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调查研究与思考
2021-11-12■
■
3★/1.四川旅游学院纪委;2.四川旅游学院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3.四川旅游学院校团委
一、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983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其专著《高等学校管理》中率先提出了大学“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多年来,随着高等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第二课堂日益受到重视。2002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单位于联合颁布《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要求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做到系统化的设计,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参与的各类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客观记录,最终毕业时可获得一份“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这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形成的雏形。2014年,团中央学校部遴选了部分高校试点开展“探索打造高校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这为第二课堂工作的开展与实施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奠定了实践基础。2016年,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团中央学校部发布《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并鼓励不在试点范围之内的省级团委学校部、高校团委积极参与,共同推动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取得了实效。201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确立了基本原则,规定了工作内容,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实施。
二、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义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同时,对于共青团工作有现实意义。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青年的重要载体,也是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中的经验,许多高校均对“第二课堂”进行了积分或学分制管理,这也促进了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化“增负”工作的落实与实施。总的来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配合,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了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学生服务体系。
(二)对共青团工作的现实意义
第一,明确了共青团工作在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共青团从政治上说,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共青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正是基于共青团工作所涉及的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方面出发,明确了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的地位,肯定了共青团工作的育人功能中的重要价值。
第二,促进了共青团工作的系统化管理。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共青团工作“碎”而“杂”的特点,很难系统化的管理。第二课堂成绩单使共青团工作以模块化的视角出发,建立起了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架构,工作者可以通过每个模块所涉及的工作内容,理清工作重点,进行合理的统筹和计划,使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再配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各项工作便可形成合力。
第三,实现了对共青团工作的量化记录与考核。第二课堂成绩单对学生的“考核”,往往都对学生素质的综合性评判,它不如第一课堂的教务系统规范,且对学生缺乏一定的约束力。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发了自身的第二课堂管理系统,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情况通过系统进行申请并层层审核,最终可以积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并计入学分。此外,管理者既可以从项目维度来统计重点工作的总覆盖率、分年级覆盖率,又可以从参与主体的维度如学生个人入手,考查其每学年参与课外活动和毕业时累计参与情况,还可以根据各类活动的统计数据,跟踪并分析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参与过程与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这样,共青团工作也形成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第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提供有力的辅佐材料。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各高校对第二课堂的记录有各自的评判标准,第二课堂成绩单对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情况进行过程化记录,这不仅是对大学的成长“足迹”的记录,同时,它在学生评优评奖和用求职就业时,也可作为重要辅佐材料,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依据。
三、研究概况
本文主要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四川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了解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喜好。主要了解第二课堂的活动设置、活动时间、活动频率是否合理、活动宣传是否到位的情况;二是了解管理与实施团队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考评机制是否合理、开展活动的场地是否满足活动需求、设置设备是否齐全、是否需要专业教师做指导等内容;三是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调查研究,思考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有效实施路径。
四、对第二课堂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一)样本分析
