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獐岛为例,谈妈祖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1-11-10许延光
【摘 要】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千古不朽的妈祖文化,影响了沿海一代又一代的耕海牧渔人。以东港市辖属的獐岛渔村为例,通过对该村世代薪火相承的妈祖文化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阐述妈祖文化对渔民精神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对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强大助推作用。同时,对獐岛渔村如何进一步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利用好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发表管见。
【关键词】 妈祖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新渔村建设.
在我国已有上千年传承历史的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优秀代表。”[1]她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一种体现海洋文化特质的信仰文化。这种信仰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妈祖文化在獐岛的影响为主线,以新时期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围绕“獐岛渔村妈祖文化传承的历史与现状”“妈祖文化在獐岛渔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语与建议”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獐岛渔村妈祖文化传承的历史与现状
妈祖信仰文化在獐岛渔村自明代万历年间兴建妈祖宫庙(时称海神娘娘庙)算起,至少已传承了400余年。据中国名村志《獐岛村志》记载,当年的獐岛妈祖庙,虽然建筑规模不算太大,但却声名显赫。究其原因,皆因这座宫庙所建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庙址选在鸭绿江入海口被称为“中国万里海疆最北端起点的第一岛”上。同时,这里的海域又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亦有学者称“海上陶瓷之路”)由南向北拓展,与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直接进行商贸往来必经的海上通道和驿站。由于过往的商贸船只很多,人员流动较大,客观上助推了起源于南方的妈祖文化快速在这里传播。再加上獐岛周边地区有关妈祖显灵、护航佑安、海上扶危救难之类的故事和传说颇多,致使这座宫庙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年进岛朝拜妈祖的信众数不胜数。尤其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的“海灯节”,靠海吃海的獐岛人总不忘给海神娘娘“过生日”,总要虔诚地送上一盏盏精致的海灯,希冀妈祖庇佑他们平安吉祥。他们每次出海打渔或是满载归来,总要到庙上虔诚祭拜妈祖。这一习俗年复一年,一辈接续一辈,一直传承到今天。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之日,岛上一年一度的娘娘庙会盛况空前,从岛外专门前来上香还愿、祈佑平安、逛庙会的络绎不绝。由此,也扩大了獐岛在辽东半岛的知名度,带动了獐岛渔村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2]
由于历史的原因,獐岛妈祖庙在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可岛上渔民要求复建呼声从未间断。改革开放后,獐岛村“两委”班子带领渔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调整发展思路,顺乎民意,筹资复建了规模相当可观的妈祖庙(天后宫)。从国务院批准将《妈祖祭典》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将“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后,獐岛渔村弘扬传承妈祖文化的事业如日中天,不仅责成一名村干部专门负责挖掘整理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妈祖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以妈祖庙(天后宫)为中心,开辟了妈祖文化公园,并将“獐岛八景”之一的“妈祖护海”列为游人观光的首选地。他们以弘扬传承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切入点,群策群力制定村规民约,重视改善村容村貌和提升渔民素质。在獐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团结、助人为乐、尊老敬贤已蔚然成风,像奋不顾身跳进大海抢救落水游客、舍小家为大家,昼夜奋战为外域渔民抢修渔船等这样的义举、善举层出不穷。
二、妈祖文化在獐岛渔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妈祖文化,在獐岛有着深厚的底蕴,妈祖信仰在当地渔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獐岛人。毫无疑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创新与发展既是一种动力又是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问题时,曾多次强调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并强调要“处理好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是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笔者认为,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创新性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出的更高标准要求。应当以什么样的方法、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问题。对于包括妈祖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既继承又发展、既扬弃又创新的辩证统一运动中,才会有巨大的生命力。
