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榕城:历史气息与时代气场
——关于福州诗群的魔幻主张与现场表达

2021-11-11卢辉

绿洲 2021年1期

◎卢辉

福州,别称“榕城”,是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福州的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徽因、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成为福州的骄傲。

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一批江南才俊。如今,在福州,就有这样几位具有“本土意识”又不乏历史气息和时代气象的诗人,他(她)们是顾北、巴客、鲁亢、王柏霜、雷米等诗人。在福建的一批诗人中,像他(她)们这样从历史意识、本土意识到“地方视域”的写作群体还不多。不管是顾北对福州“祭酒岭”牵肠挂肚的“情祭”,还是巴客颇有“历史气息与时代气场”的《福州组诗》;不管是鲁亢的“荒诞与现场”交织而成的“福州东街口”,还是王柏霜“大梦初醒”的“福州鼓岭”以及雷米“抠出一把沧桑”的福州“上下杭”。这些作品都能紧紧地串联出:历史意识——时代气场——心理时长——自然生福州,别称“榕城”,是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福州的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徽因、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成为福州的骄傲。

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一批江南才俊。如今,在福州,就有这样几位具有“本土意识”又不乏历史气息和时代气象的诗人,他(她)们是顾北、巴客、鲁亢、王柏霜、雷米等诗人。在福建的一批诗人中,像他(她)们这样从历史意识、本土意识到“地方视域”的写作群体还不多。不管是顾北对福州“祭酒岭”牵肠挂肚的“情祭”,还是巴客颇有“历史气息与时代气场”的《福州组诗》;不管是鲁亢的“荒诞与现场”交织而成的“福州东街口”,还是王柏霜“大梦初醒”的“福州鼓岭”以及雷米“抠出一把沧桑”的福州“上下杭”。这些作品都能紧紧地串联出:历史意识——时代气场——心理时长——自然生命——精神疆域等一条“地域本体”链。他(她)们的“地域本体”就是建立在这个历史的、现代的、永不停顿的“魔幻与现场”的时序中,从而串联出:“榕城”——“史迹”——“时代”——“心象”等天人合一的地方视域。

榕城与历史气息

不难看出,顾北、巴客、鲁亢、王柏霜、雷米等诗人对于“榕城”最基本的创造物就是一种“魔幻与现场”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那种运动着的、勃发着的、激越着的、扩张着的、绵延着的灵与肉、现实与虚拟的“混合物”。它属于异质混成的,作用于知觉感观,却具有一定的方向和一定的能量,最终展示出“魔幻空间”和“当下时间”的共存。的确,当我们置身于他(她)们那些“魔幻与现场”空间时,读者每每对其产生出一种“有机性”的幻觉,也就是被许多人称之为生命形式的历史气息,以顾北的《邮寄》为例:

在祭酒岭附近,找一家足够大的邮局

把自己寄走。那时我自备包裹

还喝了一碗凉开水壮胆

那么,你就让它来吧

该寄走就尽量寄走吧

免得日久生情,万劫不复

曾记得少年时给女友寄过河流、炊烟和树

后来寄楼上楼,凭栏处,水调歌头

再后来,寄不动整整一条河川

一座村庄的炊烟

一片静寂无语的树林

如今,我寄走自己,在祭酒岭邮局

还找那位退休又补岗的妇女

她说,已经寄走足够多的东西了

有什么值得流年再寄的了

在我的印象里,以顾北为代表的福州诗群一直以激进、壮阔、驳杂、繁复的幻象与世象的交叠来推进诗意,呈现心象。不过,随着顾北《邮寄》的出现,顾北“年龄式”的写作,让我看到顾北的另一面:努力恢复和净化地域、经验、生命的阶段美。往日那种完全靠心智写作,靠颠覆惯常的“专制”倾向变得平和起来或“内倾”了许多:“在祭酒岭附近,找一家足够大的邮局/把自己寄走。那时我自备包裹/还喝了一碗凉开水壮胆/那么,你就让它来吧/该寄走就尽量寄走吧/免得日久生情,万劫不复”。此刻,我仿佛看见更加富含人性的光辉贯顶于人间,我所希望诗歌给予人类安身立命的慰藉和安宁,在《邮寄》一诗中找到了。是的,顾北一向以直指人心的力量呈现其“本土意识”。如今,他站在另一个维度上,痴迷于“魔幻与现场”的场景,带着“归去来兮”的情感,他把地方视域的“魔幻与现场”的场景当着是一条无形的感情和精神线索,始终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全过程。他的“地域本体”,从他的《邮寄》《在万象城陵园》《福州》等诗品就可见一斑。顾北的组诗经历了“我”与“榕城”的对应——“我”的隐匿——“我”的重现这三个过程。可以说,不管顾北的“我”是带着强烈情绪化的本土意识,还是作为一个见证者环顾周围的世界,或是置身于“魔幻与现场”场景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诗品在不停地消解读者的分析、判断、归纳的能力,转而提升读者自觉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冲动。同样,福州诗群的另一位核心成员巴客心目中的“榕城”尽管与顾北有异曲同工之妙。难而,在巴客看来,榕城的“魔幻与现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成形的灵魂在寻觅一个躯体,而是一个未完成的灵魂寄寓在未完成的躯体之中。可以说,巴客的《福州组诗》的“魔幻与现场”看似书写“榕城”的虚拟现象,其实,巴客的“榕城”的虚拟现象更像是“榕城”的虚拟现场。在他的诗行里,是历史气息与时代气场、虚拟现象与虚拟现场的“交织”:“那个头戴白云的人是我的缩写/那个铺展绿色的人是我繁盛的部分/那个带着重量的头颅的人/是我遗传的标志。我在水中迁徙/欠下一季疼痛。”(选自巴客《福州组诗》)

