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化自信的融合

2021-11-12奚红莲

散文百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革命

奚红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

青少年是我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未来主力军,文化自信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递,也是指引学生奋斗、坚持的精神力量,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从情感上认同、热爱民族文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已逐步成为当前教育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选择从高中历史教学出发,就如何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产生文化共鸣、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等展开研究,探究历史教学与文化自信的融合策略。

一、挖掘古代文明,从历史根源寻找文化自信

从古代历史的研究可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且生生不息,我国古代科技及艺术成就十分突出,且遥遥领先世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结合这一历史情况,从科技、艺术的卓越成就出发,让学生了解到先人的伟大,从而对学生形成激励,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我国古代天文领域重大成就,也可从数学、艺术等领域出发,为学生讲述我国古代数学、艺术等方面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发明对世界发展的重要性。以“四大发明”为例,

随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改变了文化传方式,促进了文化共享,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出现则助推了西方文明的极大进步,从思想层面推动了欧洲进步,打破天主教的牢笼枷锁。而指南针的出现则打破了世界各国封闭的状态,成为航海家环球航行的重要工具。如何种种,无不彰显着我国古代发明的伟大,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其贡献之大。与此同时,还有各类天文地理发明,也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如西汉前朝的地图纸、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等等,都是领先西方国家,为世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通过这些伟大发明,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了解到中国民族的伟大智慧,感受民族力量,从根源上认同民族身份,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二、弘扬家国情怀,培养学生革命精神

中国民族是一个从红色历史中走来的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红色革命精神,以革命精神武装自己,用革命文化塑造青年的坚韧性格,坚定民族自信。革命精神始终是国家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挖掘近代史中的革命精神,用革命文化巩固文化自信升华民族优良传统。从近代史部分内容的教学来看,教师从家国情怀的高度出发,让学生通过学习革命文化,了解我国一代代伟人在近代历史中的拼搏和奋斗,引发学生共鸣,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荣誉感。首先,教师可从中华民族为抵御西方列强不断革命的角度出发,以救国救民为主题,将历史教学与文化自信相融合。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逐步加快入侵中华步伐,不顾社会道义和中华民族儿女利益,侵占中国国土,掠夺中国资源,为此,中华民族轮番而上,展开各种革命,为救亡图存目标不断奋斗。在过程中,经历了辛亥革命的短暂胜利,但仍无法从根本上为中国发展提供正确指引。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思想指引,传入中国,将历史钟摆指正,历史的指针指向了中国共产党,再共产党人不断拼搏、英勇反击的努力下最终带领中国走向了胜利,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近代史发展,为学生普及英雄先烈的英勇故事,如:周恩来总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先生为救国于水火弃医从等等,将家国情怀与历史教学相结合,让其成为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永不放弃、不惧压迫、顽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三、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文化自信教育内容

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帮助教师加强历史教学与文化自信深入融合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丰富教学方法,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收集各类教学资源,通过播放教学影片和图片等方式,增加课堂活力,改变历史知识枯燥乏味的特性,提高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讨论,引入议题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国家制度”这一部分的内容为例,让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和我国国家制度进行对比,让其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与独特性,感受国家力量。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让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从而才能有效实现历史教学与文化自信的融合。

四、结语

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与文化自信的融合是当前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其展开积极探究,通过挖掘古代文明、弘扬家国情怀及丰富教学手段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革命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