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基础课融入“思政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以《仪器分析》为例
2021-11-11李晓玲张劲宇李学飞
李晓玲,张劲宇,李学飞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指通过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职教20 条”中强调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仪器分析》是生产和科研的“眼睛”,是环境监测、应用化工等专业的基础课,涉及包括化工、环境、食品、药品、生物等领域[4],与社会各行业息息相关。发掘《仪器分析》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深入践行“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1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1 世纪的《仪器分析》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但是高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重“专业技能”轻“人文技能”——偏重知识化和技能化知识点传授,弱化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功能。在高职《仪器分析》课程“学会”“掌握”等教学目标都非常清晰,而思政目标往往不被重视,导致教学目标内容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对此,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积极拓宽、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才能促使“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5]。因此,在《仪器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扩展,已迫在眉睫。
2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1 教师备课中确定课程思政目标
《仪器分析》课程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检测知识、技能和方法为社会做贡献,在教师日常备课中不但要确定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而且要确定思政目标,围绕“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而设计目标,确保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落实和贯穿,搭建仪器分析知识链、转化层和思政元素之间的框架如图1 所示。将思政元素与知识链相辅相成的教育理念支配于教学,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发挥仪器分析课程的思政教育功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1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框架
在课堂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仪器分析每一节课中,见表1。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课堂讲授、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从知识技能层面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文思政的培育,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从而实现仪器分析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功效。
2.2 教学过程中发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价值就在于充分发掘每一门课程潜在的思政元素,需要专业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出来[6]。《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元素,一是从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发掘。二是从实训课教学环节中发掘,见表1。
表1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内容
2.3 教学环节中设计课程思政内容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课前、课中、课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巧妙的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在课前导学引发问题,教师通过开放线上课程共享平台,发布小组形式的任务安排,在课堂上适当“留白”,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小组制作PPT 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加深对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印象[7]。在课中研学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解专业内容介绍中结合学生操作注意事项,可以自然而然的融入“课程思政”,在课后拓学应用迁移,加强实验教学中的科研元素,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完成数据的统计、图表制作和深层次的讨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2.4 教学评价中体现课程思政考核
课程评价中体现思政考核是课程思政有效的“风向标”。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育人的考评制度,促进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只有课程评价中体现思政考核,才能强化课程思政的功能,保证课程思政有序有效推进。一方面是学校考核教师,增设对课程思政实施可行性、结合度的评价。把课程思政方面的业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对课程思政业绩突出的教师要树标杆[8],同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要体现在评定职称、评优选先等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之中。另一方面是教师考核学生,在学习效果评价中,依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认可度等方面评价。比如《仪器分析》实训课考核中合理增设课程思政评价维度、考核指标以及考核点,思政考核权重建议占30%,具体考核指标体系,见表2。有利于对学生隐性的学习结果评价。
表2 仪器分析实训课学习考核指标体系(思政考核部分)
3 结语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师备课、教学设计以及教师评价中,既丰富了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树立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效果明显好转,笔者带学生参加“甘肃省高校化学竞赛”,从2016 年到2019 年获奖人数逐年增多,参加全国“工业分析与检验”竞赛中,获奖学生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进步。
实践证明,将课程思政引入《仪器分析》课程,达到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的。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所有教学及相关教育活动都应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灵魂,立足高职学生求知需求,强化鲜明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9]。《仪器分析》课程思政仅仅是抛砖引玉,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本课程的“思政视角”,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把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诸多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思政的精华,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