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国到凡尘
——荷兰肖像画与伦勃朗
2021-11-12武佳音
武佳音
淮北师范大学
一、市民文化的兴起
经济文化是西方传统艺术发展和起源的重要摇篮,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时期,再延伸到巴洛克甚至以后的传统艺术,基本上也就是那些曾经伴随着西方传统而诞生的传统艺术历史, 17世纪的尼德兰地区亦同样如此,整个荷兰国家都已经沉浸在独立的喜悦之中。荷兰从尼德兰革命中重新获得了独立,是世界经济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化革命,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进步开辟了崭新的道路。独立后的荷兰经济和商业贸易迅速繁荣和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极大幅度的提高,社会各个阶层的富裕,使得许多商人,手工行业者,小市民等有了关于对艺术品的需要,也就拥有了自己具备的购买艺术品价值的能力,所以小型的绘画和各种世俗化的题材慢慢地发展了起来。我们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荷兰画派,特别是肖像绘画更多是从这里起步的。
在荷兰肖像画的发展中,当时的社会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修道院信徒们必须秉承低调修心的方式,认为自己内心的信仰和忠诚最重要,维有了自己内心信仰和皈依,才会使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获得救赎。普通的市民往往都是荷兰各种绘画的主体和购买者,因此,画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皆会充分地考虑到荷兰人等社会阶级的审美兴趣和爱好。这就促使当时的荷兰画家们放弃了以往绚丽的艺术风格,转而采用了大众更愿意接受的写实艺术画风,这也促使了荷兰的绘画更加淳朴和世俗,也更加平民化。正因如此,荷兰的绘画从以传统的概念发展到以更多的基于世俗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作品为主要根本目标的转变。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让艺术走回归到真实热热闹闹的社会现实生活。自此,新型的富裕资产阶级的权贵和普通中下层城镇居民已经成为艺术品描绘的对手和主角,并且也逐渐地分化出来形成了肖像、静物、风俗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题材作品。
二、伦勃朗:与上帝摔跤的人
伦勃朗被认为是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绘画家之一,同时也是荷兰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绘画家。然而,伦勃朗的人生却是青春和少年成名,中年坎岖,晚年悲凉。伦勃朗出身于荷兰莱登磨坊业为主之家,他的父母都很富有,他从小就已经接受了精英阶层的教育;7岁时便进入学校;14岁时就读于莱顿大学,专攻法律;17岁时先后师从著名的画师拉斯特曼;一路非常顺畅,以至于在30岁左右的时候,伦勃朗已经有了极高的声誉,客户群体众多,大多是达官贵族,争先恐后找他作画像。然而,没过几年,伦勃朗的妻子逝世,同时新的群像订单也不被人们认可,妻子同年因疾病逝世,生活的急转直下,晚年的生活更是穷困潦倒,在这个贫病的交加中突然去世,草草被人们掩埋在一处无名的公墓地。但也正是他不同于常人的生活经验,使他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与人性的关系。
伦勃朗之所以在西方美术上有着如此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的现实主义题材肖像画在当时的语境中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二是他在光影的塑造和描绘上,达到了其他艺术家难以企及的境界。伦勃朗的画和中国当代现实主义艺术肖像画深刻地充分揭露了当时中国荷兰统治社会所可能出现的矛盾,马克思等人更是高度地一致评价伦勃朗的画是当代现实主义艺术肖像画的代表艺术。中外很多知名的油画艺术家也非常推崇伦勃朗的新现实主义艺术油画。长久以来,全世界的法国人民一直在努力继承和保护享有伦勃朗在其多年绘画生涯中的丰厚艺术文化遗产。伦勃朗这位伟大的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绘画文学艺术中的大师将一直努力照亮并不断激励着正在重新走进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绘画之路上努力进行探索的每个时代的人们!
