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
2021-11-11张培莲
张培莲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中心卫生院药剂科,福建 晋江 362211)
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糖尿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加强其治疗研究现实意义显著。临床上多利用外源性胰岛素进行疾病治疗,随着胰岛素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胰岛素不良反应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必要性愈发凸显。低血糖反应、过敏反应、胰岛素性水肿、皮下脂肪增生、皮下脂肪萎缩、胰岛素抗药性等已成为降低胰岛素治疗效果[1]。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科学、有效,本文旨在分析用药的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纳入标准(糖尿病确诊病例;胰岛素治疗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病例;临床资料完整病例)与排除标准(非胰岛素因素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病例;脑部损害严重、意识不清病例;其他基础性疾病严重病例)从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抽取280例进行分析。其中Ⅰ型糖尿病12例,Ⅱ型糖尿病268例;男性168例,女性112例;年龄最小31例,最大86例,平均(56.65±8.98)岁;合并高血压65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54例,并发糖尿病并发症18例。
1.2 方法
依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病房病床观察表、患者调研问卷等。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比较胰岛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组中,单独用药160例:(1)40例行胰岛素注射液强化治疗:皮下注射,每日3~4次,12~18U/次;(2)40例行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皮下注射,每日2次,12~24U/次;(3)40例行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治疗:皮下注射,每日2次,12~24U/次;(4)40例行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皮下注射,每日1次,18~34U/次。联合用药12例:(1)40例行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降糖药治疗: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每日20~40U,分1~2次完成,每日早餐前或早餐时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2)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降糖药治疗: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皮下注射,每日20~40U,分1~2次完成,降糖药物用法同上;(3)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降糖药治疗: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每日10~20U,1次完成,降糖药物用法同上。
1.3 观察指标
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过敏反应以及水肿、脂肪组织增生、脂肪萎缩、胰岛素抗体产生等。低血糖严重程度判断:(1)重度:低血糖发作症状明显,检测结果不超过2.8mmol/L;(2)中轻度:有低血糖发作症状,检测结果在2.8~3.9mmol/L之间;(3)无症状:无明显低血糖发作症状,检测结果超过3.9mmol/L。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80例研究对象中,低血糖发生率最高为45.36%(127/280),其次是体重增加8.93%(25/280)与过敏反应4.64%(13/280),少数患者(2.14%)发生水肿(2例)、脂肪组织增生(2例)、脂肪萎缩(1例)、抗体产生(1例)等并发症。
2.2 低血糖与胰岛素治疗的关系
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高低与胰岛素品种选择相关。由表1数据分析可知:单独用药组中,普通胰岛素注射液强化治疗低血糖发生率最高,达到100%。且夜间低血糖监测显示,重度低血糖6例,血糖平均(2.33±0.41)mmol/L,中轻度低血糖28例,血糖平均(2.83±0.29)mmol/L,无症状低血糖6例,血糖平均(3.53±0.24)mmol/L。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的低血糖发生率最低,仅为5.00%,且均为无症状低血糖病例,血糖平均(3.76±0.22)mmol/L。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的低血糖发生率仅次于普通胰岛素,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则要高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联合用药组中,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降糖药低血糖发生率最高(65.00%),其中6例重度、血糖平均(2.24±0.37)mmol/L;15例中轻度,血糖平均(2.89±0.26)mmol/L;5例无症状,血糖平均(3.52±0.17)mmol/L。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降糖药低血糖发生率最低,为7.50%,无重度病例,1例中轻度,2例无症状,血糖平均(3.61±0.98)mmol/L。
表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3 其他不良反应与胰岛素治疗的关系
体重增加、过敏反应多在普通胰岛素注射液强化组、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组、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降糖药组发生,且患者普遍具有胰岛素使用时间长,注射剂量大等特征。
3 讨论
糖尿病临床症状、体征表现与胰岛素分泌不足、靶组织细胞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功能受损等密切相关。因此,在糖尿病治疗中可通过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提高血糖分解与利用能力进行血糖有效控制[2]。但由于糖尿病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加上不同患者对不同药物具有不同反应。因此,胰岛素长期治疗,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280例患者中171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超过61.07%,且不良反应类型多样,包括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过敏反应等。
有学者研究[3]中发现,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和胰岛素品种存在密切关联性,可通过合理选择胰岛素,针对性制定胰岛素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水平。普通胰岛素注射液强化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高于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降糖药物口服治疗。本研究表1结果也证明了上述论点。
普通胰岛素主要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中的葡萄糖进入靶组织细胞进行糖原合成达到降糖目的,多应用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其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极容易引发低血糖。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属于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与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分别属于短小胰岛素类似物与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三者功能与作用相似,过量应用也会引发低血糖。且研究发现应用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治疗时,可能提高胰岛素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从而引发过敏反应。且随着治疗比例增加,会改变脂肪组织代谢,出现脂肪萎缩等并发症[4]。胰岛素类似物由于类似物清除率高,肥大细胞接触少,故不易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甘精胰岛素,其作用平稳,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无峰值,故本研究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其他胰岛素。值得注意的是:联合用药时,各类型胰岛素均存在低血糖发生风险,且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低血糖发生率要高于单独用药,故需要严格监控。总之,做好胰岛素不良反应防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