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重返历史现场中感受初心

2021-11-12

山东文学 2021年4期

当科幻作家面向未来心驰六合神游八荒时,纪实文学作家正孜孜矻矻追踪渐行渐远的历史躬身逆行。面对风烟弥漫、山水苍茫的历史现场,怎样才能穿云破雾直抵历史腹地?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的3年笔耕使我悟出,只有秉持重返的自觉、坚定重返的勇毅、找到重返的路径,才能驱除“历史的迷雾”,寻获尘封已久的时光典藏,最大限度逼近并还原历史真实。

焦裕禄为何主政兰考一年两个月才当上县委书记?

我开始启动《大河初心》的采访,焦裕禄逝世已经53年有余,穆青、冯健、周原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也发表近51年了。当时光列车把相隔两代人的奋斗进取载入历史深处,当时过境迁、人事代谢、真伪杂糅使特定时段历史的物理空间与人文环境变得日益飘渺和模糊时,要客观全面再现焦裕禄精神的成长史,作家应当循着怎样的文化版图,找到通往昨天的路径?

2017年夏,我初次到河南省兰考县采访,开封市委宣传部一位老领导对我说,他曾亲眼看见过一份文件复印件,是当年开封地委上报河南省委任命焦裕禄为兰考县委第一书记的请示报告。这位老领导清楚地记得,开封地委请示报告落款的时间是1962年10月31日。

这个时间节点,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赴豫采访前,我曾认真做过功课,知道焦裕禄1962年底赴任兰考尚不是县委书记,只是主持县委工作。问题在于,这年10月底,开封地委即报请河南省委任命他为兰考县委第一书记,为何一个多月后走马上任时仍“师出无名”?

“名分之问”,成为我重返历史现场要破解的第一个悬疑。

在开封市委档案馆,我找到了当年开封地委呈送河南省委的这份请示报告。55年后的今天,报告下方盖的“中国共产党开封地方委员会”的大印依然鲜红如初。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份留底存档的文件。进一步查询发现,焦裕禄是以代理兰考县委第二书记的身份,于1962年12月6日到兰考工作的,1963年4月25日始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及至任兰考县委书记,已经是1964年1月底了。这就是说,焦裕禄从代理兰考县委第二书记到任县委书记,上任之路居然长达1年零两个月,如果从1962年10月31日算起,则长近1年零3个月。

以焦裕禄的品格、能力和业绩,上任之路何以走得如此艰难?

我就这个问题求教于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负责同志。他告诉我,前些年,他曾当面问过当年的开封地委书记张申,焦裕禄主持兰考县委工作后,为什么一年多时间才当上县委书记?这位在尉氏县委书记任上发现焦裕禄并两次提升他的伯乐长叹一声说:“有人不同意啊!”

究竟是谁不同意呢?张申没有细说,这位领导同志也未细问。

张申始料不及的是,他语焉不详的回答,经众人解读逐渐演化成一个扑朔迷离的猜想,而认同度较高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开封地委3位副书记中,名列第一的那位副书记不同意派焦裕禄到兰考任县委第一书记,而主张用兰考土生土长、熟悉县情的一位副书记。

往事千端,世情嵯峨。我意识到,如不澄清这一绕不过去的谜团,不仅一段弥足珍贵的党史将湮没岁月风尘,接连报请上级任命未获批准引发的猜测,难免会对焦裕禄形象带来附带伤害,而且重新书写这段历史,也会因“打马虎眼”导致读者存疑而大为逊色。

遗憾的是,详知原委的历史活化石竟与我擦肩而过,开封地委老书记张申,已在头一年以98岁高龄揣着这段历史的密码驾鹤西去,带走了打开这一隐秘之门的钥匙,而同期的知情者也均不在人世!

首次抵近前沿侦察,我就真切感受到横亘眼前高山巨壑的阻隔。栉风沐雨一甲子,阅尽繁盛与衰亡的历史现场,特定时代环境独有的形声色味已荡然无存,曾目击过既往浮世精彩的见证人也属凤毛麟角。要聆听历史脉动、感受历史呼吸、触摸历史肌肤,必须兼顾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有声证人与无声信史、逻辑推断与技术确认,以事件发生和人物成长地为支点,多维一体营造与时代屏风后的流年声息相通的环境,切实成为活色生香历史的“在场者”,并与之进行跨时空对话,才能架起连接昨天与今天的桥梁,拨云见日窥见历史的模样。

鉴此,我把目光投向历史信息的富集地——相关各级档案馆。显然,这是复活与再现历史的重镇。只有肯下大海捞针的功夫,通过对历史碎片的发掘、辨析、粘补、连缀,让芜杂、凌乱的信息条理化,使沉睡的史料站出来说话,才能唤醒历史,让事实真相浮出水面。

解开谜团最有说服力的史料,当然是当年开封地委几次报请河南省委任命焦裕禄为兰考县委书记的请示报告,焦裕禄档案中载有省委和组织部对地委请示报告意见、批复的任免干部审批表。但意想不到的是,走遍河南,大名鼎鼎的焦裕禄居然没有一套翔实完备的档案!

