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管理思想分析及启示
2021-11-12满磊
满 磊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我国古代植根于传统文化基因中的管理思想,其中的精华部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站在提升国家战略的角度,我国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从民族根基中找寻答案,而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则是更具有启发意义的回归元素和新鲜血液。
一、先秦管理思想分析
先秦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诸子学派中。儒家认为管理者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这基于性善论的理想型管理学说。同时,儒家学派是最注重人本的学派。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以人为出发点是儒家所有目标达成的起点,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国都是如此,固有了“为政在人”这一主张。道家主张的无为,不是指不为,而是顺其事物的发展规律自然而为。在治国理念方面,反对以繁复苛重的法律手段治理国家,主张与民无争,自由发展,庄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庄子强调自然,“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从管理角度来说,是组织成熟后具良性运行的结果。法家的理论主张隆礼重法的外控式治国方略,严刑厚赏的治国理念,“赏厚而信,刑重而必”(《商君书·修权》)。他们认为“仁义不足以治天下”(《商君书》),“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商君书·画策》),和儒家一样,法家同样重农抑商,主张“富国以农”的国家管理思想。墨子思想中的利益相关原理具有超前性,对现代管理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尚同”是墨子的重要思想。但过度的“尚同”,也使墨家学派带有一种宗教色彩。墨家对于生活中的物质享受是反对的,在人才管理上,墨子提出“尚贤”。墨子认为,尚贤乃是为政之本,主张尊重贤才,任用能人。
二、先秦管理思想的总结
儒家和法家在对于国家治理方面的主张趋于两个极端。二者的结合符合历代统治者的利益诉求,再加上道家,整个国家的统治思想便成为霸王道杂糅,儒学为主,道法相辅,既包括软性的道德约束,又包括硬性的法律约束,道家起到润滑与平衡,立足于人性善恶具存的观念,看似软性的道德约束和硬性的法律约束是对立的,但是能够很好的有机结合,汉武帝时期基本定型的内仁外礼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简单来说是一种礼法并用的综合治理模式,并为后世所沿用。儒家虽然积极入世,但是在经济制度上一味以复古为目标,几乎没有太多的系统性思考,董仲舒更提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不求功利的思想原无所谓好坏,但是到了治国的层面上,却显得非常可笑。孔子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于经济规律是持有蔑视态度的。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往往把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相混淆,这段对话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在中国人民心中中植根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儒家思想,在经济理论上过于理想和淡化,并且异常的苍白无力。相反,法家的管仲十分看重经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国蓄篇》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管仲深知民生和经济是国家的命脉。
三、先秦管理思想的启示
1.弘扬义利合一,内仁外礼的儒家文化。
礼法是周公创制并由儒家完善并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克己复礼为仁,仁是主观的道德修养,礼是客观的制度规范。在当今社会,弘扬优秀的儒家文化,弘扬符合社会规范与伦理道德的礼法,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诚信社会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坚持依法治国,法不阿贵的法家主张。
法家思想中的法制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健全的法制,对于社会的有序运行是根本保障,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带来的诟病就是把家庭宗法制无形中引入到了国家管理中,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而一个现代社会从原始走向现代的标致便是从血缘走向契约的过程。
3.构建兼爱非攻,互爱互利的墨家社会。
在如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依靠联系,才能获得信息与资源共享,这需要墨子所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因为以后的世界越发变成一个无缝连接的整体,只有互利互助,才能实现国家企业甚至个人的生存。
4.回归宁静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理想。
道家所主张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尽量减少对于事物发展的干预并适当引导,对于国家管理来说,这是在社会制度健全,人民道德水平较高条件下的必然和自然的治国模式,“治大国若烹小鲜”我国正大力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方行政审批事项,构建服务型政府,这都是管理趋于自然化的良性开端。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必然要从古代治国之道与管理思想中汲取经验。选择本民族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民族优秀管理思想和传统,汲取其中的宝贵经验,这是顺应国家发展与民族奋斗的客观需要与必然趋势,也是历史文化反哺华夏文明历史规律的时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