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湖红船领航中国 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2021-11-11田雨

金秋 2021年13期
关键词:李达南湖红船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光阴似箭,转瞬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风风雨雨。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望历史,眼前仿佛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每一个高光时刻的画卷。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五四运动爆发后,《新青年》讨论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出现了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组织的思想和干部条件已经具备。

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到上海。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既是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团体之一,也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4月,俄共(布)代表维经斯基等来华,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20年5月5日,毛泽东由北京回长沙路过上海,这是他第二次来上海。他此次来沪是为了进一步推动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欢送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继续筹建湖南改造促成会和自修学社,以及向陈独秀请教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方法。毛泽东会见陈独秀,跟陈独秀的谈话,给了毛泽东深深的启迪。他曾对斯诺回忆道:“我第二次到上海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一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还回忆说:当时“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阶级斗争》(考斯基著);《社会主义史》可卡普著。”这三本书以及同陈独秀的谈话,促使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正如他所言:“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1920年8月,李达抱着“回国寻找同志干社会革命”的目的,离开日本回到上海。在陈独秀的邀请下,李达参与了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的筹备工作,并参与编辑《新青年》。同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8人在《新青年》杂志社开会,正式创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组织取名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任书记。11月7日,在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通过《共产党》月刊,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一批真正具有马列主义思想的广大青年聚集起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创建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心。

1920年10月,在李大钊的直接领导和策划下,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当时称“共产党小组”,同年底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为书记。

在上海及北京党组织的联络推动下,各地党的组织纷纷建立起来。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组织取名为“共产党武汉支部”,包惠僧任书记。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基本条件。

“红船”的来历

在各地共产党小组积极开展工作的时候,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先后来到上海,与李达、李汉俊取得了联系。经过几次交谈,他们一致认为应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李达、李汉俊同陈独秀、李大钊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即,他们利用书信通知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和旅日的党组织,各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出席会议。考虑到各地代表来上海路途遥远,经费困难,还从马林带来的活动经费中,给每位代表寄出100元路费。

会址的选定和外地代表的住宿等会务工作都由李达负责。开会前夕,李达为选择会场伤透脑筋。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想到了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在外地,贝勒路树德里李公馆可以借用开会。于是她和李达将这一想法告诉了李汉俊,李汉俊也正有此考虑。鉴于王会悟对上海比较熟悉,李达将与会代表的住宿问题交由王会悟负责。王会悟考虑到离李公馆不远的博文女校作为代表们的住宿地较为便利,而且正值暑假,师生均已离校。于是她便找到了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黄绍兰是湖北省蕲春县人,毕业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投笔从戎,曾在黄兴手下工作过一段时间。黄绍兰在听闻“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要借女校住宿时,一口答应下来。因为人数不多,就只租了女校楼上的3间房。王会悟还买了几张芦席,以方便与会代表打地铺用。在李达夫妇的精心安排下,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包惠僧、刘仁静和周佛海9名与会代表住在博文女校。

1921年7月23日夜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开幕。老式石库门小楼前,随着黄铜门环轻声叩响,那扇黑漆大门悄然打开,一位“女仆”模样的清秀女子探身而出,她就是为这次庄严聚会整日忙碌的王会悟,她颔首迎接每一位陆续而至的客人。会议进行得有条不紊,然而至7月30日晚举行会议时,一个穿灰色长衫的陌生男子从虚掩的后门闯入,滴溜溜转的眼睛朝屋里环视了一周后,谎称找错地方退出门外。高度警敏的王会悟立即报告了这一可疑情况,正在发言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有着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他一听就从座位上一跃而起,用手击桌道:“赶快中断会议,撤离!”事实证明,王会悟的这次报警十分及时,那个神秘男子正是受雇于法国巡捕房的侦探。仅过十多分钟,全副武装的法国巡捕和士兵包围了房子。代表们则因为及时疏散,未受到任何损失。

上海已不能再开会了,到哪儿去继续把会开完呢?代表们意见不一。

在代表们着急的当口,王会悟想到家乡嘉兴的南湖,游人少,好隐蔽,就建议到南湖去包一个画舫,在湖中开会。李达曾在王会悟陪同下游过南湖,对那里的印象也不错,他表示:“我也去过,那里确实很安静。”董必武、何叔衡等代表都赞成王会悟的意见,“一大”转移会址就这样定了下来。