我定向到中央档案馆查询,深耕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三级档案馆,而后延伸挖掘,数次到河南日报社、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和山东博山区焦裕禄纪念馆,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之海中探赜索隐。

诚实的耕耘终究不会辜负人,锲而不舍披沙拣金果然探骊得珠。遍查河南相关档案馆,我陆续发现了几张焦裕禄的任免干部审批表原件,博山区焦裕禄纪念馆馆长,又提供了焦裕禄另一张任免干部审批表复印件。拼接、解读这些珍贵“碎片”,疑团随之烟消云散——

从1962年10月到1963年11月,开封地委先后4次上报或建议焦裕禄任兰考县委第一书记,前3次未获批准,皆因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初审时发现,时任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的焦裕禄,未主持过一个县的全面工作,到工业战线工作9年刚回县里才几个月时间,直接到重灾区兰考任县委第一书记“需考虑”,因而提出焦裕禄任职“分两步走”,先任县委第二书记,待工作一段时间适应后再任县委第一书记。

散佚各处的干部任免卡片披露了一段插曲:1963年2月,河南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建议,任命张汉儒为兰考县委第一书记。

或许是心中典范的形象太过美好,草蛇灰线的兰考往事,的确令我惊诧。一个事关重写历史的假设浮上心头:假如当年河南省委组织部采纳干部处的建议,焦裕禄还能跻身中国共产党的英雄画廊吗?

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偶然倏忽闪现的另一种走向,催人深入探究。然而,在兰考和开封的寻访一无所获。后求证河南省委组织部方知,张汉儒时任省农委办公室副主任,比焦裕禄小3岁,早参加革命7年,当过武工队长和两个县的县委书记,先后供职于省委机关3个部门,基层、机关任职经历和工作经验均丰富,领导素质堪称全面。

兰考历史面临变数之际,省委组织部审批干部处方案斟酌再三,决定尊重开封地委的意见,做出了“部办公研究暂不批”的决策。

历史定格了。面向中国共产党云蒸霞蔚的精神大河,我的耳畔恍如响起当年候选第一书记准备“空降”兰考飞机临空的轰鸣声。戏剧性的命运转折,充满机缘巧合,也给后人带来多少庆幸与感慨!

1963年冬,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共同认为,“兰考工作走上了轨道”。1964年1月27日,河南省委批准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

权威原始卡片无可辩驳地证实,焦裕禄赴任兰考一年多时间,省、地党委、领导和机关部门,对他的认识和评价并无歧见,正式就任县委书记时逾一年,是上级出于培养干部、有利于工作的考虑所致。

历史隐秘角的细节一经发现,焦裕禄精神立刻闪发出新的光辉。

虽无第一书记之名,仍尽第一书记之责,当开封地委数次报请河南省委任命未获批准、上上下下难免对此产生狐疑与猜测时,心无旁骛负重前行的焦裕禄,展示了多么坚强的党性和宽广的胸怀!

穆青等人写的焦裕禄通讯,通过罕见自然灾害、干部队伍中消极错误思想和自身严重疾病三种考验,层层递进,相互交织,成功塑造了焦裕禄的英雄形象。还原焦裕禄一波三折的兰考上任之旅,我又清晰地感受到他经受的第四种考验——职级与名利的考验。这一考验与烽火岁月出生入死迥然不同,但却更为深刻。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受这一考验的,包括某些战场上堪称英雄的人。焦裕禄做到了。

以今天的眼光看,当年河南省委组织部确定焦裕禄兰考任职分两步走,不仅是遵循干部成长规律的稳健之举,在培养式考察中进一步成就了焦裕禄,而且无意中也为日久见英雄埋下了弥足珍贵的伏笔。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县委有没有小汽车?

