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拆分”思想 谈综合思维素养复习策略

2021-11-10辽宁于凤东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答题试题考查

辽宁 于凤东 翟 军

现如今我们人类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都与地理原理有很大的关联。如何应用地理思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根据国家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地理教育要注重培养考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一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素养是考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能力,是考生个体在信息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认知品质,也是考生正确解答高考试题的关键素养。因此,本文着重从“拆分”的角度,谈一谈综合思维素养的复习策略。

一、体会使用“拆分”思想,提升解答综合思维问题的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高考试题命制也呈现出内容上的融合与形式上的多样,从而实现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因此,考生在进行主观题复习时要学会用“拆分”的思想准确审题,只有正确把握命题方向,才能有效组织答题。用“拆分”思想审题的一般步骤如下:

1.“拆”条件限定词——特定时间节点、特定区域、专有名词、特殊生产生活方式、事物发展某一阶段等。只有关注条件限定词,才能让考生回到材料或图表中提取并解读关键信息。

2.“拆”题目中心词——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气候、地形、水文、自然带、人口迁移、城市化、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布局、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等)。只有锁定题目的“定语”,才能锁定知识的来源,进而结合材料调用相关知识作答。

3.“拆”解答方式词——把握答题的方式要求,有助于构建答题模板并把握答题的详略。问题中常见的解答方式词有:分析,即对地理事物现象或行为方式进行原因剖析,如“分析……的原因”;说明,要求对题干中出现的措施或模式的原理、成因或规律进行说明,如“说明某一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势”;描述,常见于对给出的图表进行描述(俗称看图说话),要求先总体描述事物的分布规律、等值线走向或数值的递变规律,然后细化描述集中分布区、特殊值区或变化剧烈区;评价,常见于对特定生产模式、措施、对策、布局或人类行为活动进行评价,要求考生具有正确的地理思想,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比较,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设问方式,可以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事物的差异和联系。

4.“拆”内容回答词——题目要求作答的内容,如目的、原因、条件、意义、影响、措施、结构、特征等,考生要根据设问的内容,有针对性地作答,避免答案跑偏或过于繁冗。

下面我们以2021年全国甲卷36题为例,体会如何利用“拆分”思想解答问题。

【例题】(2021年全国甲卷,36题)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拆分解析】由题目中心词可知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分析;从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可知本题要求考生从农业区位分析的角度剖析该地适合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条件限定词“M地区”要求考生回到图中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定位确定该地区“排水后”的自然环境状况。通过对上述要点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本题的解题思路为:从空间定位入手确定该地的自然条件状况,从农业区位分析的角度对该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剖析进而得到答案。思维过程详见下图。

【参考答案】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有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拆分解析】由解答方式词可知本题要求考生将M地区不同时期的“开垦结果”(题目中心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知两个时期开发结果最大的差异体现在相同自然条件下对土地开发的广度和强度上,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内容回答词)是生产力的不同。罗马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改造自然的范围小、强度弱,表现为零星开发;17世纪风车和水利工程技术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范围大幅扩大、强度大幅提高,表现为成片的大规模的开垦。

【参考答案】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拆分解析】题目中心词“农业发展”提示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为农业的发展历程、生产要素、外部环境和生产管理的方式等,由材料可知该地农业开发早、时间长,长期排水耕作、使用农药化肥;解答方式词“推测”则要求考生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原理推测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基于上述情况可推测出该地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土地肥力下降、趋于贫瘠,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多,水资源、土地资源被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内容回答词)。

【参考答案】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

二、提升综合思维素养复习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对综合思维素养是这样阐述的: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高考试题一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特定情境,将教材所学知识融汇其中,并以问题呈现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分析、表达能力。考生具备综合思维素养是高考取胜的关键条件之一。在一轮备考阶段,考生复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万丈高楼平地起,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答题的本源,是应试的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沉着应对多角度、新颖的高考试题,才能在做主观题时灵活自如地调用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对照《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重点分析2021年新高考省份地理试题,从中发现高频考点、考查角度、试题来源、情境设置等有效信息,再利用专题复习强化考生的基础知识。当然,也有考生提出困惑:已基本掌握课本知识,但是面对试题不知如何应用。例如,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20题:分析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原理考生都懂,但结合材料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进行有逻辑的分析却很难。这是由于考生缺乏综合思维,无法将庞大、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在一轮复习中,考生除夯实基础外,还应尝试“穿针引线”,通过画网络图构建章节间知识体系。教师在上讲评课时,更要多角度挖掘试题的深度、广度与高度,通过对试题的变形变式,引发考生的思考,强化训练考生的思维能力。

2.拆分试题设问,构建答题模型。2021年又有八个省份进行了新高考改革,不论是前期的适应性测试还是高考真题,考生普遍反映试题较难,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试题的时候就会发现,两次考试试题情境简洁,考查内容虽广泛但常规,设问表达也很清晰,但考生的失分率却很高,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考生审题不清导致的。例如,2021年辽宁省普通高中适应性考试第19题(3)问:分析勒拿河6月多年平均径流增量呈负值的原因,考生因忽略“增量”这一关键信息,进而脱离图表描述,仅凭借自己的“经验”作答,导致失分。为了让考生精准、全面地构建答题模型,建议考生在平时做题时训练拆分试题设问的方法,将复杂问题进行简化处理,这样既能帮助考生构建正确的答题模型,又能缓解考生紧张的不良情绪,提高考生考试成绩。

3.关注时代热点,构建情境教学。高考试卷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在试题设问和情境创设等环节突出地理学科的独特思维和分析方法。在考查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融入了脱贫攻坚、科技兴国、关注民生、注重可持续发展等当今热点问题,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的核心功能。这启示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间这部活书——关注时代热点,并从地理的视角去解读——构建情境教学,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角度,促使考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猜你喜欢

答题试题考查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邀你来答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