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友在日照
2021-11-12邓撰相
邓撰相
著名作家王安友,祖籍日照市东港区高兴镇向阳村。出身于长工之家,到20多岁仍是文盲。1942年参加革命后通过刻苦自学创作出一系列文学作品,中篇小说《李二嫂改嫁》一发表,即广受好评。后改编成吕剧并搬上银幕,更是风靡全国。
之后,他深入生活一线,写出短篇小说《陈大娘》《追肥》《两个青年人》,出版了反映解放战争生活的长篇小说《战斗在沂蒙山区》等。
1957年,他回家乡日照挂职体验生活,次年出版了长篇力作《海上渔家》。
与农民别无二致
1957年夏末秋初。当时,我在日照师范教书,日照师范设在涛雒。因上学时,受当时名燥一时的“神童作家刘绍棠”的影响,一直做着“作家梦”。正巧,1957年2月号《文艺月报》(《上海文学》前身》发了我一篇短篇小说《糖》,于是,便更对作家心驰神往。
当时,感到作家很神秘。听说大作家王安友回来了,想去看看他,看看作家是什么样子,去聆听他的指教。于是,便借了个星期天,鼓起勇气前往拜访。
他没在家,只一个老太太坐在屋里择菜。问起来得知她是王安友的母亲。
“大娘,王部长呢?”我问道。我早打听到王安友来日照挂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上坡了!”大娘一面为我倒水一面说。
“上坡?”我不解地问道,“上坡干什么?”是呀,身为大作家、副部长上坡干什么?
“不知道。天天上坡……”正说着,随着门响,院子里走进一个农民打扮的人,只见他头戴苇笠,扛着一张铁锨,敞着怀,裸露着黑红的胸膛,身上的衬衣已被汗湿透,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他放下铁锨向屋里走来。
难道他,他就是大作家王安友?我满怀疑虑地望着这个农民一样的人,迎上去,怯怯地喊道:“王部长,回来了?”
来人摘下苇笠,一面用毛巾擦着汗,一面望着我,问道,“你是?”
我一面自报家门,一面接过他母亲端过来的脸盆让他洗脸。洗过脸后,他摸过烟斗,吸着烟,猛地喝了口水,与我交谈起来。
我望着坐在方桌对面的他,三十来岁年纪,黑红的面膛,留着短发,目光炯炯,格外有神。说起话来,高声大嗓,其打扮长相和街上的农民毫无二致。我一面端详着他,一面想道:作家?作家这样吗?他一下子颠覆了原来我心中作家的形象。由此,我也顿开茅塞,一下子明白了,他之所以对农村生活那么熟悉,将农村各色各样的人物写得那么逼真,那么传神,除与他的经历有关,不就是由于他这样深入生活的原因吗?
接着,我正考虑着如何向他请教关于写作的问题,他又猛地吸了口烟,一面向外喷着,一面问起我来:“你想写东西?”
我立马心跳脸红起来,怯怯地说:“没水平,写不好。”
“没水平?”他哈哈笑了,“我二十多了,还大字不识一个,连我王安友三个字都不认的。你现在在学校当老师,至少认的字比我多得多。是吧?”他笑了,我也笑了。
这下,我释然了,怦怦急跳的心也平静下来,壮起胆子,从书包里将发有自己小文的《文艺月报》拿出来递给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学写的东西。”
他磕了磕烟斗,接过刊物,一看,有点惊异地望了我一眼,“你有东西发在这上面?”我点了点头。接着翻出作品让他看。
他双眼放光,猛地站起来,一把握着我的手,望着我,高兴地大声说道:“伙计,不简单!这刊物是著名作家巴金主编的哟,很高级!第一炮能在这里打响,可真是厉害!好,好!你起点很高!大有希望!”
