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手势语差异
2021-11-12谢昕颐
谢昕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一、非语言交际
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最重要的工具,但语言从来不是交流的唯一工具,这些活动也依赖于大量的非语言符号。事实上,社会交际往往混合了语言和非语言这两种工具。说话时,人们不仅会产生有声语言,还会经常伴随着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所有这些非语言动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强调有声语言的印象。几乎没有人像木头或石头那样一动不动地说话,即便如此,这种一动不动的姿势在某些场合也可被视为一种非语言符号。至于非语言交际在表达情感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心理学家艾伯特·麦拉宾认为93%的会话意义是通过非言语形式传递的。
二、手势语
毫无疑问,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使用了非语言的方式来沟通。手势语是指用形式表达的手势符号,它是身体语言的核心,在数量、生动性和使用流畅性方面都表现得最好。手势语通常和口头语言一起出现,重复、强调、补充、反驳或调整口头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老师在课堂上指出学生的语法错误时,他会说“Mindyourgrammar!(注意语法!)”的同时用手指指向错误处。手势也可单独使用,即不是伴随说话而是单独出现来表达信息和达到成功的交流,特别是当语言通道处于障碍或不适合进行口头交流时。如向街对面的人挥手打招呼,向玻璃窗另一边的人打手势。
有时手势和有声语言同时传递信息,但后者会产生没有任何功能的多余信息。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搭便车的人站在路边竖起大拇指指向他要去的方向挥动。若司机同意载他,看到那个手势信号就会在这个搭便车的人面前停车。这样交流过程就完成了。搭便车的人通常做动态手势时自言自语道“我想去……”、“你能载我吗?”等,这种声音语言是多余信息,在交流中没任何作用,司机停车只是因为看到了动态手势,而不是因为几米外根本听不到的口头语言。
三、手势语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交际需要掌握的是外语,且他们过于注重语言交际行为的准确性、适宜性和可接受性,忽视了文化差异及其对非语言交际的影响,从而导致文化误解和冲突频繁地出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方式对社会交际的影响要大于语言方式,不能低估非语言方式在语言交际障碍中的替代、维持和补救作用。非语言交际贯穿于交际全过程,最大程度地反映了人的真实态度、心态和思想。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研究的首要问题,它对非语言交际的巨大影响是由非语言交际产生的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继承:一项关于非语言障碍的研究发现人们表达自己基本情感的方式是普遍的,比如恐惧,快乐和悲伤。二是学习:所有的人都要学会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遵守原则和风俗习惯。三是模仿:成年人,尤其是儿童,可以模仿父母、英雄形象和重要人物的行为,非语言行为是通过自动模仿获得的。上述三个因素总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非语言交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手势表达相同的意义而使两种交际角色顺利地转换思想,但更重要的是文化差异容易造成文化交际障碍或误解。作为非语言行为,手势语可以传达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这需要跨文化交际者提高对目标文化的敏感度。
四、不同文化的手势语差异
手势语是信息和情感的载体,具有双重性。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因为它作为精细秘密的代码是约定的和稳定的。另一方面,它是可变的,因为它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手势语的可变性与民族性有关,即同一手势语在不同的民族中可能传递不同的意义,不同民族的不同手势语可能表达相同的意义,而同一手势语表达相同意义的数量有限。不同文化的手势语差异有以下三种。
1.一对一关系。
一对一关系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手势语行为是平衡的,只是有差异而已。这从两方面来说明。
一是不同文化中相同的手势语对应不同的意义。在某种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手势语在其他文化中指的是其他事物,这种情况很容易在理解和模仿中产生问题。例如,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圆圈并同时伸出其他的手指表示“OK”;在日本和韩国这象征着“钱”;阿拉伯人的这个手势通常伴随着露出牙齿,它们一起表示极端的敌意;对中国人来说这是”零”。又如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在访问美国时做出了有争议的手势语。他的手紧握在一起举过头顶在空中挥舞。通过这种方式,他是为了表达问候和友谊,但在场的人和电视观众感到不满,因为这种姿势相当于拳击手击败对手的胜利姿势。在此之前,赫鲁晓夫曾经提到他将埋葬美国的资本主义,所以美国人把他的手势误解为表示他已经赢得了胜利而变得傲慢自大。难怪那么多美国人产生不满情绪。
二是不同文化中相同的意义对应不同的手势语。就像语言一样,同样的思想在世界各国对应的行为是很不同的,因此,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反复出现。我们中国人想当然的招手手势就是个好例子。召唤某人过来时,美国人用一只手的手掌向上,手指或多或少并拢,朝着自己的身体挥动;韩国人是手掌向下,把手指向手掌方向拉动(许多美国人看到这手势会认为对方是在挥手告别);部分地区的缅甸人是手掌向下,手指像弹钢琴一样舞动。
2.一对多关系。
有些手势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只有一种意思,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暗示不止一种意思,这一对多关系。例如,在交谈或演讲(报告)时,人们喜欢有意识地做这样的手势:十指交叉,两个拇指互相摩擦。这充其量反映了无忧无虑的悠闲状态,没有任何特别的暗示。然而,西方人把它理解为几种内涵义:紧张、烦躁、浮夸、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厌倦了太多闲暇。另一方面,举起一只手挥舞的动作,根据发生的环境有不同的含义:它可表示当事人很高兴,警告某人,向远方的另一人发出信号,等等。不同的是,在英语国家这种行为可能意味着一件事:幸福。
一对多关系还包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一种文化中可以使用多种手势语,但在另一种文化中通常只能使用其中一种。如召唤别人过来,说英语者可做两个使用频繁的动作:一个是竖起食指反复向内弯曲;另一个是伸出一只手,手掌向上或向左,手指向自己摆动(召唤成年人),或者手掌向下做同样的动作(召唤小孩或动物)。不过在中国,前一个手势看起来下流,中国人召唤成年人和动物会手掌向上,这正好与说英语者的手势相反。因此,在召唤的手势方面,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之间经常存在误解。
3.一对零关系。
许多手势存在于一种或一些文化中,但在其他文化中不存在。这是一对零关系。英语国家的人喜欢把戒指绕在手指上旋转,这会显示他们紧张或不安。今天很多香港人和台湾人也有这习惯。然而中国大陆的很多人虽然戴着戒指,但这种姿势并没出现,一旦有人这么做,可能被认为在炫耀财富。相反,有些手势在中国存在但在其他国家没有,如中国人常把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表示“是我”或“是我做的”,但西方人认为这很荒谬。
除了国家之间手势语的差异之外,语境变化和手势语使用对象对于选择适当的手势语来正确传达思想也很重要。前文单手挥动的手势是根据不同的语境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幸福、警告、信号等)。对于不同的目标人群,一个手势的内涵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如一个人正在深思时用食指敲自己的头,意味着他不记得某件事,而他用同样方式敲另一人的头,则意味着要求那个人动脑,带有责备的暗示。
五、总结
和语言一样,在使用手势语时需注意情境场合、目标人物,特别是不同国家文化习俗的差异。这就要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以便使自己的行为得体。然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和习俗,没有必要在任何场合放弃自己国家的传统习俗而盲目模仿外国人。每个人都应学习交际的文化语用能力,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客观的态度和宽容的洞察力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现象,在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对合适的人用正确的手势语进行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