而出,我也仿佛挨了刀似地一抖。接着她把鸡腿向上一提,血从脖子里流进了搪瓷碗中。我可以听到后面的猪在尖叫,那是真正的尖叫,就像人在恐怖之中一样。……大约有几分钟,我们看着它在无助地挣扎,最终翻起白眼,停止了抽搐。……西蒙向我走来,‘这简直太野蛮了,你怎么还能拍得下去?’”

在中国,杀鸡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中国的农村是食品加工业不发达的地方,自己杀鸡是由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透过对他者中国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是在否定中国的同时肯定美国,是在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中国的落后,夸大中国饮食的弊病之处,而不是去选择中国饮食的健康、营养等方面来描写。这实质上是作家在有意拉开与中国的距离,宣告自己是典型的美国人,而中国人只能作为与之相对的饮食怪异的异类和他者来存在,反映出作家心理上对自己的华裔身份的下意识的排斥,也反映出作家是在用已经内化了的美国人的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眼光来看待中国。

第二,对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否定。母亲们成长于中国,她们显然习惯于用中国式的思想观念来要求和教育自己的女儿。母亲们认为女儿应该听从母亲的安排,而且“做女儿的不应该有秘密瞒着母亲”,但女儿们则反驳说:“我有隐私权,有权追求我自己的幸福,我活着不是为了满足你的要求!”“别再对我管头管脚了,我是我自己的。”母亲身上显然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国式家长制作风,而女儿们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她们更信奉自我的独立和自由。

中国母亲身上还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式成功观。她们将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为了女儿的成功她们可以去做清洁工,也可以做出更多的自我牺牲。她们认为女儿的成功是自己的光荣,是光耀门楣的事情;她们认为女儿不仅代表着个人,也还代表了家庭,这显然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文化核心观念是相冲突的。因此,女儿不能明白母亲为什么非要拿她出风头,女儿不想成为母亲所希望她成为的那种人,她只想做自己。实际上,华裔女儿们正是在美国文化的教育下,“吸收内化了一套白人种族主义者贬低华人的陈规陋习,与母亲们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她们嘲笑母亲的语言,嘲笑母亲的生活习惯,认识不到母亲望女成凤的良苦用心”。她们根本就没有去试着理解母亲和母亲所代表的中国文化。

第三,在日常生活的其它方面,小说中的中国同样是一个被否定的对象。小说中的女儿觉得中国母亲“穿着领子硬邦邦地竖着紧箍着头颈、前襟绣花的旗袍,样子十分好笑”。她们认为在旧中国,一个大家族“二十几口人挤住在一个屋顶下,大家庭里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地充满了喋喋不休的争执和抱怨”。中国人的房子的布局装修也体现着太多门第家族的含义。小说里的中国人也总是言不由衷、虚假客套,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完全是两回事。中国人还十分注意措辞和用词,习惯讲话要婉转含蓄,用美国人的方式去理解,“这是中国式的文字游戏,一种措辞技巧的卖弄。——这其实是在混淆两种根本相反的概念”。这一套在女儿们看来是她们永远也学不会的。作为中国人“你总是要为其他人负责,不管什么事”,而“在美国——什么自由啦、独立啦、个人的想法啦、干你想干的事啦、不必服从你母亲啦”,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美国人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就行了。实际上,作家是在对比中表明自己的看法:“中国人有中国式的建议,美国人也有美国式的建议,而一般情况下,我认为,美国式的见解,更合我意。”作家并没有看到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背后蕴含的文化渊源,也没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合理性存在,而只是单纯地从一个典型的美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

二、中国——被肯定的“他者”

细读谭恩美的小说,我们发现她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传统风俗节日的展示,二是对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大量使用。但是,我们还需要清醒地看待这种认同,作家文化认同的背后还有更复杂的认同动机。

