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活动课程体系研究

2021-11-12于博天李文博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政道德院校

于博天 李文博/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将德育元素穿插于各项课程其中,通过课程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以全面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体系。课程思政的提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策略。当前,高职教育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对于学生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将德育教育与传统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人才的全方位、立体化培养。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是,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渗透性的过程,不可能实现一蹴而就。因此,根据高职院校课程的特点,将德育元素融入课程实施的相应环节中,利用不同的层面进行全方位全程育人。

一、课程思政背景的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的诉求

思想政治课程的意义已经无需赘述,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将德育活动与高校的学科建设统一为整体作为一套体系来实现。传统概念中的德育活动通常是指学校举办的一些德育教育活动,而课程思政将德育活动的范畴融入了课程体系建设中。这一概念的提出,彰显了德育教育的地位,也明确了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思路。学校所组织的德育活动一般为单一或者单独进行的,未能与其他学科形成互动,多为学校非课程建设部门所组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所实施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德育活动课程作为院校课程建设与计划中的元素,有着其一定的课程属性,需要与其它学科的建设一样具有相应的系统性与持续性,在这一方面与学校所组织的单一的德育活动有着明显的不同。

虽然德育活动与德育课程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很多学校仍存在着误区,在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德育活动课程的设计上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协调性以及统一性,缺少这四方面的要求必然在活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表现不佳。当前德育课程活动随意性、零散性、低时效性表现的比较突出,这显然不利于德育活动课程的展开,也不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施。因此,在学校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中应当充分分析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构建符合院校育人思路的长效性、先进性课程教学模式,为德育课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活动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探索

(一)注重道德知识培养的目标

课程是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载体,学生们通过课程的学习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同时也通过课程来锻炼和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学生在学校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外,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德育课程的构建是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道德层面的素质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以学生的道德认知作为基础。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之下,德育活动课程认知目标的形成要指向于德育培育,将以德树人理念融合到活动课程的实施当中。但是,德育活动课程的认知结构和内容有自己的特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结构与内容。传统模式下,学校注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道德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只是简单地掌握抽象化的知识点,并未完全形成专业的素养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课程政治的提出是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形成,帮助学生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形成对事物批判、内化并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能力。道德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学科建设不同,不具备相应的结构性与系统性,不能依靠强大的逻辑来理解,需要靠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来认知,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影响深远。通过课程道德活动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和意识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课程以及活动实践中体现,是为课程政治。

(二)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能力的目标

能力的形成往往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包括了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而全面的道德能力还包括在个体在实际的活动中为解决具体得到的问题而需要的相关能力,如道德交往能力、道德表达能力等。德育课程的建设就是围绕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来展开的。学生最终走向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依靠的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改善能力。这些社会所需的,需要个体所掌握的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和探索,最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并在知识巩固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个体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自身的各项能力。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道德交往能力的训练也是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课程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与同学、朋友、教师等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道德交往过程,掌握了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相应技能。

此外,学校的相应课程中一般都会注重学生批判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德育课程的设置更是如此。这里面的表达既包括情感的表达,也包括对情感的认知与控制。任何人的表达都会受到情感的控制,而情感的激发是有一定冲动性的。身处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不能任意释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随意向他人表达过激或者不合时宜的对话。因此,道德批判与表达能力成为了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前必须掌握的能力。道德课程活动的设置也会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院校应注意培养学生如何正确认识情感,如何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体验,以及如何同他人交往合作中正确的处理个人的情感和表达。学生走向社会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前进,在社会合作中有了良好的表达能力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学会与他人的合作、集体的合作,最终形成完美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态度形成的目标

所谓态度是学生对待周围的人,周边的事物所持有的自身的看法或者表达。在态度的形成系统中,关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表达。高职学生已经基本成年,形成了自身较为成熟的价值观、社会观,能够对周围的人,周边的发生的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在时刻关心、关注着自身感兴趣的一些人物、事物。高职院校在道德培养目标的建设中,对学生态度的培养就是其中的一项。高职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要承担的是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在面对周围的事物时,要表现出一定的关心,同时也要正确认知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应单纯地将课程内容全部放在教材、书本上面,还应当增加一系列德育活动的参与,帮助学生建立和领悟集体、社会的存在意义,关心、关注周围的事物,建立正确的认知观。

除了关心以外,思维也是态度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是学生在应对一系列事物产生的过程中所采取或者想要采取的相应的方法,以及做法。在高职学生思维的培养,尤其是道德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是不能有丝毫懈怠的。学生的思维模式会直接影响其对发生事物的判断、解读以及处理。高职院校在道德课程活动的设计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锻炼与培养,这也是态度锻炼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院校应当建立以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处理方式,积极寻找学生思维培养的停靠点,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的活动体会思维的正确建立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道德水平,形成系统化的思维处理能力。

关心、思维、价值观是态度中最重要的三个体现。价值观是学生对于所见、所闻、所感知的事物的主观评价。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价值观,也能够自觉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懂得基本的待人接物要点。因此,高职阶段的道德培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会学生能够正确地认知周围的事物,不被社会中的畸形价值观所影响,向着正确的人生路迈进。院校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应当从始至终,也就是说在道德课程活动的设置中也应当自始至终从不间断,持续地引导学生形成规范的时间观、正确的价值观。

(四)基于学生课程思政的德育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德育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科学的训练体系,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内容:首先,高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已经趋近成熟,不能单纯地填鸭式教学内容铺陈,而是采用科学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挑选合适的道德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逐渐建立相应的道德评判能力。其次,道德课程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具备时代性,是可以满足或者说正是当前社会所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实践活动。最后,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围绕着综合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学生进入社会,面向复杂的人物、事物关系,需要具备综合的知识、能力以及道德水平才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道德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科类知识的掌握,需要大量的实践和长期的锻炼。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也是其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因此,学校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及能力。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既是当前的热点课题,同时也是永恒的课题。基于当前的课程思政背景,高职院校应当在学科的建设中融入德育活动,改变以往学校德育活动的不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当前的高职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德育活动课程改革的趋势,同时也适应了社会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猜你喜欢

思政道德院校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跟踪导练(五)(2)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