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针刀联合胸椎复位手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疗效观察
2021-11-11李红波许红霞何伶
李红波,许红霞,何伶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广西南宁530021;2.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31)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粘连期肩周炎是肩周炎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以肩部酸痛不适、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肌肉粘连、韧带挛缩、硬化为临床特征的病症,病程迁延可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治疗比较棘手[1]1-6。笔者运用超微针刀联合胸椎复位手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30例,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均来自2020年7月—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康复科门诊,根据患者就诊先后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40~59(52.13±1.08)岁;病程4~18(9.23±0.69)个月。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1~60(51.17±1.04)岁;病程5~17(8.77±0.51)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肩周炎西医诊断参照《骨科诊疗常规》[2]:①发病缓慢,病程较长;②肩部隐痛或中度以下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夜不能眠;③检查可见肩部肌肉萎缩,在结节间沟、大结节、肩峰下滑囊、肩胛骨内角、冈下窝等处有压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明显,主动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活动范围至少有一项小于正常角度的1/5;④肩关节X线片检查一般无特殊变化,可见局部骨质疏松、大结节密度增高等。肩周炎粘连期判定标准[1]47-48:肩痛较前减轻,但仍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可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40~60岁;③病程4~18个月;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配合治疗。
1.4 排除标准①肿瘤、癌症、颈椎病等疾病引起的肩关节功能障碍;②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有肩部骨折、脱臼、肩袖撕裂、肩关节手术史者;③X线片显示肩关节解剖位置异常。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予超微针刀疗法联合胸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超微针刀疗法:选取小针刀(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40 mm×40 mm),即超微针刀,嘱患者做肩关节的各方向运动,评估肩关节的粘连程度,在肩关节运动的相关肌肉上寻找硬结、条索状、压痛点等异常部位,每个部位用超微针刀刺1~3刀,深度约1~2 cm,不必深及骨面,不做剥离,疾进疾出,出刀后按压刀孔避免出血。具体操作:患者坐于复位椅,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术者位于其身后,坐在可移动转椅上,以胸椎棘突右偏为例,患者胸部略前倾,将右手掌心置于头顶部,左手紧贴右侧腹部,术者左手拇指按住右偏的棘突往左顶推,右手穿过患者右腋下将手掌置于患者颈部背侧,带动患者向右侧旋转至极限位置时瞬间发力,利用寸劲拨正棘突,手法结束。复位过程中有时会伴有“咔哒”声,但不必强求有声响。上述治疗隔天1次,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
2.2 对照组予常规毫针联合胸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毫针针刺:取局部阿是穴及患侧肩髃、肩贞、臂臑、曲垣、秉风、肩外俞、天宗、肩井、风池、曲池穴,远端再取患侧合谷、后溪、阳陵泉、足三里、条口透承山穴;予常规针法,每天治疗1次。胸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操作同观察组,隔天1次。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①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2]:依据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受计分,0分表示无疼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②肩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定[2]:分别对肩关节在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六个方向的活动度进行测量。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ng of daily living,ADL)[3]评分:按照日本骨科协会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判定标准中关于肩关节日常生活动作的描述,分别从梳头、系带子、手摸嘴、睡眠时压着患处、取上衣侧面口袋的东西、用手摸对侧眼、关门或拉开门、用手取头上的东西、能大小便、穿上衣等10个动作进行评定,每个动作得1分。
3.2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VAS评分减少≥3分;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ROM增加≥20°。有效:肩部疼痛稍缓解,VAS评分减少<3分;肩关节活动范围有改善,肩关节ROM增加<2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3.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无序分类资料用χ2检验,有序分类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当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当资料不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时,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3.4.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ADL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VA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ADL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ADL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
3.4.3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ROM比较两组治疗前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ROM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ROM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
4 讨论
肩周炎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中医学认为属于“肩痹”的范畴,临床症状以肩部酸重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为特征,病位在经脉或者经筋,由筋脉气血阻滞而成[6]。肩周炎急性期、缓解期都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肩周炎粘连期以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因肌肉粘连、韧带挛缩、硬化导致,其病位也在经筋。《说文解字》中有“筋,肉之力也”的描述,《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可见筋即现代医学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能产生力量、主管约束关节及运动,根据经筋理论,笔者认为粘连期肩周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肩部肌肉粘连及韧带挛缩、硬化,导致“筋短”“筋硬”,牵拉骨关节而使肩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发生相应关节错位(尤其以胸椎小关节错位最常见),笔者采用超微针刀联合胸椎复位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显示效果良好。
首先,超微针刀的刃宽仅有0.40 mm,既有刀的锋利,又有针的刺激,能有效松解粘连软组织,解除肌肉痉挛并镇痛[7],且刀刃极小,进针快,痛苦小,不需麻醉,一次可取多点操作,松解时只需切割筋膜,松解硬结、条索、压痛点等部位,不触及骨膜[8],正好适用于粘连期肩周炎“筋短”“筋硬”的病理状态,也有临床报道证实其治疗筋骨类疾病的疗效优于传统毫针治疗[9-11]。而毫针由于针身细软,刺激量小,主要靠刺激穴位激发经脉之气治病,故就治疗肩周炎而言较适用于病位在经脉的急性期和缓解期。其次,对胸椎小关节进行复位可以改善胸椎与肩胛骨的位置关系,恢复肩胸关节的运动功能,增加肩关节活动度。从解剖学来讲,狭义的肩关节是指盂肱关节;广义的肩关节则包括盂肱关节、第二肩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喙锁关节及肩胸关节,其中以盂肱关节和肩胸关节对肩关节运动影响最大[12]。盂肱关节是肩关节运动的核心,可以做多方向、大范围的运动;而肩胸关节只是个功能关节,它依靠肩胛骨在胸部的滑动来实现关节功能,既可定位肱骨,稳定盂肱关节的位置,又和脊柱(特别是胸椎)一起协助盂肱关节运动[13-14]。有研究表明:肩胸关节每活动1度,盂肱关节则活动2度;相反,盂肱关节每活动2度,肩胸关节只能活动1度[13],所以当肩周炎进入粘连期,在盂肱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的情况下,肩胸关节的活动范围会更小。长时间得不到运动,附着于胸椎和肩胛骨,有运动和稳定肩胛骨功能的背部肌群(如斜方肌、菱形肌等)更容易出现肌肉紧张、粘连、挛缩,牵拉胸椎小关节造成错位,改变胸椎和肩胛骨的位置,造成了肩胛骨在胸部的滑动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盂肱关节乃至整个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所以,有必要对胸椎小关节进行手法复位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综上所述,超微针刀联合胸椎复位手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可谓筋骨并重,相得益彰,故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