8月2日上午,出席“一大”会议的代表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共13人,由李达夫人王会悟作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一行人在王会悟带领下,先乘摆渡船到湖心岛,登上南湖名胜烟雨楼,然后才登上了事先租定的画舫式游船。一大代表们以游湖为名,让船主把船停泊在离烟雨楼东南方向200米左右的一片僻静的水域。11点左右,“一大”南湖会议正式开始。泛舟于“轻烟漠漠雨疏疏”的南湖之上,舫中13位青年代表全国50余位党员继续开会。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陈独秀和李大钊因事务繁忙未出席会议。会议由张国焘主持,毛泽东、周佛海记录。他们在小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家所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党纲明确指出: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党的首要政策。党纲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中央局。经无记名投票,选举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张国焘任组织主任,李达任宣传主任。下午六点多钟,会议完成了全部议程,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董必武1956年2月为一大会址题词

面对满天风雨阴霾,会议闭幕时全体代表在这艘船上轻声地呼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共产党万岁!世界劳工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

一湖烟波无声,有幸见证了阴霾中“开天辟地大事变”。

从此,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这次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先后悄悄离船,当夜分别离开了嘉兴,把革命的火种带向全国各地。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南湖扬帆启航,中国历史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多年以后,毛泽东这样评价红船上的这一幕历史:“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红船的建造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胜利闭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党中央决定建立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

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雕像

当年“一大”召开的那艘游船是一种来自无锡的丝网船,抗日战争期间,这种游船在嘉兴绝迹。1959年,南湖革命纪念馆开始筹建,数位新中国成立前游览南湖的常客提供了不少重要信息。据此判断,红船属于丝网船。船长10余米,宽3米以上,内设前舱、中舱、房舱、后舱;按船首通向船尾的过道多少,分为“单夹弄”和“双夹弄”;船身用料考究,船中雕刻精致美观,是当年的太湖游船。筹备人员奔赴无锡,在无锡交通工具合作工厂(无锡红旗造船厂前身)许多车间老师傅的帮助下,获得了有关船型、雕刻等更多细节,还收到了由该厂生产制作的一只双夹弄丝网船模型。

1959年3月,这艘模型船来到北京,据当年负责中共“一大”会务工作的王会悟回忆说,这只船模型与开会的那艘船样子很像,但体型略大,开会用的应是单夹弄丝网船。

筹备人员按王会悟的描述做了一只单夹弄丝网船模型,寄往北京,并得到了董必武的答复:“船就是这样,但大船后还有一只小船,是保卫人员坐的,万一发生情况,可以用于撤退。”之后,筹备委员会征询了王会悟的意见。随即,又增造了一只小船模型。终于核准了红船内外结构、形态。1959年7月1日,工程宣告完工。10月1日,船只下水,停泊在湖心岛烟雨楼东南岸水面展出。至此,南湖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在纪念馆成立前一年与世人见面。

红船的影响

作为南湖革命纪念船,红船建成后已接受2200多万人次的瞻仰。可以肯定地说,世上再没有第二条船能像它一样享有如此殊荣。现在南湖革命纪念船停泊处的岸上建有一座“访踪亭”,亭内树立着董必武的诗碑,亭额“访踪亭”三字由杨尚昆题写。

1964年,董必武重访南湖。登上画舫后,他感慨万千,挥毫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或瞻仰红船,或亲笔题词,勉励全党“沿着南湖红船开辟的革命航道奋勇前进”。

1985年,邓小平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写馆名。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署名文章,系统阐述了“红船精神”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2017年10月3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瞻仰。当日下午,又从上海来到浙江嘉兴瞻仰红船,并参观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结束时,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100年光阴似箭,100年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沿着红船的航向,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一路引领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猜你喜欢

李达南湖红船
红船
南湖之春
雕红船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南湖的船
在南湖,我画下幸福时光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李达:为武大建设殚精竭虑
Magnetic diagnostics for magnetohydrodynamic instability research and the detection of locked modes in J-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