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社会行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价值及路径选择

2021-11-12

长江丛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个体志愿思政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亲社会行为从广义上指的是一切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有学者认为,在进入研究领域之前,亲社会行为就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对个体生存及整个社会社会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既面临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态的不可预测,同时也面临教师层面某些情况下的无力感,而从其内涵、影响因素、育人途径来看,亲社会行为与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目标一致性。因此,从多学科、多角度对高职院校思政育人进行审视与思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宽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理论与实践途径。

一、亲社会行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基本着眼点,认为人是现实存在的,既作为人类整体而存在,也作为群体和个体而存在,人是群体和个体的统一体。人在实践中完成对自我的塑造和生成,即应具备个体特征的同时也应具备群体特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把人的全面发展看做是人的自我实现的社会目标,认为人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善”的思想,其“善”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孔子从道德角度出发,倡导以“仁”为核心的仁爱理论,认为“仁”代表了人与人之间亲善友好的关系,同时指出了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去做。由孔子观点出发,孟子创立了性善论,指出“爱人”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与能力,归纳出“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同时,孟子提出了“仁,人心也”,即认为人所有“善”的德性都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在道家思想体系中,也有“善”的论述,从《道德经》的阐释可以看出,道家认为“善”是自我品质的最高境界,人人向善是社会道德想善、社会和谐的基础。总体来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善”的渊源深厚、内容不断拓展、丰富。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青少年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对其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其道德形成的基础,个体最初的道德规范大都来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其道德形成起到关键作用,这其中包含了师长的教导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其道德形成起到重塑作用,进入社会环境之后,个体道德走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亲社会行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价值体现

从亲社会行为的视角下开展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方面的研究,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研究来说,从这个角度切入进行研究,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道德水平的提升等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作为社会个体,其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幼儿的懵懂无知,不知道德为何物,到中学、大学阶段逐步成为道德践履的主体,并以自身行为影响周围群体,这是一个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阶段至关重要。高校以立德育人为根本任务,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道德水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目的之一也是旨在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从这一点来看,二者殊途同归,因此,从亲社会行为角度切入,开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的良性运行有赖于社会成员的正向接替。每一代的社会成员是否对生存其中的社会抱有亲善态度、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关系到群体所构成社会的正能量社会氛围是否浓厚、社会环境是否健康、社会风气是否向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毕业后走出校门、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者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未来我国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减少社会冷漠,形成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这是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社会关系是个体赖以生存的人际环境条件。个体所处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性格、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形成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尽管处于校园的“象牙塔”中,但是其面临的人际环境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既有原生家庭关系、同伴群体关系,也有师生关系等,当然,更面临着将来作为国家和社会建设者所处的社会大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如何处理这样复杂的社会关系,思政育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亲社会行为角度切入,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以己度人,站在他人、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而非单线思考,通过各种方式的潜移默化,使学生对周围的群体关系、整个社会产生一种亲善感,微观上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宏观上,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亲社会行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路径与方法的选择,早已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模式,朝着多学科融合、多角度方向发展,亲社会行为这一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出现,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路径选择提供了新的方向选择。通过文献研究及思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尝试、摸索与创新。

(一)转换视角:走出单纯讲授式的课堂模式

讲授式的授课模式是当前授课选取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授课方式的选取,有其固有优点,也有其一定的弊端。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授课方式正在慢慢的成为主流趋势。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实效,必须转换视角,走出单纯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方面,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心理学试验证明,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而在思政课堂中,如何产生共情元素?学生的课堂体验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以生带生,引发学生共情,提高育人实效。

(二)体验认同:鼓励参与多种志愿服务活动

心理学研究证明,社会个体在参与志愿活动中,不仅有利于亲社会意识的形成、亲社会情感的培养,更有利于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行为的做出。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可以在实践活动方面增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与数量。例如,可以分时间节点开展不同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结合理论课教学,将志愿服务活动案例融入其中;可以适当增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增加实践体验,在志愿活动中感受他们的志愿服务对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增强帮扶他人、服务社会的内心认同感和行为实践。

(三)多维审视:提高思政育人的文化教育功能

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做出与社会个体文化程度有着较大程度的正相关性,因此,从亲社会行为视角研究高职院校思政育人,需考虑文化相关因素。这里所说的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传统文化选修课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通过系统学习,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成果,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文化一直在创新,从未停止过;通过党史、国史、地方史等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所走过的艰辛历程;通过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提升学生文化水平。

四、结语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在不断摸索中总结新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方法,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开辟了新的方向,对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将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个体志愿思政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以志愿,致青春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