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轼的对联创作与文学艺术

2021-11-12李雅偲

对联 2021年7期

□ 李雅偲

苏轼是宋代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与绘画领域的成就都很高,对当代中国文学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很多挫折,但这也为他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苏轼的对联创作与文学艺术出发,分析其鲜明的创作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苏轼的文学艺术。

苏轼文学作品使宋朝的文学事业达到了巅峰。他的文学素养极高,形成了“欧苏”“苏黄”和“苏辛”各种大家组合,可以看出他在诗歌、散文和词曲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文学创作上与实际生活上,苏轼都有很深刻的见解,深谙儒、释、道三家的法则,在作品中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教化思想。他对文学的见解为后人创作文学作品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苏轼善作对偶,因此其对联创作也有很明显的特征,对苏轼的对联创作与文学艺术进行剖析,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苏轼的创作才能。

一、苏轼的对联创作

对联在我国有非常久远的发展史,也是我国民间比较常见的一种艺术。它的形成与发展与诗歌的发展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没有使对联从人们生活中淡出。逢年过节,人们还是会张贴对联来庆祝。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对联已经演变出了多种不同的文体形式。苏轼在对联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这与他本身的诗歌创作与文学素养分不开。在创作对联时,不仅要遵循对联基本的特点,即在词语平仄等方面要做到对仗,还要能够独具匠心,创作出不同风格的对联。苏轼在写格律诗时,就非常重视对偶与对称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更会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对联能够音韵和谐,读起来就有一种声调的音律美。以其中一副对联为例:云内流泉远,风前飞鸟轻。读后就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其中的“轻”“远”二字饶有灵气。又比如,在苏轼与考苏小妹对句一联中,“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兄妹二人将三个词牌名巧妙地嵌入其中,这使得整副对联的对仗十分精当,引经据典又巧联涉趣。

二、苏轼文学创作中对君子的追求

苏轼比较信奉儒学,对儒学中关于君子的人格也有不懈的追求。首先,儒家认为君子已经是品德高尚、内外兼修的人。此外,君子已经是胸怀天下、积极入世的人。儒家认为君子一定要重君民,就应该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为君为民。对待君王,君子要能够直言进谏,要为君王分忧,提出治国理政的建议,还要勇敢指出君王的缺点,为国家的江山社稷着想。对待人民,君子要能够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到人们,从而促进人格品行的提升。最后,君子应该是精神独立自由、人格丰满的人。他们既可以积极地入世,也可以选择退隐,从而实现自我精神的解放。苏轼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一直把为国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在入世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受到了很多挫折。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壮丽的景色让他想起了很多英雄的故事,于是他感慨时光流逝,对曾经的英雄们也升腾起了崇敬之情。“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句诗写出了苏轼也想同周瑜一样能够领兵沙场,报效祖国。在苏轼的另一首词中,他写道了“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写出了苏轼满腔的豪情壮志,年事已高也影响不了他对报效祖国的心愿。不管经历了多少挫折,他依然心系天下,为国为民。这两首词都能够体现出苏轼对于君子入世的积极追求。

“夫天地之间,物各其主……”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各自的归属。如果不是自己该得的,那一分一毫都不能占有。可是在大自然中,江上的风,山间的月,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感受到的,是任何人都可以享用的宝贵财富。这能够体现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对万事万物超脱的看法。他在这里又表现出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希望得到精神和人格的自由,要顺其自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事物,这才是儒家所推崇的君子的样子。文质彬彬,文以载道,也是君子的作为。苏轼就是通过作词作诗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自己的人生观的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对君子不断追求的明显轨迹。

三、苏轼诗词中的道家审美体现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老子认为自然之道就是要能够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要尊崇天地间自然的法则,不要违背自然法则做事情。道家思想促进了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发展到唐代时,人们已经能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美的追求,喜欢寓情于物,通过绘画梅兰竹菊来表达自己的性格态度。苏轼也十分崇尚自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他对自然的描写、赞美和追求。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创作,要能够“逆来顺往”。苏轼一生经历过很多贬黜,仕途非常不顺。他在生活中并没有完全沉溺于忧愁与苦闷中,而是积极欣赏美景,在大自然中找到人生的真谛。每次被贬他都远离故乡,去到陌生的地方。那种独在异乡的寂寞是古人共通的情感。苏轼直到晚年都是戴罪之身,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把对故乡的依恋转移到了居住之地上,这也使得苏轼对于自然的美景更加敏感。随着他对自然的感受越来越深,他越来越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他认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是将自己的思想寄托在物体上,从而实现一种精神的自由的解放。苏轼常常会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梅花、海棠等等是常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象,这就是苏轼对高尚品格的表达。苏轼在《梅花二首》《海棠》等作品中写了他对景物的描写,但实际上也抒发了他的真实感情。他是借着赞美梅花和海棠来表现自己对高雅意趣的追求。苏轼善于用自己的感情来观察事物,并让自己的情绪从愁苦中解脱出来,实现短暂的精神放松,体现了苏轼高风绝尘的人格品质。另外,他在《自评文》中写道,要把自己思想的主观性与自然的客观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加明确、精准地描写事物。比如他在《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中写道:在美酒与夜晚的美好景色中,政治场上被贬的不如意好像消失了,要在微醺与美好的夜色中放下愁苦,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苏轼这种对美好景色的喜爱是对道家崇尚自然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苏轼的自然美学观,也能够由此看出苏轼的一般创作规律。他能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将外界与内心的真实情景结合起来加以表达,体现了苏轼极高的文学素养。

四、结语

苏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留下了无数经典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值得人深刻挖掘的意象与感情,这些都是作者人格品质的体现。不管是对联还是诗词,苏轼都有着很高的造诣。诗词的创作对促进对联的创作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苏轼文学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然和对君子境界的向往与赞美,也可以感受到苏轼高风亮节的人格品质。作为君子,苏轼实现了对入世的追求,也实现了自身精神的自由,是一个真正豁达、坦荡的文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