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洋文化育人为特色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讨
2021-11-11王昭旭许浩丰
王昭旭 许浩丰
摘要:本文拟在当前海洋强国和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通过分析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文化育人具体案例,对当前高校开展以海洋文化育人为特色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展开深入思考,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海洋文化;课程思政;路径
21 世纪是海洋世纪,寓海洋文化教育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涉海院校肩负着培育海洋人才、传承海洋文化、推动人类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使命,如何深挖海洋文化育人元素,更好发挥育人成效,是新时代涉海院校文化育人研究的焦点,对进一步增强建设海洋强国的自信心,坚定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自信,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文化的育人价值
海洋文化是人们在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和发展海洋的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总和。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自古以来海洋就与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社会的稳定繁荣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海南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同时又具备科技资源、红色资源等,这些海洋文化构成多层面的育人功能,为涉海院校进行海洋文化育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意识塑造、文化自信等育人价值。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期,立足海南省情,构建海洋文化育人为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在收获海洋文化知识的同时升华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学生如大海一般心胸宽广、热于奉献、勇于进取等精神品格。
二、以海洋文化育人为特色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
海洋文化作为涉海院校思政教育的原生态素材,是涉海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作为涉海院校,经过几年建设,在海洋文化育人上形成自己的一定特色。
(一)“内外结合”,加强顶层设计
1.打造“有形”的海洋文化,外显海洋文化特色
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教育的内容,是海洋文化教育的重点。借助外在的海洋文化元素有利于师生最直接接收海洋文化教育信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依托三亚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区位优势,结合建筑群、功能区域等设置海洋文化教育点,设立南海文化博物馆,科普南海文化,建立南海文化信息资源库,方便师生检索南海文化信息;布置船舶模型、海洋知识展板、海洋宣传手册等,发挥海洋文化标识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海洋文化特色育人氛围。
2.滋养“无形”的海洋文化,内化海洋文化精神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能增强育人效果。一是使“立德树人”制度化。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构建“一盘棋”格局,增强课程思政合力,形成点、线、圈相通的课程思政具体工作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二是使“立德树人”常态化。校领导带头做海洋文化教育专题讲座,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以海洋文化育人为特色的课程思政活动;三是使“立德树人”形象化。推出“红色筑梦作品展”等主题展览,以剪纸、绘画、文创作品等多种形式,将课程思政元素纳入专业课程中,使师生从中感悟红色信念,升华爱国主义情怀。
(二)“知行合一”,健全教育教学体系
1.开发“海”的深度,提升海洋文化教育内容
一是加强涉海通识课程建设,在全校涉海专业(方向)开设《海洋科学》等通识课程;二是加强涉海专业课程建设,各涉海专业(方向)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涉海课程建设,加大涉海课程产教融合力度、加强课程实践基地建设等;三是加强涉海网络课程建设,引进一系列海洋类网络在线式混合课程如“人类与海洋”等供全校学生选学,形成了一批如“帆船运动”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校级、省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及一流课程;四是依托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实践平台打造“海洋”特色,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五是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遴选工作,择优推选育人效果显著、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课程;六是促进海洋文化进教材。设立专项支持在校教师编写高质量、特色鲜明并与海南自贸港建设相适应的优秀教材,编写了《海洋经济学读本》等教材。
2.打通“海”的宽度,拓宽海洋文化教育活动范围
一方面,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学生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认知水平,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首先,开展“绿水青山铺底色,红色信念永传承”净滩活动等主题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其次,举办航海等交流会,使学生对海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未来发展有更加准确的定位;再次,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生产船舶上进行综合实训教学,在校内建设大型航海模拟实训室和轮机模拟实验室,巩固海洋文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是主力军,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依托各类资源,提升教师育人能力。首先是拓智,承办学术研讨会、协办海洋工程地质灾害防控科技创新高层论等,共同研讨海洋文化教育,实现优势互补;其次是引智,邀请知名高校专家来校开展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线上讲座,让教师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再次是汇智,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教学研讨、教师教学比赛等方式,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
3.延伸“海”的广度,丰富海洋文化教育方式
一是加强课堂“主渠道”建设。支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以赛促学,让学生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承办海南2021年航海知识竞赛,进一步弘扬航海文化。三是成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国际自由贸易区(港)研究中心与科普教育基地、海南省自由贸易港邮轮游艇研究基地等,在自贸港政策研究、产业发展和科普等方面发挥智力支持,进一步丰富海洋文化教育方式。
三、以海洋文化育人为特色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进一步思考
(一)用“活”海洋文化资源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一是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依托临海优势,借助海洋植物、地方历史,结合相关海洋政策等,讲述世情趋势、国情热点、域情,将显性树人与隐性育人有机融合,开展海洋文化为特色的课程思政;二是内容要丰富且积极正面。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比较关注时政话题、社会生活方面和传统文化的话题,分别达到82.23%、82.23%和72.96%,涉海院校在以海洋文化教育为特色的育人模式下要兼顾多方面的育人元素,利用课堂选取学生日常关注的知识点及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为项目实施课程思政;三是在海洋文化育人内容的输入比例要把握适当,时间节点要分配合理。调查发现,55.03%的学生认为在一堂课中融入20%-50%比例的思政元素比较合适。合理的比例和时间有助于学生保持足够的注意力。
(二)激“活”海洋文化人才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其育人和教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的思考,育人意识和水平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一是加强校内横向联合,人事、教务、科研部门要围绕课程思政工作,制定教师课程思政培养方案、课程思政考核办法,教育引导教师通过理论学习、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提高育人水平;二是发挥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作用,使文化育人从大学最小的细胞开始,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对教学大纲、课堂设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改进优化;三是保证全员参与。海洋文化的特色是包容并蓄,大学校园学生从学习到生活方方面面都在一个共同的大环境中,全员参与的课程思政有利于学生各方面都受到思政教育,更巩固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搭建交流平台很有必要,可通过召集专业教师和相关部门人员围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讨,拓展思路,协调工作。
(三)讲“活”海洋文化课堂
课堂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平台,良好的课堂设计是课程思政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合适的方法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润物无声”。一是要采取更有吸引力的切入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性。调查发现,81.92%的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学习状态较好,17.14%的学生只听感兴趣的部分,0.94%的学生完全没听,且55.19%的学生认为课堂要多些互动;由此,任课教师要灵活组织课堂,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案例穿插等为切入点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二是要采用多元靈活的教学方法。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以教师课上讲解为主,课余时间微信互动、案例探究、公众号推送、线上班会等方式接受思政教育;三是要创新实践大课堂,打造校本特色品牌活动,在中国航海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开展海洋文化艺术节、海洋科技节等。
参考文献:
[1]沙占华.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拓展路径[J].保定学院学报,2020(5):102.
[2]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
[3]开启“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新篇章 [N].中国教育报,2020-06-06.
课题:本文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0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RHYjg2020-6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