笔者在对獐岛渔村文化工作的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在全面建设发展思路上,始终坚信妈祖文化是地方发展的一个亮点,制定了以点带面的可行性规划,对岛上传承了数百年的妈祖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卓有成效地開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力弘扬传承妈祖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注意推陈出新,对旧时岛上的妈祖祀奉形式有扬弃地加以继承,实现了弘扬传承妈祖文化功能。由于旧时的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渔民对海上变化莫测的风云缺乏预测能力,渔船出海作业随时会遇到被大风大浪吞噬的危险。因此,穷苦的渔民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以拯救海难而闻名于世的海神娘娘妈祖身上,再加上从宋至清,历代皇帝对妈祖的推崇和褒封,使海神娘娘妈祖由民间神袛擢升为官定的海上保护神,这也是海岛渔民为何如此虔诚祭拜妈祖的原因所在。随着如今科学技术发展,渔船出海作业抵御风险灾害能力的提高,加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普及性宣传教育,使渔民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水准有了大幅度提升,因而在弘扬传承妈祖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方面,特别是在天后宫举办的妈祖祭典活动,与旧时有了相当大的差别。比如近年来岛上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三,以及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之日,岛上渔民以妈祖宫庙为载体举行的妈祖祭祀或其他纪念性活动,在祀奉的指导思想及祭祀的方式方法上主动扬弃了一些带有糟粕性的陈旧表现形式,祭祀的内容从过去单一的祈祷妈祖护航佑安,演化成颂赞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祭典活动的形式在借鉴旧制的同时尽量予以简化。
二是以弘扬传承妈祖文化为切入点,用优秀传统文化带动獐岛旅游业发展,助推獐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由于妈祖文化在獐岛声名远播,加之优美的海岛风光吸引,近年来獐岛参拜妈祖和旅游观光的妈祖信众、游客,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由此带动了獐岛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振兴发展。有鉴于此,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果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沿袭多年的耕海牧渔式的产业结构转型-以发展海岛旅游业为支柱;以海上捕捞和海产养殖为两翼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村里又在进出海岛的港口客运站大厅内外、海岛景观路两侧以及村委会办公楼周边的村民家墙体作为妈祖文化宣传载体,采用壁画、浮雕、书法、绘画等形式,向村民和游客宣介妈祖“立德、行善、大爱”方面的传说故事,营造出浓郁舆论氛围。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獐岛人时刻把妈祖放在心中,用《村规民约》约束自己的言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纯朴民风,令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赞叹有加。“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已成为獐岛人自觉志愿的行动。
三是将妈祖文化融合于其他传统文化之中相向而行、相助而长、形成合力、互联互动,共同为獐岛新渔村的文化建设发挥作用。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曾明确提出 “要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妈祖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谐文化,她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与其他民间传统文化的互联互动性。妈祖文化作为民间信俗文化,在獐岛新渔村文化建设中不仅应该而且完全能够与岛上业已存在的其他民间传统文化和谐共处,进而共同为建造獐岛社会主义新渔村发挥作用。举例来说,在獐岛,除了蕴藏着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妈祖文化外,同时还拥有类似像东北大秧歌、农民画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尽管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不同,但都是按照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新渔村文化建设中展现出相互融合、相互取长补短的功能与作用。就以岛上渔民喜爱的东北大秧歌来说,每年举办的妈祖文化旅游节,村里的秧歌队不仅为妈祖文化旅游节营造浓郁的节庆氛围,而且以海洋为题材的海神娘娘(妈祖)及虾兵蟹将地演绎,惟妙惟肖地向观众推介了妈祖传统文化。
三、结语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獐岛渔村的经验对各地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獐岛村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新渔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问题,我们有三点建议:1、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5]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要义,尊重客观发展规律,不断拓展传统文化建设的空间和领域,下决心把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件事情做大做实做好。2、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下气力继续做好包括妈祖文化在内的獐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3、要充分利用獐岛渔村得天独厚的妈祖文化资源和海岛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与全国各地,特别是海峡两岸台湾同胞的联谊交流活动,竭力补齐这方面的短板,并以此为桥梁和纽带,推动“一带一路”、地区招商引资和乡村文化建设。另外,鉴于妈祖的诞辰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保持与全国各地的妈祖祭典活动同步进行,建议将獐岛的妈祖文化旅游节由现在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改为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参考文献】
[1]陈祖芬:《论建设“妈祖海洋文化”的重要意义》,载《妈祖文化研究》,2019年,总第9期第10页。
[2]原 野:《辽宁獐岛天后宫话旧》[J]▪载《中华妈祖》▪2019年▪第2期72-74页。
[3]林國良:《妈祖文化简明读本》[M]▪海风出版社▪2014.12▪第322-325页。
[4]《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EB/OL]▪人民网▪2017-2-13.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7/0213/c385476-29075643.html.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人民网▪2014.10.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5/c1024-27698943-2.html摘于《讲话》第四个问题:《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作者简介】
许延光(1973—),男,汉族,辽宁东港市人,文化馆馆员,大学,东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东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东港市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特邀理事。通讯地址:辽宁省丹东. 银河路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