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流过故乡的原野
2021-11-12
河滩上一高一矮的两个人,并行在一夜风雪后的清晨,脚下的“咔嚓”声,打破原野的万籁俱寂,雪地上留下两行足迹,脚印也是一大一小,顺着河流的方向迤逦远去。
“爷爷,这条河有名字吗?”
“当然有啊,这世上的东西都有个名字嘛。”
“这河从哪来?又到哪里去啊?”
“这河有上千里长,百川东到海,它通大海呢。”
“那只鹞子咋也起这么早?”小男孩眼尖,遥指着远空上盘旋的一只鹞问。
“它也是喜欢雪天,出来赏景的。”
男孩挥舞着双臂跳跃,嘴里“嗷呀”地喊着,他想跟那鹞打个招呼的。一会儿头上就冒出热气,把棉猴扣子解开。
那是那年冬天的第一场雪,酝酿了多日终是降落人间,那个原野,那个村庄,那条河流在寂静中承接着上天的恩赐。天还不是很冷,河流中间还有一股细流没有封冻,远远望去,那就是用毛笔在浩大的白色宣纸上写下的一横或一竖,看不出什么书体。岸边偶有几丛芦苇,也披一身薄雪,低下了身姿。成排的杨树在这茫茫雪野中,站立成傲岸的兵阵,望着远方,也俯视着走过的这一对祖孙俩。最高的那一棵树上结着一个硕大的鸟巢,没有了夏日里的热闹。
苍老和童稚的答问声还在继续着,他们已走在返家的路上。平坦如砥的雪地就有了四行脚印,清晰,深沉,踏实。
那个曾经的孩童已是人到半百,四十余年过去,那个初冬河边的踏雪影像并没有随着时光黯淡下去,偶尔在眼前闪一下,还有那只盘旋的鹞鹰,还有那棉靴子踩在雪上的声音,还有爷爷模糊的脸庞。
对这条河如做溯源,逆流而上,那就是无棣、庆云、乐陵、临邑、陵县等13个县市而进入河南濮阳,金堤河是这条河的源头。其为古九河之一,因河势上广下窄,状如马颊而得名马颊河。因水患,古河已湮,于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开挖疏浚,历经千余年形成今貌。因潮汐海水倒灌,下游的水不堪农业利用,却是防洪排涝的重要河道。从庆云地界起,这条河串起大大小小的或疏或密星罗棋布的几十个村庄,曲曲弯弯一路向东,在沙头堡东注入渤海湾。在十多年前,跟北京的几个户外爱好者在入海处宿营,那是我第一次目睹它入海的姿态,它留恋地做一个回旋后一头扎进壮阔的海湾。如有机缘,我或者还要一探它的源头。这条河,是属于故乡的河,也是我的人生中初识的第一条河,它以独有的方式给我训示和启发,叫我认识自然,体悟生命,感受人间各种滋味。
四里之外的姥姥家在我村的西南方,少时,每年正月初二步行着去给姥姥姥爷拜年,两村之间那条弯曲的土路一侧的高地上有我家的坟茔地,那曾是曾祖置下的祖业,后来入社又划归了姥爷所在的村子。在很远处,我就能望见那几座坟丘。姥爷家是个大户门,我有很多的表兄弟表姐妹,稍显腼腆的我拘谨地站在外围看他们玩耍做游戏。小我一岁的表弟跟我一样的脾性,安安静静的,走过来牵我的袖子,“走,跟我去看小人书。”
上了初中后,胆子也大了不少,冬日河上滑雪溜冰,夏日下河洗澡戏水。从桥栏杆上跳入几米深的水中,一个猛子潜泳几十米,打闹着能游两个来回,也总能有特别的收获,或是鱼虾或是河蟹。岸边挖个土灶,架上红荆条,烤得半生不熟的鱼蟹给空乏的肠胃打下特别的美味印记。自然地,河南岸那一片瓜地果园也数遭我们的毒手。
有个男同学,曾令我嫉妒,他村子的位置距离河边更近,我认为他更熟悉这条河,但与他说起关于这条河以及河边的风物,他一概不知。他是个标准的好学生,遵守纪律,作业完成得极好,平时的测试成绩也名列班级前茅,但每到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我是升到初三与复读的他成为同班的,然后都是复读一年,我去了高中念了三个月就告别了校园进厂务工,他仍在那个初中复读。后来是关于他的一个噩耗,意外落水。落水后的他在河底沉没了两天后浮出水面,那一张曾被考试折磨得过早失去青春的脸庞恢复一种跟他年龄相当的神采,微翘的嘴角似笑非笑,闭合的双眼似睡中的模样。他有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我的蓝皮面的毕业留言册上,他写下的几句分别赠言也还记得,一角贴了他的一寸黑白照片,浅色高领毛衣,灰色外套西服。后来得知,第三次复读半年后,就出现了一些征状,失眠,自言自语,偶尔发愣,大小考试对他就是一场刑罚,浑身僵直,夏日打颤,冬天冒汗。他承受着比其他同学重几倍的压力,跳出农门是他整个家族的愿望。在又一次考试后,神情恍惚地来到这条近在咫尺却是陌生的河边,也许是受到水中一条游鱼的引诱,他扑进清澈的河水,做了一个解脱。过后想来,他是遭受着抑郁症的困扰,在那个年代,闭塞的农村中,没人了解这个病症。入不了祖坟的他就被埋在河滩向阳的坡下,河水日夜为他奏着乐音,安抚着他孤独空寂的灵魂。
