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抵抗式翻译与归化翻译:《青铜葵花》英译本的平衡

2021-11-12齐若楠

名家名作 2021年7期
关键词:原文中民谣葵花

齐若楠

一、引言

作为一部描述20世纪中国乡村的儿童文学作品,《青铜葵花》向读者讲述了一个陌生而温情的故事。该作品讲述了乡村男孩青铜和城市女孩葵花在大麦地纯真而又充满苦难的童年生活,展现了20世纪中国乡村居民的淳朴以及与苦难不断抗争的精神。这本书于2015年由汪海岚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后,接受度和传播效果较好,受到了国外儿童的喜爱,使其他国家逐渐认识到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中国的文化特质。其作者曹文轩于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这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发展。

《青铜葵花》在全球范围内读者众多,曹文轩认为正是由于译者汪海岚在译本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和表达,同时又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才使得这本书广受欢迎。适量和特定形式的异质文化会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帮助读者了解他国文化,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但是如果译文中包含太多的异质表达反而会阻碍读者的阅读,增加理解原文的困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语言特点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将从人名、民谣、俗语以及隐含意义的翻译,探究《青铜葵花》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调和抵抗式翻译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冲突,从而实现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平衡。

二、韦努蒂和抵抗式翻译观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实现最佳读者反应,译者常常抹去文化差异和原文的文化身份。要清晰表达原文中的语义和语境,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必须处理且无法逾越的鸿沟。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韦努蒂讨论了两种翻译方法,即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他指出西方世界常常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抹去异语中的文化特色,消除其他国家独特的文化身份。

异化翻译策略旨在抵抗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而归化策略将流畅和自然放在首位,尽量使译文变成目的语直接写成的文章,贴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韦努蒂认为语言是一种合力,标准方言占据着主导,若翻译释放出“语言剩余”,这样就会颠覆标准方言。少数化翻译所带来的异质性话语,能彰显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抵抗式翻译在保留异质文化的同时也会破坏文本流畅性。韦努蒂认为:“译文从不应该完全抹除不同点;译文应当是不同文化生长的基点,也是读者了解国外文化的窗口。”

三、《青铜葵花》原本与英译本比较分析

(一)人名的翻译

中国人的姓名通常蕴含一定的意义,承载了父母的期望。《青铜葵花》中的人名和称呼体现了中国的名字特点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青铜葵花》英译本中的称呼语全部采用拼音,而英语称呼爸爸通常是 “Papa” 或 “Daddy” ,和拼音相同的“Mama” 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称呼方式,今天已少有人使用。英语称呼祖辈的方式较多,比如Grandma and Grandpa,Nanny,Nanna等。“青铜”和“葵花”承载了一定的意义,文中多次以隐喻的方式暗含人物特征,译者采取归化的方式翻译“青铜”和“葵花”,其余人名和称呼均采取异化翻译。

青狗是青铜的一位朋友。青铜和青狗的名字中均含有“青”这个字。原文在提及该特点时,译者添加了汉字和拼音,即“青铜 qingtong”“青狗 qinggou”帮助异语读者了解原文的语义特征和汉字方块字的特点。通过人名的翻译可以看出,译者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并添加文字以帮助读者了解异语文化,从而使读者更好接受异语的文化特点。

(二)民谣的翻译

民谣是中国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学形式之一,不同地区的民谣体现了各区域独特的文化特点。原文中的民谣体现了中国南方乡村的风俗特色,其中的意象也呈现出典型的中华文化特点。

树头挂网枉求虾,

泥里无金空拨沙。

刺槐树里栽狗橘,

几时开得牡丹花?

Fishing for prawns in trees? Oh,put away your net!

Looking for gold in mud?There’s only sand as yet!

Oranges grow on the black locust tree,

Oh,when will we see the pe-o-ny?

上面的民谣描述了荒诞的行为举止,具有幽默讽刺的特点。最后一行采用问句结尾,增加了反讽的效果。译者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和语义,将其改变成英语民谣的形式特点。译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体现出原文的讽刺效果,并添加感叹词和感叹号增加口语朗读效果,充分发挥民谣的歌唱特点。整首民谣不仅尾韵押韵整齐,同时每行之中也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译者将第1、2行翻译成问句,增加语气词“Oh”,再现了原文的幽默风格,并在尾行标记了牡丹的音节,增加了末尾阅读时的戏剧性和语音效果,增加了原文在语音层面的趣味性和朗读效果。

(三)俗语的翻译

俗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采用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特质和历史典故。

翠环的妈妈说:“这天底下,就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葵花这般懂事的孩子了!你连人家一角都不如!”

“You know, Sunflower is one in a million. You and the other girls don’t even begin to compare!”

当翠环拒绝葵花借用她家的灯写作业时,翠环的妈妈批评了她,并说其连葵花“一角都不如”。译文采用俗语万里挑一说明葵花的优秀,同时反衬出翠环的狭隘心胸。译者将原文中的俗语灵活地转换为异语读者生活中常用的俗语,符合目的语的语义和语用风格。

(四)隐含意义的翻译

原文的意义有时候不仅仅体现在表层的句意和结构之中,也可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语用存在隐含意义。原文中的隐含意义有时需要读者自己体会发现,然而由于原文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异语读者有时并不能根据句子层面的意义发掘出隐含意义,这时译者可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旁吃草的牛哞地一声长鸣。

The buffalo,which had been grazing near by,let out a long cry.

在原文中,青铜的牛也是青铜的家人。作者给牛赋予了思维意识,使其能够感知生活中的种种情感,成为青铜和葵花的玩伴。这里的牛是具有灵性、能够知晓人物心情、衬托氛围的重要角色。原文常使用牛的动作和叫声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和文章气氛。此处当青铜家想要领养葵花,但是由于家庭条件较差而放弃领养葵花离去时,牛在离开时不舍得走,并发出了一声长鸣。这里译者省略了牛的声音,而将其译成喊叫,“by”和“cry”押韵/ai/,正如人叹气和伤心的心情一样,形象地表现了青铜家因为贫穷不能领养葵花的沉痛心情。

牛蹄叩击青砖的声音,清脆悦耳。

The buffalo’s hoofs clattered on the grey bricks,crisply tapping out the good news.

此时青铜家下定决心领养葵花,而且葵花也在嘎鱼和青铜一家中选择了较为贫穷的青铜家。这里描述的是全家人带着葵花一起离去时牛走路的声音。原文中的“清脆悦耳” 是牛蹄子叩击青石板的声音,同时也暗示青铜家可以领养葵花时的喜悦心情。译者将原文的内涵意义直译为好消息,将隐含意义显示于表面,再现原文语义的同时帮助读者抓住文本中的言外之意和情感特点,更符合异语读者的思维特点。

四、结语

总之,《青铜葵花》的译文保留了中国乡村的文化词汇和价值观念,在传达语义的同时使用多种方式帮助异语读者了解原文中概念的内涵。译者尽力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使译文在词汇、句子结构和形式方面更贴近异语的表达习惯。在翻译人名和称呼语时,有多种象征意义的主人公的名字使用归化翻译策略;其他人名及称呼均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使读者了解不同国家的称呼方式。译者改编了原文的民谣形式和结构,保留了民谣中的意象和语义,并且添加了口语表达和感叹词,提升了原文的朗读效果,也更符合民谣的风格特点。

猜你喜欢

原文中民谣葵花
葵花田
葵花加油站
民谣
葵花点穴手
何为民谣
夜晚的葵花
我爱校园新民谣
我爱校园新民谣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