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民间故事的美学意蕴及儿童美育功能研究

2021-11-12王雪佩

散文百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意蕴重庆

王雪佩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民间故事是人民创作并传播、具有假想(或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气质。重庆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造就了叙事多样、情节曲折的重庆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西南地区的风情,渗透着巴渝人民独特的审美。“美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对重庆民间故事进行美学的剖析,可以展现当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所隐含的美学意蕴。同时借民间故事的美学意蕴提高幼儿对美好事物的鉴赏感知能力,从而浸润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一、重庆民间故事的美学意蕴

“艺术美的要素可分为二,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一种是外在的,即形式。外在形式的价值就在指引向内容,显现出意蕴”。重庆民间故事表现出重庆劳动人民内在的情感、信仰与精神价值,体现了内在意蕴美和外在形式美的统一。

1.内在意蕴美。

(1)和谐之美。“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重庆民间故事中的鸟木虫鱼、一餐一食的生活,都浸润着这种“和谐美”。

重庆民间故事中有大量关于动物的情节设计,如《白龙过江》《白马泉》《逐鹿得泉》等,故事中龙、马、鹿等动物大多具有灵性且神通广大,无论这些动物性善或性恶,都能与人类和谐共存。故事《铜梁舞龙》所描述的原始人类生存艰难,有妖魔鬼怪肆虐人间。于是女娲便造出两条巨龙,保护人类繁衍生息。铜梁人民为了回报巨龙的恩德,每到年关都要扎龙祭祀,逐渐形成了民间早期的祭祀兼娱乐的舞龙活动。这个故事中的妖魔鬼怪暗指自然界的磨难和险阻,而巨龙的与之相抗衡,其实是民间劳动人民的希望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审美心理。

重庆劳动人民最初看到高山峻岭、奇异天象,以其有限的认知,认为是大自然某种神秘力量创造出来的,故赋予其生命,如神奇的“映月洞”,突冒甘泉的“女儿井”,险峻的“天生三桥”等。这些都反映了重庆劳动人民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心理。

(2)崇高之美。渝地百姓在其成长过程中,敢于与社会不公抗争,敢于和代表神秘力量的神仙、灵兽、自然灾害做顽强的斗争,形成了艰苦奋斗、顽强刚毅的性格,从而构成了重庆民间故事坚韧、奋进、宏大的崇高之美。如《火神庙》《鸭子龙传说》《犀牛堡的故事》等均体现了劳动人民对抗自然神力、灾难的不屈精神。

其中《缙云山的由来》的故事最具代表性。缙云山远古时叫巴山,居住巴族和賨族链两个勤劳的氏族。巴山有一条神奇的山泉,喝了它不长疮,可以长命百岁。当时的皇帝想要霸占此山泉,便派残暴的缙云氏和高新氏夺取山泉,巴氏和賨族奋起抵抗,最后只剩下九位勇士誓死抵抗,化为九座山峰挡住敌人的去路。自此,巴山的云彩早晚呈赤色,九勇士的英雄就义形象使我们肃然起敬。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以及悲剧性的表现,使人产生深沉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心理体验。

从生命意识角度来说,重庆民间故事里崇高美的深刻内涵在于劳动人民追求不朽和永恒的成长历程,向无限的事业不断奋进的状态和境界。

2.外在形式美。

(1)语言之美。重庆民间故事中运用了大量的当地土词俗语,如《涪陵大东门神仙口》中的“幺妹”(指家中最小的妹妹,又可指对小姑娘的称呼),《破山和尚气死赵财主》中的“夹森”(小气、吝啬),《白鹤梁的由来》中的“嘿个”(非常)等词语。重庆民间故事也习惯用叠词来抒发情感,如《金盆寺的故事》“叫花子女人在包包头东摸一哈”,《涪江寺庙事件》“看到有黑(很)多人在涪江边边哭”,《鱼复县为何改名奉节县的故事》出现“吓得脚打闪闪”(形容浑身发抖),《熊嘎婆》反复出现“粑粑”(在重庆地区泛指饼类食物,如糯米粑粑等),《大佛寺》出现的“惊爪爪”(吃惊)等出现大量的叠词。

土词俗语和叠词的出现,展现了原始人民的心理气质,丰富了方言民间故事的语言表达,增添了民间故事的风情美。

(2)叙事之美。重庆民间故事集合了人、神、精灵、妖怪等群体,在叙事上打破时空的限制,现在和未来对话,人与其他族群相恋等,极具魔幻色彩,赋予重庆民间故事叙事之美。叙事模式有两种最为突出:对比和是插入。