这条河,四季各有其美,春水绿波野鸭戏,夏日荷香十里飘,九月红毯铺两岸,冬里一练长及天。我感觉还是秋景为最美,各种水鸟翩飞在水面,苍茫的青纱帐在两岸蔓延铺排,落日余晖,蒹葭苍苍。水土的缘故吧,河滩里密集广泛的黄须菜(学名翅碱蓬)卸下春夏的绿装,换成红装,一眼望去,就是一幅特大幅的红色油画,也似由天上扯下的火烧云,又像燃烧的焰火,把碧净的天空也映得红彤彤的,此季的大自然变身神奇的魔法师。还有野酸枣和海椹子(沙参)等各种野生植物的果实也都次第成熟,都是可食可药的宝贝,只是逐年减少萎缩,失去了早年的气势和风貌。在秋季里,这条河的朝暮也是很值得观赏的。一层雾气弥漫在河面上,待那太阳出来,雾气渐渐消散。当那一轮落日和云霞从河面上隐去,明晃晃的月亮就从中跳跃出来,偶一抬头,就升上了高空。至于春风拂过,大雨落河,冬雪初霁也都有别样的景致。
大约在小学四年级,邻居一个猎户从西大洼的湿地捕猎到一只大鸟,高约一米,体型似鹤而毛色发灰,腿细长,尖喙,发声如鹅,村人皆不知其名。这大鸟还有一只伴侣,常在那片水域活动,也很警惕,曾躲过多次贪心猎人的觊觎。这次不幸,一只翅下中弹被擒,另一只仓惶奔袭,后又回故地,哀鸣不绝,逡巡数日飞离。猎户忽发悲悯,把这只大鸟送给了我,我和弟弟欢呼雀跃,就把它放进废弃的养鸡网棚,放进水盆和捉来的新鲜小鱼虾,大鸟连看也不看一眼,人一凑近,还作势要攻击,发出“嘎嘎”的叫声。虽然受了伤,却不失精气神,扭着脖颈,绅士般地踱步。几天里都是不吃不喝,眼见它的双眼失去光泽,走动的也少了。一个伙伴劝我杀了吃肉,“宁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这个有几斤沉呢”,但我决定放生。那西大洼是它的伤心地,决不可用,那就把它撒放到马颊河滩的蒲草苇地中吧,有利隐身和捕食。在傍晚,一个人秘密地完成了这一项行动,寻了处最茂盛的芦苇荡,看着它走进去隐没了身影。随后的日子里,自己经常地来河滩看看,却是再也没见,是不是又落入魔爪?还是伤病死去?不禁担心起来。半个月后一个星期日,我再次来到放生的那个地点,先是听到连声的鸣叫,“嘎嘎……嘎嘎……”,从对岸高空飞起一只大鸟,接着相跟又飞起一只,飞临不远的头顶上方盘桓,我能感受到它们扇动翅膀带动的气流,大鸟似在辨认着我。
自六七岁就跟爷爷做伴,带我会友,赶集上店,教我识字描红,给我讲马谷山上的和尚,自家果园中的那只红狐,他跟姥爷打从年轻时就交好的一世友谊。冬日里,早早地钻进被窝,看他摇头晃脑地读书,小酌的惬意,饮茶的闲适。最欢心的还是随他去野外,雪野的风景,暮雨中的行走,他的行事与其他同龄老人截然不同,今天回视,那是一种超凡脱俗,一个只上过两年私塾的农民,骨子里的诗意萌发。一个春节,他指着家堂轴子教我认识列祖列宗的名字,再拿出《马氏族谱》叫我念给他听,他对长子长孙的我寄予了无限厚望。五年级的那个夏季,爷爷往生极乐。丧期中一场落雨为他送行,暴涨的河水演绎着一场特别的仪式,对那个相伴了几十年的老人做最后的告别。爷爷也睡进河北岸的那个坟茔地,向口对着大河。
与河流平行的岸路下,有村子的一大块农田,其间二亩多上好地块是我家的责任田。自1982年包产到户直到1995年把母亲的那份耕地退给村上,十多年中,这块土地连年创出高产纪录,也是我亲历耕种的舞台。在那块土地上,点种间苗打药施肥捉虫除草收割……样样活路把我锻炼成半个庄稼把式。喜欢来这块田里劳动,不只因为地头那一棵大柳树下可以乘凉,还因为可以很方便地跳进河里洗个澡,然后躺卧在树下,听一树的蝉鸣。
几十年中,记不清多少次走过这河上的小桥,我相信这河这桥都有灵性,也有耳目,它们是有记忆的。见证沿流的每一个村子的嬗变,村中多少人走过这河,走向城市,走向外地闯世界,多少人衣锦还乡或铩羽而归。新的三农政策也让留守的那一部分人,改变了纯农民的身份。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月光似水的夏夜,柔软平坦的河滩也吸引不来年轻人,大河适应了长久的寂寞,长长的冬日里,这条河似入定的老僧。年青一代的眼光高扬远视,争先恐后地集体外逃,原来热气腾腾的村落变成空心村,显出一种苍白无力,缺乏新资本新观念新元素的反哺,在包浆浓厚的窠臼中因循,更可怕的是传统乡村灵魂的消亡。
