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1-11-12王国平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
王国平/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
一、“工匠精神”在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中职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中职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职业精神教育、道德法制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专业技能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设置了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如“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专题、“精湛的传统工艺”专题、“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历史上的著名工匠”等示例,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满足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纵观各国学者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赶超时代的创新精神等,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职业精神”、“职业纪律”、“热爱劳动”、“崇尚实践”、“敬业爱岗”、“质量效率意识”等内容,与工匠精神的实质不谋而合。可见,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及早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职业精神,培育他们的职业责任感。
(二)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推动中职学校思政教育走向“知行合一”
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人对知识的探索之上的,而工匠精神正是支撑人类进行技术探索的内在动力。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精益求精的技术,还要有爱岗敬业的品质,这是工匠精神的精髓。中职学校在面对就业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下,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一种必然化的趋势。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新时期中职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大着力点。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使思政课课堂更具活力和时代性,可以促使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在实践和行动层面更加务实,标志着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逐步走出了单一说教式的“泥潭”,从而实现了“知行合一”的良好状态。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有高尚的品德,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所以思政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中职思政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尽如人意。
(一)思政教育内容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和“中国创造”迈进的历史关键时刻,工匠精神在2016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总理提及,从此掀起了各行各业成就出彩人生,培育工匠精神的热潮。中职学校也把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来抓,正面回应和实践了让职业教育回归本真的呼声。但中职思政教育教材的内容大多仍是一些关于道德品质的说教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更新和完善职业精神教育相关的素材,关于精益求精、敬业爱业、奉献创新等工匠精神的内容少之又少,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思政课改革的要求。
(二)思政教育方式单一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大多仅限于思想政治各学科课堂,对于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渗透以及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品德培育大多会被忽视,即使有,也只是响应政策,流于形式。思政课上,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培育工匠精神必然会无从谈起。甚至还有些老师要么是照着课本念,要么是看着PPT读,提问也只是针对考试或概念机械性地提一些问题,学生缺乏主动,课堂缺乏情感,不能用真实的案例或模拟的情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工匠精神的精髓,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必然不能很好地体会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精神的要义。工匠精神是在实践中才能体味到的精神,思政教育课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脱离了实践体验,就成了无水之木,空中楼阁,效果大打折扣。
(三)施教者不能齐心协力
中职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从宏观上来讲,除了思政教育课教师外,还应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工匠精神源于实践,但是中职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师多是从政治等专业毕业的,很少参与专业技能实践锻炼,无法很好地在思政教育课中给学生传授工匠精神的精髓,导致思政教育课中不能渗透工匠精神;而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只注重技能培养,很少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教育,即使有,那也只是凤毛麟角;文化课教师甚至根本不知道工匠精神为何物,他们重视和关心的只是所教学科的成绩而已;至于班主任,其本职工作是管理班级日常事务,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纪律、生活、学习,根本无暇顾及工匠精神的培育;学校领导的关注的大都是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层面,极少会注意到学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更不用说身体力行去培育工匠精神了。
(四)缺乏制度保障
“工匠精神”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后,教育部、各省市随即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但现行的思政教育大纲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并没有在“工匠精神”培育上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中职各专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千差万别。要想让工匠精神完全融入到中职思政教育中,还需要在政策制度和教学文件方面明确保障。
三、工匠精神融入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的建议
(一)优化思政课内容,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工匠的价值较之前将会有更大的体现,新时代工匠会重登社会舞台中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心、忠诚度和创新精神,把工匠看作是高尚的职业,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品质是当前思政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时代感的精神,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思政课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结合现实社会中的优秀人物和事迹,不断革新内容,适时添加一些新时代先进人物的优秀案例,用他们新时代新颖的职业观念、崇高的职业理想、忠贞的职业态度激励学生,让工匠精神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生根发芽。不同的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国工匠”榜样,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因此中职学校迫切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思政教育中凸显出来,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之上,从本校实际出发,开发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能够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校本教材,把工匠精神的培育做大做强,让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有机融合,从而大大知行合一。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思政教育课堂的实践性
改变“说教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追求工匠精神的有益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并运用发现学习、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于微课、音像资料、多媒体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和学习、研讨全过程,对工匠精神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知。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通过举办辩论赛、聘请大国工匠来学校指导教学、传授技艺、或通过观看工匠系列短片等,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工匠精神,为思政课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从思想上树立,更需要在实践中升华。中职学校要始终坚持工学结合,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彻悟工匠精神,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可以有计划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交流,了解企业文化,感受大国工匠魅力,潜移默化地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还可以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共同培育工匠精神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品质的影响至关重要,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及其重要。要想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教育当中,加深其融入程度,首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思政教育课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也可以学习一技之长,还要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等“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完全渗透到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科学制定培养规划,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中职学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培养规划,指引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应进入中职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建立固定的关于工匠精神的思想专题教育内容。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所有人的工作积极性,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