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享式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培养的提升作用

2021-11-10王欣宇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要:分享式阅读教学不同于语文课堂“一问一答”的机械分析,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提前阅读文本,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教师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给学生,学生跟学生分享,学生跟老师分享等多种形式,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是顺着老师设定好的思路去学,而是提升学生对于文字的感受力,激发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享式阅读教学;独立阅读能力

一、分享式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概述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中提到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阅读能力无疑是自主发展和自我提升非常重要的一环。王荣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这本书中提到:“以往对于阅读能力的研究,存在着“抽象能力观”以及“未经反思的预设”两大问题,“即将‘阅读能力’看成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四个层级。这样的研究,意义就很有限。因为离开了特定的样式,就不存在阅读的活动,因而也就无所谓什么阅读能力。”而“未经反思的预设”首先体现在单纯的对于文本的欣赏和盲目崇拜,认为作者所有的遣词造句都是完美的,不质疑和不经思考的去做出判断;其次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机械的教给学生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围绕着课后问题“分析课文”,学生在和教师的一问一答中完成浅层次的思考,而真正如何阅读却并没有了然于胸,缺少自主性。

分享式阅读教学是基于这种问题的存在提出的一种较为新颖的阅读教学方法,它不同于语文课堂“一问一答”的机械分析,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提前阅读文本,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教师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给学生,学生跟学生分享,学生跟老师分享等多种形式,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是顺着老师设定好的思路去学,而是提升学生对于文字的感受力,激发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分享式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的思路

(一)以课文为范本

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这个重要依托,选入教材的读本基本上是符合学生年龄层面能够理解的文字,大多是名家名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表述更准确,双线单元结构兼顾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大有裨益的。课文内容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也为学生学习阅读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因此,分享式阅读教学也同样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为范本进行教学,不能过多选取其他不符合学生年龄层面阅读的文章进行拔高教学。

然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在一节又一节的课堂中学习读书的方法,从而应用到学生今后的阅读当中。

(二)以思考为助力

在课堂上,学生自身迸发出的智慧是最可贵的,这是比单純去想怎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深层次思考。由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期采用“一问一答”的上课模式,学生大部分在课堂上是顺着老师的思路走的,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缺少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思考停留于简单的回答问题。对课文的理解是片面而又肤浅的,而真正对于文本的思考和发问,少之又少。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对于阅读的目标就指出:学生要“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基于课标中的这种要求,分享式阅读教学就是不给学生的阅读过程设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来打碎学生的思考过程,拆分对课文的理解,而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性分享,激发学生自身主动去阅读文本,思考文本,体会文字背后或温暖、或难过、或痛心、或快意的独特感受。

(三)以拓展为延伸

阅读教学的拓展可以是资料补充、展开联想和想象或小练笔检查阅读目标是否落实等等。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文本的一种补充,旨在达到更好理解文本的目的。传统的阅读教学在拓展时可能会在提问中完成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或补充资料。比如,我们最常见的阅读教学中,老师经常会问到学生类似的问题“看如果是你,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或者在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或写作背景中,提问学生“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在学生苦思冥想答非所问之后,教师出示作者的生平,来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但展开联想和背景资料补充应该是学生在读书过程当中自己应该形成或探求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分享式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这种阅读的自主性。教师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是提问学生,而是提问自己,在提问自己时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老师是怎么提出的这个问题以及怎么解决,这个时候老师同样用分享的方式进行示范,从而让学生有所收获。孩子最擅长做的事就是模仿,就在这样不断学习不断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利用分享式阅读教学提升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教师加强文本解读

分享式阅读教学不管是对于老师还是老师,都是深度阅读的一种。要想让学生把文章读通、读懂、读透,教师首先要对做好对文本而清晰又独特的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独特的解读文本的视角,那么教师们在平时就要多进行文本解读,同时多多阅读来拓宽自己的阅读视角。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单纯的使用参考教师用书,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梳理、整合和提炼,更要发现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这里学生是否能够读得懂?学生不会的地方在哪里?学生不懂的地方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分享引导?只有教师首先发现文字背后的意义,才能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不流于表面,读出更深层次的价值观。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落花生》为例:整篇文章的结构是是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这四个部分来写的,其中重点部分就是“议花生”,这一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大部分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观注对比的手法,通过不断地追问让学生体会落花生的品格,最后达成所谓的课堂目标。类似“这段话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把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目的是什么呢?”当学生回答出是把花生的果实埋在地下和长在树上的漂亮的石榴、苹果和桃子的果实进行对比,突出了花生的低调和可贵,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们也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这样看似完成了教学重点,但是整个过程,学生是在老师一步步的追问中顺着回答出问题的。而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和认识,也只停留在了对于花生朴实品格的浅层次认知上。