对比叙事来推动矛盾冲突。故事中同时出现真善美、假恶丑,并随着情节的推动冲突加剧,结局是高尚战胜卑劣,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如《麻雀报恩》中对老大和老二形象的丑恶和善良,行为的高尚和卑劣做了对比,最终使善人善报,恶人恶报。这种二元对比更符合人们的道德要求,更能体现训诫的意义。

插入叙事是指在大故事套小故事。在《江津米花糖的百年故事》中插入“陈氏二兄弟的故事”,《双桂堂的由来》也加入了“嫦娥种桂树”的故事。这种表达方式的出现“带有民间故事口头流传向书面文学过渡的痕迹”,故事套故事的叙事方法,有追根溯源之意,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二、重庆民间故事的儿童美育功能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鉴赏、感知能力,从而浸润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儿童美育应该是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培养形成健全的、协调的审美心理结构,通过促进儿童的审美发展来促进儿童丰富完整的个性。”应站在儿童视角进行的审美教育,发展儿童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达到辅德和益智的目的。

“一则神话,可以坚固全团体的协同心;一首歌谣,能唤起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谚语,能阻止许多人的犯罪行为。在文化未开或半开化的民众当中,民间文学所尽的社会教育的功能,说来是使人惊异的。”重庆民间故事是儿童美育的重要资源,在人们口头传诵中,能培养儿童的审美想象力,提高审美感受力、增进审美创造力。在美育过程中,儿童懂得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

1.培养儿童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儿童的天赋和本能,在听、读重庆民间故事过程中,儿童能得到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精灵鬼怪、山川风物、等自然界的力量充满了人的主观意识,变成“人化的自然”。如重庆璧山地区广为流传的《茅莱仙女的故事》的故事,茅莱山有一个穷汉王丘,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双鞋子,于是茅莱山仙女便托梦给王丘半夜一人去茅莱山洞口拿一双鞋,并嘱托要保密,但是拿到鞋后的王丘一时嘴快,泄露机密,惹得仙女生气,从此王丘再也没有新鞋穿。《小公鸡》故事里,小公鸡轻信花言巧语,给狐狸开了门。第一、二次幸好有个狗哥哥邻居仗义出手,解救于危难之中,被救了的小公鸡并没有吃一堑长一智,第三次被抓丢掉了性命。整个故事情节紧凑,使用回环往复的叙述方式,重复的叙述中又显示出细小的差别,教师和家长在讲述过程中可以引导小朋友猜猜小公鸡每次的遭遇如何,在故事中锻炼小朋友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重庆民间故事里以众多的形象构成儿童审美的想象世界,如巨龙大战恶魔的英勇胜利(《铜梁舞龙》);把钱和馒头放进去可以再生的金盆(《金盆寺的故事》);龙王流落人间,被母女所救,为二人留下泉眼(《女儿井》)等,无不是以特定的想象方式,迎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其提供了想象的源泉。

2.培养儿童审美感受力。

重庆民间故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提炼为更强烈、更丰满、更典型的艺术美,籍此影响儿童的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的生活情趣,发展他们的欣赏能力,加深他们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和领悟。

故事《巴蔓子刎首留城》,据《华阳国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成为了巴渝大地传颂千古的英雄壮歌。

《巴蔓子刎首留城》因为成功塑造了巴蔓子这位巴渝经典形象而具有丰厚的审美意蕴。巴蔓子形象具有悲壮美的意味,他刎首留城行为所展现的非凡胆略和巨大气魄,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感,进而引起审美者的赞叹和歌颂。巴蔓子以其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成为家喻户晓的典型,能引起儿童存于潜意识层次的英雄情感、感受到崇高的人格美,引起审美共鸣。

3.培养儿童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指儿童按照美的规律,综合调动想象、情感、思维等因素,创造性地表现美和展示美。通过重庆民间故事的学习,儿童将所听、所想呈现出来,表达自己对美的初步认识,审美创造力得到了提高。

重庆民间故事皆由民间劳动人民创作,故事的内容就地取材、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就故事本身而言,对儿童来说更易理解,故事的简易性和写实性更容易激发儿童的创作热情。再加上重庆民间故事中有大量动物形象、仙女想象、山怪精灵和拟人化的植物等,此类种种更容易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儿童思维活跃,想法奇特,富有很强的创造力,因此,让儿童积极参与其中,听、读更多的重庆民间故事,不仅可以拓展其思维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重庆民间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资源,重庆民间故事又将艺术融入生活。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而且语言通俗浅显、幽默诙谐,具有浓厚的川渝区域特色,传达出人民生活的追求与情趣。流传过程中又向儿童传递了美的思想和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意蕴重庆
重庆客APP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