据相关统计: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历程,这些留下来的画作更有益于当代艺术学界对伦勃朗的研究。
三、伦勃朗的绘画作品简析
伦勃朗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对绘画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极为鲜明。
1.《杜普教授的解剖课》简析。
伦勃朗的艺术生涯中,有一段时间运气甚好,绘画风格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各种订单朝他砸来,也使他过上了一段十分奢靡的时光。而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正是《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这副集体肖像作品。该画作于1632年,是当时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外科医师行会受伦勃朗委托创作的群众性组织肖像绘画之一。画面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伦勃朗依据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角色进行创作,此画面中,杜普教授位居最右侧。伦勃朗创作的这副团体肖像画与传统团体画有所区别,他没有将画中的人物平均排列,而是创作了一个情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画作一问世,便获得了人们普遍的认可。此后,伦勃朗的订单不断增加,这使他获得了许多物质上的财富,短暂的实现了财产自由。
这幅作品展现了伦勃朗较高的艺术天赋,无论是在画面构思还是在创作技巧上,他处理的都非常完美,整个画面的细节也都很精细。在画面中,杜普教授正在讲授医学知识,其余几个人则认真倾听,屋内放置了一盏灯,光线由左至右落在尸体和人物的脸部,使得画面人物的表情也更加生动传神,充分展现了人们对科学的探索和追求。此外,为了满足每位被画者的愿望,伦勃朗将这8个人的真实姓名写在一张纸上,使画上的其中一个人直接拿在手里,这样,被画者的信息就全部留在了画作中。虽然这样子的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意义不大,但在那个年代,被画者的身份信息是否能够留在一幅画面上是最高要求。不仅如此,画家还在右下角斜放着一本很大的解剖学讲义,这一道具从构图上看,也是艺术家的高妙经营。
2.《夜巡》简析。
在伦勃朗的艺术才华不断上升之时,他于1642年的创作《夜巡》竟被他的主顾告上了法庭。尽管这仍是一件伟大的杰作,但当时的人们无法理解他们付出了相应的金钱却不能在画面上占据相等的位置。该画是一幅群像绘画,伦勃朗把这幅画中的主要人物放在了接近舞台剧的一种情景中,既让每个人的形象都出现在画面上,又安排得错落有致,塑造了一个庄严有序的战士出征场面。
画面近处坐着有两名男子,其一身穿黑色的军装和红披巾,头上还戴着一顶黑色的礼帽,另一名男子穿着黄色的军装和红袍。画面远处的其他男子则持着黄色的军装和帽子,或佩带长枪,或挥舞着国旗,或彼此互相争辩,队伍在路上出发时的紧张情绪和气氛也跃然纸上。在人群中还夹杂着一个形象鲜明的小女孩,在整个人群中有些惊慌失措,是整个画面故事的意外插曲,甚至有人认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光明与自由的化身,唤醒了人们反抗异族统治的记忆。画面上多数的人笼罩在淡淡的光线之中,看不清眉眼,有的只露出一部分脸面,只有柯克队长、他的副官还有那个小女孩全身沐浴在光线中,成为全体队员中最为突出的人物,其他人物都被安排在了暗色调的中、后景中,或者只露出一张脸,或者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在画面上起着力学上的作用。整个画面使用和胜利相关的黄色作为主要渲染色调,使得整幅画色彩斑斓、层次分明,鲜活动人。
伦勃朗将画面中的人物排列得错落有致,明暗对比强烈,色彩层次丰富。丰子恺曾言:“在这幅画中,伦勃朗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用光线塑造形体,使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打破了巴洛克艺术中那种极其豪华、强调运动、讲究排场的法则,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总而言之,《夜巡》油画是一幅革新的艺术画作,它把传统的荷兰群像绘画改变为耀眼的光线、色彩和动态,使传统肖像画的要求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更杂的、联结的整体,使原有的群像绘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是一件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现实绘画。
3.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的自画像形象展现了他的人生,仔细研究这些肖像,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增长,所呈现的画面情感也更加深入。年轻时《蓬乱着头发的自画像》与伦勃朗晚年的自画像《老人》形成鲜明对比。
年轻时作的《蓬乱着头发的自画像》所描绘的是一个自信但又带点放浪的形象。而伦勃朗晚年的一幅自画像《老人》则创作于1659年。它是伦勃朗在死前10年的真实写照。在画面中那张饱经历史沧桑的脸充分地展现出了他在生命中历经艰难挫折,饱受人生磨练的艰辛和一生。双手相互紧抓,嘴唇关节紧闭,面色凝重。这就充分说明了他当时的真实处境。可是在他眼神上的坚毅依然还是可以表现出他那份自豪和骄傲。伦勃朗曾多次扮演过那些来自当代荷兰各个社会各级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每一个荷兰人,有血气方刚的年轻少年,有健壮质朴的荷兰城镇居民,还包括那些哲学家,骑士等等,都让他充满了强烈戏剧性的社会色彩。直到了晚年,经历了他的大半生的伦勃朗,自画像明显地倾向于用来揭示自我的真实内心和一个精神的世界。这些历史人物都形象深入而沉静,神情凝重泰然,营造了一种可以远离漫长时间的厚重历史感。
四、结语
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绘画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和驳杂的时期,艺术观念的混杂已经让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清晰的目标,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给油画创作特别是写实油画创作寻找到更多的路径,是当代油画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与其跟随观念的浪潮不知所措,还不如从源头寻找。寻找精神的栖息地,通过高度的艺术技巧表现现实和人的情感,是艺术永远的使命,而伦勃朗的艺术,正是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带来无可估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