想不到他这么高兴!弄得我都不好意思起来。
接着,他便以与作者交流的身份与我谈起创作方面的问题。
他主要告诉我两点:一,不要闭门造车,要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去体验,去观察。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还要多记录。二,要多读书,读好书。同一个事,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这事让我写,会怎么写。接着,向我谈起《红楼梦》。谈书中各个人物的性格,谈书中的一些故事情节……
我吃了一惊,想不到,真想不到,他竟然能如此滚瓜烂熟地讲起红楼梦的结构与人物!我从内心里对他肃然起敬起来。
像一个渴者遇到一泓清泉,恨不得淋漓痛饮;如一个饥者,忽得美餐,巴不得大快朵颐!
真想继续聆听下去。然而,已近中午,不愿为人添麻烦,只得谢绝他娘俩的再三挽留。忍痛告别。
此次拜访,受益匪浅。让我对作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明白了作为一个作家,为人为文的道理。
不久,我在《人民文学》上看到他发在头题上的短篇小说《整社基点村的一天》。此作就是在老家写就的。
再危险也得上船
由于王安友平易近人,其间又受到热情接待与鼓励,我便更想多多接近他。
后来,听说他去渔村体验生活,先住在岚山官草汪,这次来到涛雒镇王家村,住在支部书记尹相乃家。王家村离我住的地方很近,便高高兴兴地去找他。
“不在,”尹支书说,“叫他老娘拖家去了。”
“为什么?”我问道。尹支书笑了笑,说,“他老娘听说他要跟船出海,怕他这个大作家儿子掉了海里淹死!非拽他回去不行。”我一听也笑了。
住了些日子,当我再次见到他时,他正在尹支书家大门楼底下和一些渔民嘻嘻哈哈地谈着什么。屋内烟雾缭绕,笑声朗朗。王安友也含着个大烟斗在喷云吐雾。见我来了,便让人递给我一个板凳,说:“你也坐下听听吧!真是大开眼界呀!这些事我这一辈子第一次听说。”我一听,原来渔民在说着他们在口外渔场撒网捕鱼的惊险故事。”
“这次你们出海一定捎上我!”王安友忽地站起,挥动着烟斗,大声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仔!隔岸观火怎么行?”
“不敢!俺不敢!”一个黑红脸膛的渔民站起来,摇着手说,“老王,你就饶了我们吧。出个三长两短,俺负不起这个责任!”
“一到了海上,说不定会遇到什么风浪!什么险情都有。”其他人也七嘴八舌地说着海上的危险。
“不用说了!”王安友把手一挥,“就这样,定下了!出海前我签下生死状!让您 尹书记作证——喝酒!今晚我请客。”说着掏出票夹子,撂给刚才拒绝他上船的人,“一家子,先贿赂一下你这船老大,打酒买肴,随你花!”
人们嘻嘻哈哈地散了。
“你真要去呀!”我问他道。说实在的,我也从内心里为他担心,真的出个三长两短可如何是好。一个小船板,靠着一两张帆,在惊涛骇浪中像片树叶子一样飘荡,危险随时都会发生。我在家访中就听说不少学生的家长被大海吞噬而去。
我又想起他老母亲来拖他回家的事。便劝他慎重,小心。
他猛地吸了口烟,瞪着两个眼,望着我,大声说道:“《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团圆》(后被改为电影《英雄儿女》)是怎么来的?是魏巍、杨朔、巴金,用命换来的!是他们到枪林弹雨中,去体验、采访得来的!若他们贪生怕死,在北京,在上海,坐在家里,喝着大茶,胡思乱想,我敢说,你再有天才,也写不出来!至少写不了这么好!”说到这里,他猛地抽了口烟,发现灭了,便当当当一面向桌子上磕着,一面望着我说,“人家可是些数得着的大作家呀! 记着,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这火热的生活也包括生死一线。要想反映生活,就不应该逃避。”
话语像警钟,如誓言,引起我强烈的震撼!细想想两次的见闻,让我对作家这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王安友更加敬佩不已!