第一,小说中展示了中国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比如中秋节、新年,以及中国人传统的婚礼习俗。《接骨师之女》中写到中国的中秋节,茹灵的女儿露丝认为“中秋对中国人来说就相当于美国人的感恩节”,她希望家人和朋友们能够在每年的这一天都聚在一起,觉得大家应该努力地去维持彼此之间的联系。这些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描写给西方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满了浓郁的异国情调,反映出作家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利用。同时,因为美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也因为华裔受到的种族歧视,小说中也反映了华裔女儿对中国传统节日里蕴含的某些家庭观念的认同,她们认为家族成员之间应该保持联络,应该维持亲情。另外,对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积极展示不仅体现了作家对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是认同,也可以说还有部分的自豪或炫耀的成分在里面,因为作为华裔的谭恩美也需要通过对故国文化的认同来确认自我、认同自我。

第二,作品中着重使用了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在18世纪,欧洲出现过“中国潮”。那时候,中国玄妙高深的哲学、悠久的历史、汉语、丝织品、瓷器、漆器、茶叶等就对西方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凝聚着中国文化内蕴的意象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只要提到它们,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在谭恩美的作品中也有这样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主要有中医、笔墨、汉字、儒道思想等。因为它们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粹,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所以西方人普遍对它们有一定的认知,也对它们有着浓厚的兴趣。

小说《灶神之妻》中的中国母亲得知女儿珍珠得了多发性硬化症,而西医治疗又不见成效,她便马上说要带女儿到中国去进行中医治疗。如果说这只能表明是中国母亲个人对中医的信赖,那么另一个细节的描述则显示了中医本身的确是一种带有神奇效果的治病方法。《喜福会》中提到华人生活的街区有一家中医药店,店主“老李把那种稀奇古怪的蛇虫百脚的干壳,和着什么东西的枯叶和干花,包成一小包一小包地卖给病家。据说有一次,他就是用这种祖传的秘方,治好了一位被美国医生宣布了死刑的病人”。

在《沉没之鱼》中,作家对中国的古代文明大加赞扬。小说中写道:“中国就像棵古老的松树,需要慢慢地感受和领悟——古老又充满活力,如五千年的历史那样无比宏伟。”作家对中国的儒道思想也是颇为赞赏,认为中国人不会随意抛弃传统,而是善于对多种信仰兼容并蓄,并会在修正和完善中保持自己信仰的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信仰里融入了多种成分,“从藏传佛教开始,加入一些印度佛教、一些汉传佛教,万物有灵论以及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就像宽阔无边的大海,能容纳世界上所有的河流。这些寺庙是纯中国的,如孔子般谦卑而典雅,这些混合使中国具有无穷的魅力。世界上所有的早期文明中,只有中国是连绵不断地延续着自己的独特文明”。作家觉得这些都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深蕴。

当然,小说还涉及到了其他的一些中国文化意象,它们与前文提到的那些典型意象在小说中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氛围,满足了西方读者的异域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异国情调。同时,这些古老的中国文化意象积淀着一种宁静、超脱的美感,甚至也能唤起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省和内察。

三、结语

虽然谭恩美的中国构造多是根据二手资料,比如母亲的讲述,华人社区的影响,还有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等,但是从这些琳琅满目的中国文化的描述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不管作家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她的创作主题,中国文化背景对她的影响和烙印之深刻是不可否认的。另外,从作家的华裔身份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对这些古老辉煌的中国文化的描述正说明了作家谭恩美对自己文化之根中国的认同,进一步可以看出这实际上也是作家对自己华裔身份的认同。在种族歧视普遍存在的美国主流社会,美籍华裔需要首先找到并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才能够自信而不彷徨地生活。谭恩美通过在其作品中肯定自己的文化之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国去肯定自己的华裔身份,增强文化身份自信,反抗美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虽然谭恩美的作品不是为了认可中国而著,但作为其为肯定自我华裔身份而做的努力还是值得认可的,这是美籍华裔作家为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获得与白人作家平等的地位而做出的努力。

猜你喜欢

谭恩美华裔意象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谭恩美的多面人生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多元文化身份与人物形象塑造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