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的片段——浅谈荣格的《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

2021-11-12

名家名作 2021年7期
关键词:尤利西斯荣格弗洛伊德

莫 菲

《荣格文集》第七卷《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共把九篇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帕拉塞尔苏斯》《帕拉塞尔苏斯医生》,帕拉塞尔苏斯——中世纪瑞士的医生、炼金术士和占星师。荣格从精神因素的层面去分析这位毒理学之父,尝试通过他的分析,让集医学、哲学、自然学、天体物理学等学理于一体的帕拉塞尔苏斯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部分:《历史背景中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纪念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荣格与弗洛伊德有过6年的紧密合作与交往,直到荣格《无意识心理学研究》的出版,标志两人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由分歧到决裂。荣格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等构成,在此理论体系支撑下,这两篇文章是对弗洛伊德学说理论进行驳斥,明确反对弗洛伊德自然主义的立场。第三部分:《纪念卫礼贤》,卫礼贤到中国传教,接触到东方哲学体系,并对东方哲学体系进行研究及传播,成为世界有名的汉学家。卫礼贤毕生的工作,特别是所翻译的《易经》对荣格颇具影响。第四部分:《分析心理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学与文学》,荣格否定弗洛伊德学派把艺术作品的某种特殊性与个人隐秘生活关联在一起,他把心理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归因到内倾的(感情的)和外倾的(自然的)。第五部分:《〈尤利西斯〉:一篇独白》《毕加索》,《尤利西斯》是詹姆士·乔伊斯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三个都柏林人一天中从早晨八点到次日凌晨两点之间的活动。小说涉及政治、历史、心理学、哲学等。此篇是荣格读《尤利西斯》后所写,可以说是他的一种自我表白。把《毕加索》放在同一个部分,且从神经症与精神分裂症的角度去解读,笔者荣格把他的心理分析理论“个体潜意识”落实到了文集的编撰中。

整本书的内容是片断式的,笔者是采取倒叙的方式来阅读。1932年荣格看完毕加索的460件作品后发表了《毕加索》一文。荣格从精神病学的角度来分析毕加索,探讨毕加索在艺术创作中的这种心理状态,他把毕加索在作品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与他治疗过的精神病人作对比,发现两者所呈现出来的情绪表象在精神病医生眼中是非常相似的,通常会在黑暗灵魂中跟无意识发生冲突。针对毕加索的艺术表现,荣格探讨的是无意识精神的内在,在表象与实质这两者之间,与我们所认知的意识形态里会有一个相应的绘画因素,在表象跟实质之间进行思考。毕加索的画面感是非具象艺术,就是非客观艺术,这种非客观艺术是客观地看到现象之后,把这个现象转为意识,在意识之后的无意识精神状态中呈现出来。

荣格解读毕加索“蓝色时期”的角度有别于美学角度。蓝色在古埃及对应的是冥界,将毕加索描绘人的形象联系到古庞贝时期,他认为古庞贝时期对人物形象及意境的处理方式是共通的,也就是说关联到了人类精神史的问题。每个艺术家有一个精神的连接点,可以连接到某一个时期,由此推论人类的精神发展是有内在关联的。后者对前者存在的这种精神状态或者是现象的探索,荣格认为是内在的冒险,因为后者不一定能从探索里边连接上精神,所有内在的东西他都认为是意识形态实质膨胀之后所表现出来的。

《尤利西斯》一文中的尤利西斯是罗马神话里面的一个英雄,是希腊西部的一个国王,就是他的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伊。荣格运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去解读这篇文学作品。“愤怒是因为你还没有看清背后藏匿的事物。”在工作或生活中会出现这种情绪,是因为对一些未知的事物内心焦虑,从而引发了愤怒。《尤利西斯》这本书翻译了十多个版本,荣格认为这本书只是无休止地重复,无穷无尽地向时间推进的这么一个过程,认为在艺术表现中不一定是一个连续的艺术呈现,可能是某一个片断,像电影分帧一样的集合。此篇中荣格认为凡·高是个精神分裂病患,是一个个体的自我情绪,试图拉近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但是精神上又抽离现实的人。为什么会在作品呈现一种类似精神分裂患者的表象呢?荣格认为艺术家的呈现是受限于生活意志,所以他最后所有的行为,是一种现代心理集体的无意识,也就是集体潜意识。这本书始终贯穿着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认为精神分裂者是个体的,但是艺术家是集体的症候群。艺术家是孤独的、个体的、自我的,但是他存在于集体无意识里边,他在集体无意识里边寻求一种表现自我的方式。