可是如果老师在文本解读时去多加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为什么矮矮地生长在地上的花生就值得赞美?石榴和桃子美美地挂在枝头就是不对的吗?难道长得漂亮是一种天生的罪过吗?這样看来,其实并不是。父亲把花生与石榴、苹果和桃子进行比较,是对花生的一种喜爱,甚至偏爱,这里很明显的父亲的情感偏向是花生,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赞扬花生。可是赞扬花生,其他的果实就不好了吗?并不是,这是因为花生的品格更符合父亲做人的原则和他的价值观,所以才把这种观点告诉给孩子,也在文章当中有所渗透。所以,老师首先要把文章读透,做好文本解读,才能尽量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机械化的阅读教学。

(二)学生学写预习作文

在学习阅读方法时,对于学生来说,充分的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当下大部分的小学生,尤其是中高段的学生,在预习时还停留于简单的注音、组词,圈画上面,对于文章的含义和内在逻辑关系,很是茫然。不动笔墨不读书,分享式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之一就是学写预习作文。

预习作文相当于学生版的“文本解读”,习作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可以把预习时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到预习作文里进行赏析,也可以把自己在阅读时不懂的地方写在预习作文里。如果对于整篇文章都有感触,也可以像写读后感一样,说出自己的想法,形式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基本要义是:可以写写读懂了什么和没有读懂什么。刚开始,学生的预习作文可能更多的还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提出的问题都很少。这是因为学生习惯了课堂上长期“一问一答”的学习状态,当需要自己开始对文章有宏观和细微的把握的时候,学生一时难以转变,这也说明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预习作文进行点评和指导,同时分享自己的“预习作文”,也就是文本解读。但是在和学生分享时,要注意以平等的角色进行分享,即为“老师是这样去读的”,在分享中渗透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内在联系。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父爱之舟》为例,在经过了短期的指导之后,学生写出了这样的预习作文: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全文以“舟”为线索,紧紧围绕父爱这一主题曲,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以回忆往事开始,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与感激之情。

本文第三自然段中,父亲用钱虽然极为节省,带“我”住最便宜的小客栈,但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时,却心疼得要加钱换房间,衬托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第六自然段中“钱很紧”说明我家条件不好。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说明了父母很重视“我”的学业,愿意做这方面的投入,体现了父母的开明和远见。文中日常父亲为我做了这些事:一,买枇杷吃;二,加钱换较好的房间;三,买热豆腐脑吃;四,做万花筒。路上父亲为我做的这些事:一,带“我”上学;二,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三,送“我”缝补棉被。这些都是父亲对“我”的关爱,能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其实每个父亲都是一样,他们尽自己所能给予自己儿女的全部!夜晚,我不敢一个人睡觉,每次都是爸爸等到我睡着了,自己才会去睡;每逢节假日,爸爸都尽可能抽出时间来陪我,带我去我喜欢的地方;每天晚上,爸爸都辅导我的作业到很晚……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倾诉,然而,当你回过头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父爱的无言和深沉。

虽然每个父亲用的教育方式不同,但是他们在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要感谢父亲,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可以看出,经过分享式阅读教学熏陶和训练的孩子,能够从对文章简单意思的描述,到可以自己对文章有了宏观的感知以及较为细致的分析,还能自然而然的读文章后联系生活实际,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不断提高。

(三)分享注重文体意识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一直是教学的一个指导方向,这在分享式