调查范围涉及四川旅游学院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全学院学生,通过问卷星,对该学院共26个班级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321份问卷,321份有效问卷。从性别结构看,男生占27.76%,女生占72.24%;从专业结构上看,由于两个专业人数的不同,酒店管理专业占比78.14%,人力资源专业占比21.86%;从年级结构上看,大一占35.96%,大二占31.15%,大三占28.04%,大四占4.85%。
调查访谈共12人。其中,男女比例为4∶6,其中,学生党员4人,学生团员8人;酒店管理专业7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5人。
以上调查数据,基本符合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学生情况,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意义。
(二)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获取校内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次是同学和老师(占比61.99%)、新闻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占比25.55%)、学校会议(占比7.48%),少数同学表示不关心校内信息。此外,46.11%的同学表示,他们会被线下具有创意性的宣传方式所吸引,29.6%的同学对线上多媒体平台的宣传方式所吸引,其次被吸引的活动宣传方式依次为校内宣传展板(占比9.345%)、横幅(占比5.92%)公告栏(占比4.36%)和广播站广播(占比4.67%)。
同学们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呈多样性分布,33.64%的同学为了提高综合能力而参加,29.6%的同学因丰富课余生活,19.31%的同学因个人兴趣爱好,13.08%的同学为了完成学分任务,2.49%的同学跟风参加,1.87%的同学为了打发时间。
就第二课堂活动的影响程度而言,个人爱好(占比9.345%)对同学们选择活动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活动的形式、活动奖品与奖金、线上线下交流的互动形式、活动的宣传程度;对于活动主办方,他们对班团活动(占比32.71%)更感兴趣,其次更愿意参加校外活动(占比28.04%)、校级活动(占比21.81%)、学院活动(占比17.45%)。
对于活动开展的时间,39.25%的同学表示他们会选择参加工作日晚的活动,38.01%的同学选择参加工作日下午的活动,19.94%同学乐于选择周末的活动,2.8%的同学选择工作日中午的活动。63.55%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他们能接受,36.14%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在1~2小时他们能够接受,0.31%的同学接受3小时以上的第二课堂活动。
对于不同类别的第二课堂活动,同学们的喜好程度依次为实践实习类(占比27.41%)、文体艺术类(占比25.23%)、社会服务类(占比15.58%)、创新创业类(占比10.9%)、职业认证类(占比9.35%)、学术科研类(占比4.67%)、思想政治类(占比3.74%)、菁英成长类(占比3.12%),对于第二课堂开展的频率,59.81%的同学认为应该适当增加。
访谈发现,不同专业的同学对和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活动需求度更高;对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类的活动有指导教师需求;就校内和校外活动而言,他们更乐于选择校外行业协会或者政府举办的志愿者活动;访谈对于第二课堂的管理,大多数同学认为有专人负责,但是也存在着漏报错报的现象。
五、对应用型本课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运行机制,规范监督与管理
1、规范管理制度,保障运行机制
高校要充分发挥组织和领导的功能,助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与运行。首先,工作领导小组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成立校级、院级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学院实际情况,从顶层设计出发,确立和完善第二课堂培养方案,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紧紧服务于学校、学院的中心工作,并确定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任务,各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与协作。第二,在充分调研论证的情况下,确定“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与管理办法,包括组织管理、课程建设、评价标准、服务保障等全过程管理制度。以此,组成此项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体系。
2、依托智慧化平台,建立数据管理库
从开始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到“第二课堂成绩单”,共青团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时期:从通过以盖章形式确定第二课堂工作记录的“章证体”时期,到以计算机确定学时、工时、工作量、工作荣誉的单机时代,再到“到梦空间”、“PU口袋校园”等APP和Web端广泛兴起的“互联网+”时代,共青团均在努力规划一份可供参考的成绩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依据。
借鉴其它高校的经验,完善的数据管理库,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与运行强有力的支撑。如:清华大学在第二课堂的整理建设中,分三步实现了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内容的建设。首先,开发学生骨干管理、社团协会、社会实践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岛”的模块式管理。其次,通过搭建“学生清华”的信息门户平台,组建数据“主岛”,实现各个分项模块信息系统之间的连通。第三,分析第二课堂成绩单需要呈现的条目,建立数据“提取系统”,实现自动生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功能。再如:江苏团省委依托“PU”口袋校园平台通过“建、推、优、助、管”五个步骤,实现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认证的功能。此外,平台还能对活动数量、活动类型进行相关分析,减少了旧时运用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的繁琐工作,直接生成统计数据,以方便对学生对参与活动情况的掌握。
3、以真实、客观为原则,规范数据记录与评价体系
记录与评价体系是指针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建立记录、审核和评价的机制。对于数据记录与评价需要做严格、规范的管理。
首先,数据的记录要具备相关的要素内容。要素内容可以分为活动型、成就型、履历型三种不同的类型。活动类要素是指学生参加活动的主客观要素,要规定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活动类型、取得的收获、学生个人身份是组织者还是参加者等方面的内容;成就型要素主要指括学术研究、专业技能、专利研发、取得的荣誉证书指标,要规定成就取得的时间、颁发的机构、收获等方面的内容。履历型要素是指校内外学生任职要素,主要指:任职时间、任职部门、工作内容、工作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在记录监管层面应该做到真实、客观、有效。如:对不同主办方的活动,记录数据时应该进行个人申报和层级的审批与审核,甚至在活动过程中,活动主办方有权利要求参与者利用智慧化平台进行操作以确保参与者参与,如:对个人进行定位,对活动拍摄花絮,此外,活动结束后,应将活动名单进行公示,接受大众监督与举报。对于漏报的同学进行补充,而对于谎报的同学,应该予以相应的处罚。
(二)拓展宣传渠道,注重互动与创新
1、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广泛的宣传