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的篇章里谈论到弗洛伊德学派提出了“所有的艺术家都带有显著的婴儿自体性欲的特征,而且都有未充分发育的个性”。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艺术家,包括文学、绘画,音乐,都从婴儿时代就已经有了这么一种潜意识的东西在里边,而且所有的艺术行为是因为它的性欲,不同时间段的性欲促成他去创作。荣格则认为艺术家是高度客观的,非个人的,甚至是没有人性的,艺术行为是超常人的,不是普通人。艺术家是富有创造力的人,二元性的个体,矛盾特性综合的统一体。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异,以及内心挣扎方面的内容,或许对艺术家的自我关照、自我理解,甚至是与人的沟通都会有所帮助。如荣格所说:“艺术家成为心理学家批评分析的一个特别有趣的样本也就不足为奇了。艺术家的生活必然充满了矛盾冲突,因为在他内心有两种力量在斗争—— 一方面是普通人对幸福、满足和安全的合乎情理的渴望;另一方面可以践踏一切个人愿望的无情的创作欲望。如果艺术家的生活虽说不上是悲惨的,却通常都是极不令人满意的,那么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命运不好,而是因为他们个性中有某种自卑感或者是他们本身不具有适应能力。一个必须为创造激情的神圣才能付出巨大的代价。”

《纪念卫礼贤》是荣格为纪念卫礼贤而写的。卫礼贤是个汉学家,他来到中国之后才取的这个名字,其以一个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最后变成一个狂热的孔子信徒。卫礼贤在中国待了二十多年,凭借着来源于天赋的无与伦比的才能,摸索出往来东方精神的道路,把《论语》《庄子》《老子》《易经》《孙子兵法》等东方哲学体系的著作做了系统的翻译。荣格认为卫礼贤宽容的思想是带有女性印记的思想,他具有善于接纳多产的子宫,可以重新塑造奇异之物,并赋予它们熟知的形式。他评述卫礼贤,认为他具有罕见的母性理智的天赋。

笔者在读此篇章时,联想到徐冰、蔡国强等国际知名的中国艺术家,他们涉猎国外的资讯,与国际艺术家的交流紧密,但是为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全部回到中华文化的这个大环境、大土壤里边探索艺术表述方式。一方面是经济的增长因素之外,另一方面是中国深厚的文化中含藏着取之不尽的灵感因素。

《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里所收录的文章,每一篇都有隐性的东西,笔者倒序的观看方式,如受一种力量提引着一路往前追。荣格曾说:“先是自我,才到集体无意识”。他讲述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现代艺术家那里,这种表象不是个体的某种疾病引发的,它是我们时代集体症候群。艺术家并非按个人的灵感活动,而是受限于集体的生活意志,这种意志并不是直接来自意识,而是发自现代心理的集体无意识。因为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他才会在不同的领域中得出相同的结果,在美术与文学中,在雕刻与建筑中比比皆是”。

荣格在帮助我们解读自身的一些困惑。他提出指代性很强的概念,集体无意识、症候群、集体和个体的关联。一个是个体的自我,身处社会;另一个是在身处的社会升华了的个体,这是他总结出来的社会,提供了一个理解艺术家行为的角度和态度。个体的落脚点不在自我,也不在身处的社会,而是在自我整理出来的社会中陈述个体。这些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的潜意识已经存在,比如有时候面对一些关联的东西,我们马上就会想到是什么状态,他在这个状态里面是否合理。从这个角度回看身处的社会,从“我”关注的社会,然后再从社会反观“自我”,通过反观身处的社会认知真实的自己。

猜你喜欢

尤利西斯荣格弗洛伊德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打开《尤利西斯》的三个通道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詹姆斯·乔伊斯
“萧译本”《尤利西斯》畅销原因探析
塞壬的歌声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
荣格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