“疼痛”的存在,其实就是巴客《福州组诗》的虚拟架构,这很符合巴客的审美范畴。在福州诗群中巴客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榕城”之诗无论是梦境、仙境,还是祷告、隐喻;无论是礁石、沉船,还是花园、旱鱼;无论是梦中人、镜中人,还是城市人、隐形人;无论是黑暗、蓝色,还是鸟非鸟、鱼非鱼;他的诗总让读者在“地方视域”的牵引下走进他为人们凿开的“第二客观”,即“隐”中若“显”,“显”中渐“隐”的“榕城”秘境。巴客的《福州组诗》以“隐”导入幻觉与真相,通过一“隐”之隔,达到万物之“通”:“复古的双眼,向后看,也/向前看。村庄消弥在逝者聚集的暗幽之处/美,正失去特征:几乎听不见/爱在它的半衰期里挣脱光线”。在这里,这个“逝者”的出与没,分明就是巴客审美理念中无可名状的精神核心区:自我真正的自由是灵的事,魂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而梦境则是魂的舞台,就连“榕城”都是梦境的道具。由此看来,巴客最推崇的是灵知主义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东西,他的“榕城”是人格化的力量所创造出的历史气息与神话体系。从巴客、顾北的地域本体的写作实践,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地域本体”是把“榕城”放在有机的历史气息的空间里,他们所表达的不只是“魔幻与现场”的简单加减,他们善于以“魔幻”为媒介,设置“第二环境”,大胆揭示榕城“内宇宙”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客观性。同时,他们还善于在心理时长与精神现象的互联中来确立“魔幻与现场”的审美架构。从顾北、巴客的诗歌文本,我们清晰地看到,只有把“榕城”放在有机的历史气息空间里:“历史意识——时代气象——心理时长——自然生命——精神疆域”这条“地域本体链”才能真正形成人格化的力量。

榕城与时代气场

读完顾北、巴客的诗,再来看看鲁亢、王柏霜、雷米的“榕城”诗。是的,面对着这座历史气息与时代气场相辅相成的“榕城”,你一定会对他(她)们改造经验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表示赞许。以雷米的《鼓岭鼓岭》为例:

一枚轻松的果核

落在松鼠的视线里

参与呼吸而无需翻身的沃土

令所有想象更加辽阔

更多相同的事,相同的幸福

漫无目的地等在出口那儿

从观日台到栈道

从池塘到月光洗白的古街

鼓岭拥有从不落空的预感

雁行可以找到今夜朗读的诗句

如果秋天足够饱满,城堡就不设防

所有阶梯和拐角都很直接

所有的窗口都能看得清

一支孤单的箭

向路过的云朵射出甜蜜的叹息

现在,我更愿意是白色的茶花

盛开,像月亮上升一样明澈

雷米的《鼓岭鼓岭》告诉我们,她心目中的“榕城”一直在追寻魔幻场景和心理现场的宽度,并把它们作为地方视域的精神界面:“一枚轻松的果核/落在松鼠的视线里/参与呼吸而无需翻身的沃土/令所有想象更加辽阔”。的确,要把握魔幻场景与地方视域的本土意识,就必需把握物化世界与主体世界方式的丰富程度,就必须把握足够宽阔、足够多元的一个界面,即多元的尺度和无限的可能空间。鼓岭,作为“榕城”的精神高地,一直以来备受文人墨客的敬畏与敬仰。那么,如何改变诗歌单向度的情感小札,或者文化人的闲适趣味,抑或回避具体历史和生存语境的快乐书写行当,雷米面临着诸多挑战:“从观日台到栈道/从池塘到月光洗白的古街”,她一直寻找“不落空的预感”,一直在试图加入一些本真的地方俚俗及个人经验的表述,一直在寻找一种更宽阔的对“地方视域”中人物命运的深刻揭示。就“灵魂超越性”想象力范型而言,这首诗歌精审的形式和高贵的精神质地毋须置疑,如果能更刻骨地对历史气息和生命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有效处理,那么,雷米的地方视域将会因为其特殊的想象力而呈现出异样的“本土意识”。为此,真正的诗歌“地方视域”,不仅要有当下生命和实存,要有历史气息和时代气场,还要有灵魂、历史、想象、现实的刻度,还需要诗人在历史的、现代的、现象的、经验的准确性,以及在历史意识与本土意识中保持美妙的平衡。就这一平衡“秘方”,另一位诗人鲁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的《在去买酱油的路上我想写首诗》就很能代表他对“榕城”异样的感觉:“清晨的东街口像冷冻鱼的内脏 一半的天空仿佛流淌着乌贼汁/如果能下一场爽爽的雷阵雨我便会来找你,虽然不熟,一起写诗/一起买下井大路酱油铺,和旁边的煎鱼摊 从此不出家门,一起写诗”。读鲁亢的诗,我有种体会是,在他的诗歌中,诸如“天空、远方……”之类的大词,他都能诙谐得那么“直接”。他的诗歌力量——它真正让人有所感、有印象的部分,必定是要落实在地方视域的“魔幻与现场”的场景之中。他心中的“榕城”似乎只在“魔幻与现场”的距离调整中若隐若现:“昨天在车堆里,寻找靠声音指挥的车子,我独自出资,从此走路就从你生活里消失”。在这里,诗人将榕城久负盛名的东街口“收缩”到个体生命本身,这种“收缩”是一种奇妙的“收缩”,它反而扩大了“个人”的体验尺度,“我”的情感、本能、意志得以彰显。在我看来,鲁亢诗歌创作所进行的“魔幻与现场”之间的心理跨度:一方面,就是确立超验性的“个人灵魂”的经度,就是确立“另一种真实”的纬度,就是探寻地方视域,即榕城的“终极”真实;另一方面,就是追求“另一种境界”,就是存在主义所激励下的榕城其多样性与可能性。

可以说,读鲁亢、雷米的诗,你犹如进入一座回廊曲折的镜宫,呈现出似是而非、光怪陆离的幻影,进而通向情感高级机密的腹地。而另一位诗人王柏霜则早已把“榕城”幻像看作如同音乐的乐符及和弦一样的音效价值。同样写福州鼓岭,王柏霜却把空间遥远的东西、时间久远的东西、与人性中感情深奥隐秘的东西相互渗透和融通,达到了奇妙的效果:“夏蝉雀跃的心情突然衰落/它所依附的树干被寄生之藤占据/那尊坐像是谁的杰作/再大的风也翻不动她手中的薄书/浮出表面的气息饱含深情/阳光下苔蘚中石板上阳光慢慢老去/谁在清风翻阅的书中醒来/他是否发现蓝天白云之下换了人间”。其实,王柏霜诗歌中大量的魔幻场景乃是现实突变的必然产物,是对榕城的特殊表现,是对丰富而多样的榕城进行别具匠心的揭示,这种别具匠心的揭示都是在一种精神状态达到极点和激奋的情况下才被强烈地感觉到的。

的确,如何通过“榕城”这个媒介,找到本土意识与自我精神空间的话语主体成了福州诗群诗人们苦苦追寻的目标。桑塔耶纳认为:“达到诗歌顶峰的,不是诗匠,而是先知或那些词语中带着幻象的诗人,先知能使幻象在活动或感受方面体现得比用完全相同的语言所表达的更好。”在顾北、巴客、鲁亢、王柏霜、雷米看来,当代诗坛的诗歌语言已经被完全总体化和中心化了,意义被高度垄断,唯有通过“魔幻与现场”写作来滋生意义的多元化或多义性,哪怕是歧义性。是的,魔幻场景说到底就是诗人想象力方式发生和发展的极致表达,而现场推进与察识,它事关诗人对语言、个体生命、灵魂、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归根到底,他(她)们对“榕城”的“魔幻与现场”呈现都是由秩序和意志来完成的,都是按照规律性来实现的,只有这样,他(她)们的“地方视域”才能透视生活,而不至于成为单纯在幻想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场任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