在调查样本中,仍然有6.34%的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概念不清晰,证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问卷中,学生对校内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通过同学和老师、新媒体平台、学校会议,在线上,则可以通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文信息使用新媒体宣传,在线下,由分团委牵头,通过辅导员、学生会、班团学生干部共同配合,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合力,以确保宣传力度。
2、从学生活动组织与开展层面上的宣传
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可以发现,活动的宣传程度对学生的参与度有较大的影响,此外部分学生还会关注活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活动宣传时,除了要关注同学们更加感兴趣的活动宣传渠道,还应该讲清楚活动的目的、意义、活动流程、奖品设置等方面的内容,如有新颖特别的创意,最好能取一个响亮、独特、郎朗上口的口号或者名称,吸引参与者。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宣传程度,主办方可以增加网络互动的环节,在直播间、或者互动评论区可以设置一定的互动奖项,调动参与积极性。
3、打造品牌活动,注重活动时长和效率
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学生更乐于接受符合时代潮流、形式新颖、组织有序、时长适中的品牌活动,对于和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常规活动也是同学们乐于选择的。因此,在活动组织方面,主办方既要要做好常规活动的组织,并针对性地打造品牌活动,树立活动的口碑。此外,主办方选择的活动开展时间最好在工作日下午或者晚上,活动时长以不超出120分钟。
(三)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1、培养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需要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精通的学生队伍。首先,这需要分团委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工作统筹与规划,充分调动学生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中心,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分团委还要定期组织培训对学生干部的核心力量,从政治思想、业务技能、创新思维、公关能力等方面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第三,每学期对学生组织各部门进行考评并设置奖惩机制,有效激励学生组织的工作积极性。
2、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调查中,从学生需求出发,大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创新创业、学术科研类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开展此类活动时,选择指导教师的随机性较强。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需求,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若没有教师的指导,同学们的第二课堂活动往往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浮于表面”地进行,甚至有时候只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
调动教师对第二课堂指导的积极性,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引导教师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激发教师对第二课堂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有制度作为保障。如:配合人事改革制度,将教师第二课程的指导时长计入工作量或者课时量,亦或给予相应的实践课程工作津贴或绩效奖励,从制度上明确第二课堂育人环节的重要作用。
(四)利用校内外资源,合理供给与配置
1、内部资源
学校的内部资源,除了教师资源以外,还有场地、教学设备与合理的课程体系。
结合调查数据和访谈内容,在调查的第二课堂的板块中,学生对活动场地、教学设施设备提出了要求,因此,学校应该提供相关资源并配备管理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责任,注重落实,满足第二课堂对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硬件的需求。
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相应的师资力量支持。目前,很多省市已经建立起了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并且还有配套的第二课堂实施教材,以及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形式丰富的课程皆已上线。如:江苏省众多高校有效借鉴了第一课堂的经验,将校内第二课程分为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主干包括设计思想引领、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体现共青团工作职能的内容,选修课程主要是学生会、社团组织提供的校园文化互动,活动时长计入第二课堂学时。丰富的第二课堂形式,增加了学生第二课堂课程的选择面,这是对学生拓展知识领域、训练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推助力。
2、外部资源
访谈中,8名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参加校外活动,因为校外活动能增长见识,也能够结交同龄的优秀朋友,一部分学生认为,产教融合资源能够提前了解行业生态,了解今后的工作内容,知道自己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参与地方性社会资源开展的活动,有助于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充分证明了外部资源的优势,学生无论从知识领域、眼界视野、活动平台、社会认可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收获。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向合作企业、地方政府介绍“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作用,建立学校、地方、企业的三级联动机制,利用校外资源平台制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形式,并形成多元的反馈机制,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
3、合理的供给与配置
调查中,有学生每学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次数累计达到10次以上,访谈中,有同学坦言,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已几乎占用了他的课外所有时间,并且影响到个人的学习成绩。
对于第二课堂的参与度,要有参与的“底线”,但是也要有参与的“顶线”,不能“营养不良”,也不能“营养过剩”,要把握好“度”。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而不能本末倒置,把第二课堂变成了第一课堂。
此外,在第二课堂的年度计划中,团学工作者要综合考虑工作重点、要点、根据各年级学生年级学生的需求出发,按照紧跟学校育人中心工作制定相应的计划与统筹,以保证活动内容,频率,效率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