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巷》与中国古典文学
2021-11-12相帅英
相帅英
河南大学文学院
一、《三家巷》与中国古典文学创作方式
1.编年体与纪传体的融合。首先,《三家巷》借鉴史书常用的编年体来叙述三家巷的变迁和中国革命历史进程。整本书的开头就写到:“公历一千八百九十年那时候还是前清光绪年间……”由此展开叙述。接着通过一系列“公元一千九百零一年,一千九百一十一年”等以公元纪年的时间点具体描写三家巷名称的由来和演变,住户的演变情况等。同时,整本采用“公元一千九百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等这些甚至具体到月和日的重要时间点,来暗示和梳理从五四一直到南昌起义这宏大的革命进程。
同时,《三家巷》还采用了《史记》等纪传体史书体例塑造了周炳这一主人公的人物传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周炳从一个手工业工人,到革命知识分子,再到即将成为共产党员,成为一名真正无产阶级革命者一步步成长的历程。至于那些大革命历史背景下我们并不太熟悉的历史事件如:沙基惨案、长堤狙击战、观音防御战等则借助周炳的活动来具体描述这些战役的开展过程。
《三家巷》通过编年体与纪传体两个史书体例的融合,将人物活动置于革命历史背景之下,又以周炳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来再现历史背景,通过周炳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来重述历史,这样既使得革命历史的再现详略得当又使人物成长的脉络清晰明了。
2.章回体的采用与改动。《三家巷》还借鉴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模式来进行创作。全书共分为40回,每一回都有一个几字小标题来简单概括每回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满足了读者了解故事梗概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使作者不必过多纠结目录形式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文本创作上,而且没有具体详说的标题更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对《红楼梦》的借鉴与创新
1.人物原型的再创造。欧阳先生借鉴了《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形象来创作《三家巷》中的人物,可以说周炳的原型即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区桃则有着晴雯的影子。《红楼梦》在贾宝玉出场时就写到:“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但是“纵然生得好皮囊,付内原来草莽”。《三家巷》中周炳的出场与其高度契合。小说第一回的标题就是“长的很俊的傻孩子”。他“长得圆头大眼,身体健壮……凡见过他一面的人,没有不说他英俊漂亮的。”但是大家又异口同声地说他天生笨拙,悟性不高。这两个人物还都是“情痴”。贾宝玉“痴”林黛玉,周炳则时时为区桃痴迷。另外,区桃那种反抗的奋不顾身的“泼辣”个性则与《红楼梦》中的晴雯相似。这些也都在小说中另一重要人物陈文婷的话语间得到了验证:“区桃顶多算个晴雯,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不算晴雯,算个黛玉,又值得什么?”
虽然周炳和区桃有着和贾宝玉,晴雯或者林黛玉一样的反抗精神,但是作者使他们走出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种为了个人自由而反抗的模式,他们走出自我,走向人民群众,他们参与革命更为了千千万万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周炳和区桃的革命精神是处处充满普世情怀的。而且,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再像贾林那样高高在上,作者将两人置于社会底层,不仅使他们的反抗似乎更加合理,而且为他们创造更多成长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成长空间。
2.将家国情怀和阶级立场融入家族小说题材中。小说《三家巷》采取《红楼梦》这样的家族小说题材,以一个名叫“三家巷”的小地方为叙事中心,描写了人民民主主义大革命洪流中,有远近姻亲关系的周、陈、何等六家所组成的一个“大家族”的起落兴衰。
然而《三家巷》在家族生活场景的描写中更加突出家国情怀和阶级立场。《红楼梦》中多次写到府中男男女女举行诗会的场景,而《三家巷》中的姨表兄弟姐妹们也有这样经常性的聚会。所不同的是他们所谈的话题不像《红楼梦》里面的那样多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每次聚在一起,他们谈论国家大事,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怎样才能使中国富强这样的大问题。他们有着为国家复兴之大计而奋斗的热血,有着相同的家国情怀,这也是他们当初用换帖的方式发誓“今后讲永远互相提携,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初衷。
3.对《红楼梦》三角恋爱情关系的借鉴。宝黛钗之间三角恋的爱情关系也运用到了小说的创作当中。周炳与区桃两情相悦,陈文婷喜欢周炳,而周炳并不真正喜欢陈文婷。周炳对区桃的事情处处上心,用情至深,而对于陈文婷的事情不太上心,一拖再拖,他对陈文婷的爱总是摇摆不定。
贾宝玉视林黛玉为自己的知心人,周炳视区桃为自己的知心人。周炳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而区桃则是那个真正懂他的人,区桃不仅支持他而且走的是和他一样的道路。而陈文婷则与红楼里面的薛宝钗一样保守,在新旧之间一直摇摆不定。红楼中的薛宝钗希望宝玉沉下性子多读书,不要那么激进。同样《三家巷》中的陈文婷看不惯周炳整日和那些做粗工的手作仔混在一起,她也希望周炳成为一个高贵斯文的读书人。周炳知道陈文婷并不是自己的知心人,而陈文婷也自知自己也并不真正了解周炳。
《三家巷》处处都充满着古典文学的影子,同时又与特定历史时期阶级斗争,革命精神,家国情怀相辅相成,折射出欧阳先生丰富的古典文学阅读经验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