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
2021-11-12许琳娜董双叶
许琳娜 董双叶
河北科技大学
一、美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反复争论的问题。汉语言中的“美”并不等同于美学学科领域中的“美”的概念,所以美学领域中“美”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这与我们往常在进行审美活动中所定义的“美”是差不多的,这也是大众进行审美欣赏可做出的最为简单的判断。当然,这其中的“美”与“丑”是一个相反的概念。但是从书籍中我们可以得知,美学学科领域中的“美”不仅仅是狭义的“美”,还有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所以说,“美”是所有艺术创造者所极尽追求的。
二、艺术
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要去准确的定义“艺术”的概念是非常复杂困难的,但也有很多解释是只向一处走的。目前有很多专业书籍去解释什么是艺术,关于艺术影响较大的,对其本质的主要是:“‘客观精神’、‘主观精神’、‘模仿说’、‘再现说’”。我们不可能可以完全理解出一件艺术品的所有价值,也正如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就是艺术,是感受,思考,概念,乃至万事万物的存在、消亡。感觉这是一个比哲学更浩瀚的词,对自身而言,任何有灵性的事物都可以定义为艺术,小众认可则是个人的艺术,大众的认可则是世界的艺术。在未来,人们对艺术定义的包容将是包罗万象。
当然艺术一样有狭义广义之分。古代“艺术”是广义的,泛指人的一切活动。而近现代,艺术是狭义的,“学科分工”导致了狭义艺术和艺术独立。所以我们对于艺术,应该持以辩证的观点去掌握狭义和广义的艺术,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看问题,这样才能客观的去看待艺术。
有人说,“艺术”的对立面并非是“粗俗”,而是“非艺术”。所以判断这其中的“是”与“非”是我们对艺术分辨的一个解释。有很多人认为这件作品并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这种“作品”他们也可以完成,内心对杜尚的行为并不苟同。唯心主义者可能认为,我心中定义它是艺术,它便是艺术,但究其根本,普众的想法真的会产生力量吗?关键在于是否会被艺术史所记录下来。所以根据我所看到的有争议的画坛例子来讲,艺术,本质上存在于人们对其的定义。
三、艺术美
1.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在大多书籍中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而艺术作品正是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对应的事物。艺术本身呈现一个意象世界,艺术的灵感来源于自然,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化自然界中的美,使艺术拥有了人的情感意识,从而达到“美”的境界,因此也就有了艺术美。
既然艺术来自自然,其二者肯定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艺术美的特点在于主体性的加入创造。艺术可以以极致的丑陋去表现美,这也是其中较为有特点的概念。艺术家通过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精炼出生活的“丑”使其成为有一定审美意义的艺术,并给到欣赏着共鸣,这个过程也展现了艺术美。
2.从艺术美的角度分析“美”。艺术中的“美”不仅仅是对美的定义,这其中也包含了“丑”,在前文中也曾提到艺术一开始都不能够称之为艺术,它只是当时的一个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在慢慢艺术史的长河中,艺术有相当多的定义,有对未来美好憧憬,有宗教教化,有生活描绘等。
从前文可知,“美”有狭义广义之分,在这其中,狭义的“美”总是能被大众轻松的接受,那广义的“美”又给欣赏者带来了什么?广义的“美”涵盖面是非常的多的,它包含了狭义的“美”,同时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下面我将从几个例子分别解释如上各类审美形态在艺术中的体现。
以上各例,从不同角度去论证了在广义情况下“艺术美”,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我们对“艺术美”的定义涵盖范围是非常广的,也是有很多种形式的。
四、对艺术美、自然美与现实美关系的思考
在美学领域中,美被划分为两类:自然美和艺术美。二者强调其主体性的不同,所带来的变化。例如巍峨的山脉,层叠的白云,奔腾的江水,浩瀚的大海,这些都是地理、气候形成自然观象,但是在生活中,人类智慧的开发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古代人类精神文明的诞生,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艺术。
艺术美有部分也是自然美和现实美的一个转变。艺术美在有的时候是高于自然美的,但自然美拥有着不可复刻的独立个性,是单纯的形式之美。社会美相对于艺术美和自然美,更加放大了人类在对自然的改造中所体现的“美”。但是我们也不必对这三者强行比个高低,在“美”的概念中,三者是同样重要的。
经上述分析,我们对艺术美有了一个更加饱满的分析,其实在我们现处的地域环境中,艺术和美还是有一部分缺失的,这更加引发了我们对艺术美、自然美与现实美关系的思考。
五、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涉及到了各种艺术美,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留心身边的小细节,不难发现,自然中的每一颗细小的粒子都拥有其自身的美,对艺术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对于发现“艺术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当审美主体发生改变,对于艺术美的理解也就因人而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