如同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一样,报告文学作家对大地的行走,对真相的探究,对历史的叩问,永远同书写品质正相关。创作《大河初心》3年间,我先后16次奔赴河南,数番到焦裕禄家乡山东博山和他工作学习过的大连、哈尔滨踏勘与寻觅。岁月斑驳,时光婆娑。半个多世纪大浪淘沙,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穿过幽深晦暗的时光隧道,我依然被焦裕禄通讯中经受过世纪风雨和时易世变考验的英雄事迹所震撼,为新闻工作者发现焦裕禄继而引发一个政党长周期、跨世纪伟大精神铸造的壮举而骄傲。同时,也被焦裕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所吸引、所打动,进而义无反顾开始了一次新的远征。

在考证式访谈和检视原始材料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当年由于受时代环境影响,某些书籍、文章和授课存有以讹传讹、走形失真的情形。秉笔书写焦裕禄精神成长史,有必要在众说纷纭中廓清历史真相,对从昨天延伸来的群体记忆细加甄别并去芜存菁。

一个颇为流行的故事是,当年,焦裕禄到兰考工作后,不坐县委的小汽车,省下来留给老干部坐,自己下乡都是骑自行车。

兰考干部群众证实,焦裕禄确实骑自行车跑遍了苦难多舛的黄河最后一道弯,在用生命丈量大河热土中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歌。然而,当我与兰考县委原副书记、焦裕禄主政兰考时的县人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樊哲民追昔溯往时,说到焦裕禄的出行方式,这位亲历和见证过兰考历史的老同志告诉我,当年焦裕禄下乡基本骑自行车,路远时也坐公共汽车。那时,兰考县委没有小汽车。

这一颠覆性说法令我惊讶。记得,与焦裕禄主政兰考同期,我儿时生活的青岛郊区某县县委有3辆小汽车。同是县委,即使地域经济有差异,兰考县委有一辆小汽车似也合情合理。但樊哲民负责任地说,当时河南省明确规定,县一级不得配备小汽车。经查,此说属实。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县委没有小汽车,但在他受命来这个重灾县领班前后,兰考关于小汽车的故事却不绝如缕,有的还堪称精彩。

1959年,时任兰考县委第一书记用县交通局一辆苏式嘎斯51卡车,换了一辆电影《南征北战》中国民党张军长坐的那种美吉普,结果他坐车走到哪里,老百姓都喊:“张军长来了!”不到仨月,开封地委发现兰考县委主要领导违规用车,将这辆美吉普收走。

在兰考县委档案馆,我意外发现了当年县交通局给县委、县人委的报告。报告称,局里登记的车辆缺少1台嘎斯51卡车,导致账物不符。这份报告,佐证了当年县委第一书记用苏式卡车换美吉普一事。

焦裕禄模范事迹失却了以车让贤的桥段,不免令人遗憾,但他与自己“坐骑”菲利普牌自行车的故事,却以别样的感动令人唏嘘。

这辆菲利普牌自行车原产于英国,其身世经历和曾经的主人无从稽考,成为焦裕禄“坐骑”时已破旧不堪。然而,后来的历史证明,焦裕禄精神在兰考的升华和迸发,正是通过菲利普这个貌不惊人的工作平台实现的。老兰考们都记忆犹新,焦裕禄就是骑着这辆菲利普,攀沙丘,涉碱滩,越河川,在实地调查和向群众问计中找到了制服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的有效办法。焦裕禄最后一次骑自行车下乡,因病势沉重体力不支中途摔倒了。他以自己心爱的菲利普,为兰考之旅画了一个凄美的句号。颇为神秘的是,焦裕禄过世后,与他形影不离的菲利普竟不知所踪。今天人们在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看到的菲利普,是一件与原车同款的代用展品,那是抗战时期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一位地下工作者,从伪军手中夺取的用来送情报的自行车。

焦裕禄以身殉职后,兰考关于小汽车的故事仍在演绎。

1968年初,开封地区革命委员会按规定给在省、地担任领导职务的兰考县委主要领导人,配发了一辆苏式嘎斯69小汽车。司机赵奇将车从开封开到兰考,每天吃完饭就钻进车里等候县委第一书记用车。可赵奇在驾驶室坐了一个多月,这位当年因积极配合焦裕禄治理“三害”而有“亲密战友”之誉的第一书记,竟未用过一次车。樊哲民常听他这样说,坐在车上看着和群众只隔一层玻璃,但离群众就远了,群众想跟你说话都没机会。骑上自行车,随时可跟群众说话。

在第一书记如鱼得水享受骑自行车联系群众之便时,终于忍无可忍的赵奇找到他说:“给你配车你不坐,我老在驾驶室里等着,这样下去我不失业了?”县委第一书记先是一愣,随即不无歉意地对赵奇说:“都怪我粗心!要不你把车开回开封吧,那里人多,有人坐。”赵奇委屈地说:“车是配给你的,我怎么好开回去?”县委第一书记想了想说:“那好吧,既然车是配给我的,我来安排吧!”于是,他把车以两万元的价格卖给县邮电局用来拉邮件,赵奇则背起行李返回开封。