王安友正是这样实践了到火热的生活中去的教导,因而掌握了大量的鲜活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渔民生活,在渔民中写渔民,因而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一部二三十万字的长篇,一年多即写成,1958年4月完稿。由于题材新鲜,生活气息浓郁,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大型文学期刊《收获》第五期全文刊出。
作品问世后,随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社会主义时期的‘渔光曲’”。记得,第6期《收获》曾以大量篇幅刊载了读者的评价,还专门发表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师生们讨论该作品的发言。
第二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斯人虽逝,念想永远
王安友结束挂职后,回到济南,可他日里夜里仍然想着老家日照。
有一年冬天,我去济南出发,他妻妹宋开美让我给他捎了一些煎饼和干海货。
他当时住在大观园南门外的省作协家属院里。平房,东屋,东西两个门,大门朝西,冬季取暖,靠一个烟筒炉子。两个门透风,屋里冷得厉害,可他,仍在这屋里写东西。
我敲了敲门,随着一声“进来——”我推开门正想进去,一股腥味扑面而来,放眼望去,他正在炉子上烤着一些小鱼,手里攥着煎饼。见我来了,笑了笑说:“老宋(老伴宋开文)没在家,自炊。日照饭。真好!”这时,我看到桌子上摊着一大本稿纸,稿纸上放着一支水笔。看样正在写着东西。
他接过东西,为我下了壶茶,让我自己倒着喝。然后说道:,“白天黑夜就想着咱们日照。特别吃着这日照煎饼和海货,眼前老想起那波涛滚滚的大海,想起那些淳朴仗义的渔民。”说到这里又讲起他在涛雒王家村、岚山官草汪跟渔民相处的故事。
有一年夏天,去济南时,宋开美又让我为他捎去煎饼、小干鱼、虾头酱什么的。除此之外,还让我捎了两双日照农民和渔民穿的小草鞋(日照人称三里轰——拟音,甩的意思)。
“捎这个干什么?”我问开美。这东西在日照一般干部也穿不出门的东西。一个大作家怎么穿这个?
宋开美笑着说他来信要的。
我只好捎上!
当我把这些东西交给他时,他一见,立马两眼放光,哈哈大笑着说:“好,好,终于捎来了!”说着,拿剪子将小草鞋上连接的草绳剪断,推开东门,在水池子里,扭开水龙头泡了泡,到屋里,把脚上的皮凉鞋拖鞋一甩,立马换上,然后像个孩子一样,一面走着,一面咧着大嘴,哈哈笑着说:“这个多好!真凉爽!咱们日照人就是聪明!”
老伴在一旁讥笑他道:“在全济南,大概就你!看来你这庄户老土是改不了了!”
“改?!向哪改?看来这一辈子是改不了了!改了,我也就完了!是不是撰相?”他两眼望着我,十分得意地说。
是的。正是日照这老土,让他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写出一篇篇佳作。
“我正写着一部有关水利建设方面的长篇,想回老家了解一些材料。咱们日照修了个大水库是吧?”
“是,在西湖,叫日照水库。”我向他介绍着日照水库的有关情况。他听后,一拍手:“回去!我需要这方面的材料。”接着向我拉起他正写着的这部长篇的内容。
记得这不久,他真的又回了日照,到处跑了一阵子,采访了当年修水库的领导与民工。
王安友心脏不好,老伴宋开文,天天嘟哝他,他也不听,照常出发,照常写作。
可能是由于农民出身,感到不停地耕种锄割是本分,闲着不好受。他一直不停地耕耘。听说,他去世后,还有中、长篇小说十几部尚未出版。
2006年4月26日是王安友同志逝世十五周年。为传承优秀文化,缅怀作家王安友先生,纪念小说《李二嫂改嫁》发表56周年、吕剧首演52周年,日照市王安友小说《李二嫂改嫁》原创作地纪念大会在岚山区巨峰镇碧波山庄召开。会上,还举行了弘扬吕剧文化戏曲演唱会。省市作协的领导与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及王安友的夫人和长子等出席纪念大会。
当晚,在市会展中心举办了经典吕剧《李二嫂改嫁》的整场演唱会,市领导,与港城市民共同观看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