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临床结果比较
2021-11-10陈爱华谈义青
陈爱华 谈义青
【摘要】目的:研究对比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1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基于采血方法的不同被分别纳入到试验组(采血方法为采静脉血)和对照组(采血方法为采末梢血),每组55例,对不同组别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的检验结果和血常规标准值更为接近的组别是试验组,且两组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集受检者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所取得的检验结果更具有准确性和稳定性,不过若受检者静脉血不易被采集或者有反复进行血常规检查的需要,对其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也是一个适宜选择的方法。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138
血常规检验中涉及到的好多检验指标都是敏感指标,可以敏感反映出机体内一些病理变化,其检验结果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在血常规检验中检验静脉血和末梢血比较常见,前者常被用于检测受检者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等,后者常被用于检验血型、快速检验血糖等[1]。为了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采用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受检者的临床检验结果,下面进行详细的汇报。
1 基本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中选取110例作为观察对象,基于采血方法的不同将其分别纳入到试验组(采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包括男25例,女20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24岁;呼吸道疾病者25例,胃肠道疾病15例,其他疾病15例)和对照组(采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包括男24例,女21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20岁;呼吸道疾病者23例,胃肠道疾病16例,其他疾病16例),每组55例,两组血常规受检者中均无肿瘤疾病者、血液病者等严重疾病者,两组在受检者基本资料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试验组
受检者在空腹状态下接受采血,使用注射器从受检者的肘部采集受检者的静脉血共计1ml,置入EDTA-K2抗凝剂的玻璃管,采集完毕摇匀。
1.2.2对照组
受检者在空腹状态下接受采血,采集受检者无名指的末梢血共计20μl,置入已加稀释液的小的子弹头塑料管,采集完毕摇匀。
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全方位的质控,两组所采用的检验仪器设备相同,基于仪器操作说明书的内容检验两组所采集的血液样本,对两组均使用全血样品的检验模式。
1.3观察指标
将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作为观察指标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作为统计学分析的软件是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率,以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x±s,以t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若P>0.05则表示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的检验结果和血常规标准值更为接近的组别是试验组,且两组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的使用率极高,其可以通过对血细胞数量改变、形态分布的观察进而提供血液状态、疾病的判断依据。血常规检验中涉及到不少检验指标,且好多指标都是较为常见的敏感指标,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机体内诸多病理变化,其中最能为临床提供有效诊断参考价值的指标有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可以通过进行血常规检验对其进行辅助诊断[2]。另外,血常规检验结果可以作为观察患者的疗效、明确采用哪种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决定患者是否继续治疗等的常用指标。在血常规检验中血液标本主要采集受检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极少采集受检者的动脉血。采集受检者的末梢血给其带来的疼痛感比较轻微,但是末梢血影响因素比较多,比如如果采用了不规范的采集操作会增加检验结果变异或者不准确。另外,末梢血采集部位比较特殊,末梢毛细血管是末梢血的来源,不过毛细血管的血量极少,这大大增加了采集末梢血的难度。这样为了采集更多的末梢血,一般往往会对采血部位周边进行挤压,不过一旦过度挤压,就有可能使空气、组织液混进血液当中,破坏血样[3]。再者,过度的挤压还可能对血样中的血小板造成影响,会增加假阳性结果出现的可能性。而静脉血血常规检验与之不一样,对受检者的静脉血进行采集时往往使用负压真空的方式,抗凝剂置入负压真空管当中,这样可以使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避免出现,即使放置时间过长,血液标本出现改变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另外,基于一定的比例调配的抗凝剂,虽然也有可能稀释血液样本,但是空气等其他因素对其造成影响的概率极低,这样能够对血液样本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概率大大降低。再者,静脉血的溶血率也比末梢血的低。相较于末梢血采集的开放式,静脉血采集的封闭式所带来的交叉感染更少,给临床检验结果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小。
本组研究中,两组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红细胞压积的检验结果和血常规标准值更为接近的组别是采集静脉血进行临床检验的试验组,且两组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静脉血常规检验的稳定性及准确度明显高于末梢血常规检验,为充分促进临床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可优先采用静脉血常规的检验方法。但需注意的是,针对不易进行静脉采血以及需反复接受血检的患者,则可采取末梢血检验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周冬梅.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比较[J].世界复合医学,2021,7(03):107-108+198.
[2]郭风涛,王明陪,刘冰冰.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01):78-79.
[3]陈美霞,陈红玲,罗胜和.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07):110-112.
*通讯作者:谈义青,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扬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