阅读教学中也一样。不同的是,分享式阅读教学是在分享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和文本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观注文体的特点,进而体会文章的表达。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为例:这篇课文是在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和其他20余位作家、艺术家应邀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的陈巴尔虎旗参观访问时,记录下了进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作者进入草原时看到的景色,语言优美,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作者融情于景,在写景时穿插自己的感受,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作者开篇就提到初见草原时的心情和对草原的印象,充满了新奇和激动。见到草原的美景,沉醉其中,还发出了“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初读文章,觉得骏马和大牛都是草原上纵横驰骋的动物,而此时的它们都静立不动,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足见草原的美景着实迷人。可再读文章,仔细品味,作者真的看到骏马和大牛在静立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吗?结合这篇文章的文体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散文一种抒发自身情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体。在创作时,会有虚实结合的成分。

因此,作者所描写出来的景色,不一定是他的眼中景,其实更多的可能是他的心中景。因为内心对草原有着强烈的激动的感受,所以并非是骏马和大牛静立回味,只不过是老舍先生自己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罢了。所以在课堂上分享时,教师就可以把这部分的解读来和学生分享,也能为学生打开一个阅读的新思路。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就会不自觉的另辟蹊径,转换视角,从而更能透彻地理解文章,提升独立阅读的能力。

(四)细节关注起承转合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在谋篇布局上有着总体的把握和考量,在细节上也是下足了功夫。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大意和基本写法,有时候打动人心或者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细节。只有对细节的足够关注,才能意识到作者是如何做到文字之间的起承转合可以浑然天成的。阅读文章,首先要关注作者遣词造句的细节。

还以《草原》这篇课文为例: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直接描写草原的三个句子是一个重点。其中一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是一个比喻句,如果比喻句只从修辞的角度去解读,那么很容易进入机械的模式化教学,像回答阅读题一样来分析“绣”字的用法,就很难品味出句子的美来。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让学生抓住一个关键词,但学生却并不知道如何去抓,为什么抓。在讲解比喻句时,很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换字法”,即把比喻词或者句子中用的最生动的一个词换成其他的词引导学生品味,体会原字词的好处和作用。这样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让学生品味用词的准确和生动,但也很容易陷入机械的阅读状态。在分享式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句子本身中关注细节,进而发现用字的精妙和生动。例如在这个句中,可以跟学生分享老师关注到的羊群走上走下的状态,继而进行想象羊群在草地上行走的画面,再往后看句子,作者用了一个“绣”字,就把羊群在草地上来来回回行走的动态美表现地非常生动。回想生活中“绣”一般和“绣花”“十字绣”等联系在一起,“绣”的动作也是忽上忽下,再回过头来读这个句子,想象羊群的状态,不禁拍手称快,惊叹作者对于细微处用字的功力,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中还有一处细节值得品味。在第二段中,作者说“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初读文章,会把最直观的关注点放在两个“一百五十里”上,能够读出作者是想写草原的大。其实在这个句子中,“走”字也用得很妙。汽车在草原上,为什么不用“行驶”或“跑”,而是选择用“走”呢?在分享时关注到这个细节,学生和老师都值得思考。此时再结合两个“一百五十里”和生活经验来思考:平时在公路上的汽车可以用“跑”或者“行驶”,可是当汽车来到草原上,草原实在是太大了,过了一百五十里,再过一百五十里,都是草原。所以即使速度很快,在草原上也像是在走一样。

在分享式阅读教学中,要关注作者遣词造句的细节,也要关注表情达意的细节。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慈母情深》一文为例,文章中在写到作者去母亲工作的地方找母亲的时候是这样写的: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四个“我的母亲”反复出现,每个“我的母亲”背后隐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从最开始的不确定到慢慢确认那个人的确是自己的母亲,再看看母亲疲惫到我认不出的样子,无限忧伤涌上心头。抓住这个细节,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后面向母亲要完买书的前后鼻子一酸,跑了出去。作者心疼自己的母亲,不忍心用母亲的血汗钱去买书,既能体会母亲的艰辛,也能体会出孩子的懂事。抓住细節体会情感,也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综上所述,分享式阅读教学在对于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和实践意义。分享式阅读教学的方式还有很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践和改进。对于这种阅读教学方式的有效探求,是语文教师提升自我的一个路径,更是提升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76—90.

2.黄丽香.小学语文引领学生深度阅读[C].创客教育.2020:48.

3.丁金巧.教师文化经验分享式教学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C].科教文汇.2017:119—120.

简介:王欣宇,女,汉族,籍贯:黑龙江哈尔滨,本科,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