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联通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1-11-11张彬

商周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两业青岛服务业

张彬

两业融合模糊了产业边界,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形成的产业门槛被不断降低,产业之间联通的几率在提高。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发展是科学技术迭代的体现、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当新一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各个领域,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将更加紧密,产业融合将产生衍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传统服务业的经营业务要满足消费需求偏好的提升应当进行变革,传统制造业单靠压缩成本、扩大渠道等方式很难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两业融合将为制造业的前端研发,中端生产,末端销售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两业融合将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制造业领域不断细分,拓展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新模式,数字赋能产生出服务业的新业态,差异化的生产和消费需求衍生出服务业新产品。两业融合将重塑青岛禀赋产业,为青岛夯实实体经济优势,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

从发展趋势看,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传统服务业、制造业伴随产业惯性带动,虽然仍能为企业带来相对稳定的收入,但依靠传统产业的边际贡献是在降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附加值低的业务,技术含量少的产品较容易被技术升级、产业演进所替代。传统的“一招鲜吃遍天”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业态快速迭代的形势,分工细化衍生差异化需求的形势。

从疫情影响看,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产品的迭代演进,消费需求偏好转变加速了两业融合的步伐。一方面,制造业应对疫情影响及时转产,无人化智能工厂赋能传统制造业已经形成共识。另一方面,产业链完整,生产性服务业占比高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应对风险冲击。

从技术进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对接提升了生产效率,为生产供给提供了源发性、内生性的支持,使柔性定制、敏捷制造成为技术上的可能。能够满足需求端对供给侧的要求,满足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为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提供支撑。

从对标先进看,上海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现代服务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60%。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为上海开展“两业融合”提供条件,行业商协会的成熟运作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开展合作提供便利,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了上海服务亚太、配置全球的能力。“两业融合”的上海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从产业基础看,青岛拥有实力雄厚、结构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具有行业领军地位的龙头制造业企业,青岛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的远大目标为两业融合加持。这些禀赋优势为开展两业融合具体工作提供了应用场景。青岛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增速的提升与可持续性依赖于两业融合。值得一提的是,以民营企业作为两业融合的试点企业一方面可以体现青岛民营企业适应产业升级,实现转型蝶变的先知先觉,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青岛在壮大民营经济攻势中占据了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两业融合的时代课题需要勠力同心,久久为功。

要抓住当前两业融合的关键机遇期,立足主业,发挥比较优势,深化核心竞争力。在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上整合业务单元,优化工作流程,完善组织结构,建设人才梯队,开展技术攻关,补短板、强弱项,使柔性生产、敏捷制造满足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偏好。一站式的知识产权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辅助服务都可以成为两业融合的切入点。发挥两业融合提升效率,提高附加值的协同效应,为两业融合贡献青岛智慧。

围绕产业链开展两业融合。要以十三条产业链为基础开展两业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现代海洋、高端化工、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高效农业、高端装备等产业体现了青岛的产业禀赋优势,既是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又是支撑青岛中长期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共享生产平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青岛实现赶超,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要提高产业之间的耦合度,在不同产业链之间形成交互通联,发生“化学变化”,实现优势产业强强联合的局面。

要发挥微观主体的活力。建立先进的两业融合标准,变售产品为售标准。企业要围绕企业供应链、价值链开展分工细化,实现服务外包,优化流程、降低成本。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开展两业融合,发挥产业链上链主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两业融合初期,企业的主营业务、运营方式、组织架构等要从研究开发、工业设计、品牌渠道等方面加强培训辅导,引导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

争创世界一流的两业融合标杆企业。

要做好两业融合的试点工作。试点地区、试点企业要依照既定的实施计划加快开展两业融合工作,发挥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产业园等载体的资源配置协同作用,攻克制约两业融合的关键问题,早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体现青岛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产业升级的责任担当。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动态研判两业融合的实施效果,为两业融合的青岛方案提供智力支持。

要完善要素配置,推进两业融合。做好用地保障工作,为两业融合项目提供要素支撑,满足用地需求。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对符合两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在具备相关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分割、合并,在土地规划、容积率变更等方面提供支撑。合理用好租、让等用地方式,既保障当前用地需求,又满足长远产业项目布局。统筹发展“飞地经济”,发挥协同作用,实现比较优势共赢,鼓励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防范风险,规范产融结合。鼓励产业链头部企业在渠道、资金、信用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发挥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识别、引导、支持的作用,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培育两业融合的中小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校企协政”的合作模式,发挥学校、企业、协会、政府的协同作用,加快培养适应两业融合发展的管理型、技术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要大力优化两业融合的发展环境。两业融合模糊了产业边界,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形成的产业门槛被不断降低,产业之间联通的几率在提高。要清理制约两业融合的产业规制,开放适合两业融合的应用场景,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优势,让服务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找到合作的契机,在产品研发、设计、检测、营销、顾客服务等过程中深度融合。坚持包容审慎和规范监管,构建若干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发挥其整合资源、集聚企业的优势,促进产销精准连接、高效畅通。鼓励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突破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弊端。牢牢抓住创新体制改革的重点,完善知识产权相关制度与知识产权市场化流转,激发研究人员、技术应用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适应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现实需求。加快培育高水平质量技术服务企业和机构,提供优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服务。两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既带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共同特征,也带有各自独特属性,如在企业性质、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出现新变化,现有政策体系不能满足融合发展的需要。清理制约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规制措施,完善公共服务,实现金融、土地、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有序流动。优化商事审批制度,鼓励两业融合下涌现更多新业态、新模式的企业,激发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融合发展活力。发挥中小微企业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优势,引导其加快业态模式创新,在細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以国家级新区、产业园区等为重点,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推动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发挥行业商会协会的平台沟通作用,加强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业务交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打通两业融合的“任督二脉”。

(作者单位系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猜你喜欢

两业青岛服务业
以“两业融合”壮大实体经济
全省唯一!大湾区“两业融合”高地如何炼成?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两业”共进敲响百姓“幸福门”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明月申牌?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