隔了俩月,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给兰考县委第一书记配了一辆苏联产的华沙牌轿车。这位书记没让轿车开到兰考,就作价25000元卖给了开封专署公路局。两辆车共卖得45000元钱,加上县里万把元的专项资金,给全县42个穷队各打了一眼机井,盖了一间房,配上水泵、柴油机,由专人管理,旱时浇地,农闲时磨面榨油轧花搞副业。连卖两辆小汽车的兰考县委领班人,依旧当他的“自行车书记”。

鸾翔凤集、群贤毕至,历来是优秀人才的生存常态。光彩照人的典型绝非孤立、个别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才团和人才群之中。谁说“自行车书记”及其战友身上,不闪发着焦裕禄精神的熠熠光辉!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发生在兰考的小汽车的故事,像光可鉴人的明镜,照出了共和国“爬坡”年月共产党人心灵的尊卑与高下,无形中把骑着菲利普读懂兰考,并在集中群众智慧中找出治理“三害”真经的焦裕禄及其战友的形象,映衬得更加高大。

还原焦裕禄成长轨迹要“为英雄讳”吗?

早在1966年2月,穆青、冯健、周原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轰动全国时,有“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美誉的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胡乔木,在高度评价焦裕禄榜样的力量对全国人民产生的巨大鼓舞作用的同时,要求下一步宣传要注意他曾有过哪些缺点和错误,不要把他写成一个天生的马列主义者,那样会不真实的。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吴冷西也要求,下一步深入报道,写焦裕禄成长过程要注意一分为二,不要把他写成一个天生的共产党员。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中,要写光彩照人的焦裕禄的缺点和错误谈何容易!焦裕禄是党员干部楷模,同时也会有普通人那样一些缺点和不足。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真实还原焦裕禄化铁为钢的淬炼过程,既是客观再现历史的职业良心,也是令人信服地展现焦裕禄自我完善与升华轨迹、塑造有血有肉接地气英雄形象的需要。

解放战争后期任过尉氏县委书记的赵仲三,在惊心动魄的剿匪反霸斗争中,认准时任副区长的焦裕禄有发展潜力且堪当重任,同时凭着知人阅世的丰富经验,发现了焦裕禄身上的一些不足和弱处。赵仲三在提升焦裕禄任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之前,中肯指出他虽然热情很高,但有时却不够沉着冷静;干劲很足,工作中还有些急躁和粗疏。本着塑人宜早和在复杂斗争锻炼中培养干部的原则,赵仲三大胆给焦裕禄压担子,在响鼓重锤中帮助他尽快成熟起来。据此,我在书中写了血气方刚的焦裕禄的某些不完美,顺应了事物发展规律,令人信服而又合乎逻辑地展示了党接力铸造焦裕禄精神的不世之功。书中记录了焦裕禄最后一次参加县委常委生活会对党掏心掏肺的一席话:“工作作风上有些老毛病容易犯,就是粗,有些急,这样有时就有些脱离实际。有时对下边的困难考虑不够,批评不够恰当。”从焦裕禄生前最后一次对组织的真情剖白看,“粗”和“急”或许是陪伴他一生的缺点。但把焦裕禄诸如此类的缺点呈现出来,反而感到他离我们更近了。

以往的文艺作品中,有过焦裕禄为救助食难果腹的群众,违反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派人到丰收地区购买议价粮受到上级通报批评的情节。不过,此举非但没有损害焦裕禄的形象,反而使人们对他在困厄年代敢于冒政治风险解百姓于倒悬的品格肃然起敬。

追根溯源调查发现,冒险购粮济民背后,焦裕禄和一班人为拯救艰难奋战在抗灾一线的骨干而“走钢丝”的抉择,更令人动容。

2018年9月12日,我在开封市委档案馆看到了河南省委1964年5月12日发出的《关于兰考县挪用救灾代食品补助干部的通报》。省委转发的省监察委员会的这份调查报告,通报了兰考县委挪用救灾代食品,从县供销社拿出红芋干10万斤,交县粮食局从农村统销粮中兑换成白面,按1斤2两红芋干折1斤面粉,共折白面83333斤,以高于牌价、低于议价的价格售给干部职工的问题。通报对年初兰考县委、县人委机关“到登封、荥阳两县购买小麦、玉米一万多斤补助了干部”,“在县委、县人委的影响下,县直各部门也都由救灾办公室开证明,纷纷到登封农贸市场抢购粮食”一事,也提出了严肃批评。