这河这桥当还记得一位老人,一生没出过村子,半辈子的忙碌和省吃俭用置下二十亩地除了给他换来一顶富农的帽子,还有给子孙上学参军等方面的影响。他是一位乐天的老人,每天不停地劳碌,生产队里劳动抢着做最脏最累的活儿,下地后,一个背筐、一把铁锨是他的标配两大件,修补村路上的坑坑洼洼,加固桥上的砖石。他在一个深秋去世,告别了这个对他极少温情的人间,村中的人们都来送他最后一程。他家的坟地在河对面,孝子行在送葬队伍前面,八仙抬轿相跟着,经过这座桥时,抬棺材的忽然感觉肩头重了几倍,寸步难行,只好停下。一个老人走上来说:“你们这是吃了杠。他是记挂着这座桥呢。这些年,都是他修修补补的才不至于坏了。”他从桥头扳下一块青砖放在棺盖上:“老兄弟,上路吧。”抬棺人肩头的重量一下子恢复了正常。
送周岁的儿子回家交由父母照看,对我来说是没办法的事情。父亲已从学校内退,弄了一个小药铺,三两元就能医好老庄乡们的头疼脑热,对症施医下药,也给病人针灸,也开了草药方子叫病人去药材门市上包药。儿子在车辆的摇晃中很快入睡,我抱着他也是昏昏然。朦胧中,儿子叫我,一抬头,正到了河岸,我向上抱起,让他贴近窗玻璃,他向外望着,向远方望着。这是儿子与这条河的初次相见,他还不知道这条河的名字,甚至还不知道这条狭长的水流称作是河。
跟一个发小最常去的还是河边,初中时一个暑期的黄昏,两人沿着河边走下十多里路。返回时,明月高悬,河面波光粼粼,河滩上活跃着刺猬、狐狸、土獾等小动物觅食嬉戏。走近时,这些小可爱才隐身灌木丛,再探着头观察着我俩,此时,我俩属于闯入它们领地的冒犯者,该表示一种歉意的。高中毕业后发小进了军营,我们开始关注社会,关心家乡村中的大事小情,在信中也相互倾吐着个人观点,保持了数年的通信直到退役。对共同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自我感觉能改变一些弊病,扭转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但现实狠狠地打了我们的脸,那时都犯了一种幼稚病。面对一切,我们俩都变身失能的看客,连声音也发不出来。赌博成风,淡薄孝养,千百年来的公序良俗正遭受着冲击和毁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思想观念。当一个烂人在城里做下脏事被罚款的丑闻传到村里后,村人不以为意,由此也就很好理解不走正路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曾经这条河边的几十个村子,都如河水般清澈,四时有序,人事有伦,和谐和睦。至今,面对一些甚嚣尘上的歪风邪气,却也无可奈何。“我跟组织提出了申请,决定回村干点事儿,我看不下去了!我想试一把!”在我的陋室,发小一口喝下半杯酒,郑重地说。他的产业振兴规划,他的新农村建设蓝图都让我心头一震,他是很久以前就开始琢磨起了这项功课。“还有一个项目现在保密,透露一点,跟我们那条河有关。”
每一个人都是他故土灵魂的歌唱者。正如,鲁迅小说常以绍兴为背景,沈从文的文字处处印着湘西的标识,莫言则以高密东北乡为一切叙事的底色。我当然也不例外,故乡的这条河永远是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它是各种梦想的发源地,曾想用手中的笔对故乡做一个描摹,却无从下笔。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乡一盏灯。“建三间土坯房,在小河的北岸,栽上丛竹子,种粮种菜,读书写作……”这是我十多年前的梦想,也是对未来的规划。何日实现遥遥无期,却不妨碍,在梦中对那条河的顶礼膜拜……
“爷爷,这河也会老吗?也长白胡子,也咳嗽吗?”
“这河咋能老呢!天底下江河湖海的水都是相通着的,也都通着天河……”
在这条故乡的母亲河边,几十年前的祖孙问答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