从省委通报看,焦裕禄不是“挪用救灾代食品”的始作俑者,是时任兰考县委副书记、县长程世平,根据开封地委主要领导同志关于“在安排好灾民生活的同时,干部有困难也要解决”的指示,在县委常委会上提出建议,进而使县委常委会形成这一决议的。但县委决策后未及办理,上级即收到了告状信,挪用救灾代食品补助干部被前来调查的省、地联合工作组阻止。随后,焦裕禄病重入院,主持县委工作的程世平还是将县委胎死腹中的决议付诸实施。从省委通报中可见,焦裕禄因拍板决策挪用救灾代食品,以及对县委、县人委机关“到登封、荥阳两县购买小麦、玉米一万多斤补助了干部”负有重要责任,作为“该县的主要领导同志”,在通报中受到不点名的批评。

灾年荒月,粮食贵比黄金。在灾区群众饥肠辘辘之际,焦裕禄拍板决策“挪用救灾代食品”,的确有违他的为民情怀和行事风格。毋庸讳言,此举已不仅是“缺点”,而是几成危及爱民初心的“错误”!

回溯精神大河走近焦裕禄以来,我的眼睛始终泊在感动的泪水中。此刻,面对笔下英雄突如其来的“错误”,我甚至有些不知所措。这还是人们心目中那个“喊着爹叫着娘为百姓服务”的焦裕禄吗?

显然,这个“错误”无法回避,不能开脱,也难以粉饰。书写是沉重而艰涩的。我感到困惑的是,焦裕禄作为一个久经历练政治上成熟的县委书记,素来视政策纪律如生命,为何在如此重大和敏感的问题上,失去了一夫当关的应有品质和守纪如铁的惯常风格呢?

进一步的采访和考证中,一个细节令人痛心入骨:抗灾最紧张艰苦之际,焦裕禄向人事科长了解干部殉职情况,科长说死了两个。焦裕禄要他凭党性说实话,科长只得告诉他死了27个。焦裕禄的头“嗡”地一声,顷刻被失职的愧疚淹没了。县委常委会上,他沉痛地说,党把兰考的干部交给我们,我们却关心不够,致使这么多除“三害”的骨干病亡。我有负党的重托,对不起干部和他们的家属啊!焦裕禄要求,对死者及家属要妥善安排,对全县干部进行一次体检,把权力交给医生,该休息的休息,该住院的住院,口粮要设法给予照顾。

焦裕禄对病亡干部的愧疚与追悔,使我油然想起他在抗灾自救中,为找到更多代食品度荒,不惜带头冒死试吃含有氰化物的田菁籽制品的感人举动。于是,我的眼前豁亮起来:当听说27名干部因病饿不幸早逝时,对党的宝贵财富无比珍爱的焦裕禄,心中的天平焉能不倾斜?那27条随风飘逝的鲜活生命,正是导致决策天平倾斜的砝码!

当年,焦裕禄的搭档,首倡挪用救灾粮给干部救命的兰考县委副书记、县长程世平,望着为力避救灾骨干非正常死亡不惜铤而走险的焦裕禄,胸中像打翻了五味瓶,心酸、苦涩、委屈、无奈,一齐涌上心头。许多年后,他撰文写道:焦裕禄作为县委领班人,要把按政策行事与力保干部群众起码生存需求统一起来,这个钢丝有多难走啊!

焦裕禄病逝前,曾找兰考县委新闻干事刘俊生到病房,问他自己为河南日报组织的反映兰考抗灾风貌的专版何时发?当得知报社因省委将通报兰考挪用救灾粮问题,为避免省里批评、报社表扬,确定不发“兰考专版”时,焦裕禄稍事沉默后说:“这说明,我们工作做得还不好。发不发是省委的事,发了对我们是个鼓舞,不发是个鞭策。”

为保留兰考抗灾救灾的骨干力量,焦裕禄对挪用救灾粮要承担的政治风险和领导责任,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但此举导致他为提振军心士气而组织的“兰考专版”流产,则始料不及。显然,这击中了焦裕禄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纪年的阿拉伯数字本无温度。然而,时隔54年,当我的视线触及河南省委通报落款的时间,居然感到了一丝莫名的寒意——阴差阳错铸无情,河南省委通报发出这天,辗转于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榻的焦裕禄的生命,还有最后两天时间!

至此我已泪奔。实录英雄走麦城,原来也有如此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