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类、限定角度类地理试题的解读
——以2021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第26题为例
2021-11-10浙江杨萌原
浙江 杨萌原
一、原题呈现:走进真题,直击高考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省级行政区人口(万人)耕地面积(千公顷)人均粮食产量(公斤)甘肃26475377.0440青海608290.1174宁夏6951289.954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2分)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4分)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4分)
【参考答案】
(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
(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二、说背景:立足素养,顺应时代
新课改实施以来,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指导下,浙江省地理选考试卷在内容分布和题型结构上,既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满足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并适度引导中学教学。通过分析近四次的选考试卷,发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来看
试题情境取材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选择体现我国区域发展、共同富裕、民生改善等时代性事例,聚焦核心价值,有助于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时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试题注重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事象、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和掌握;考核注重“理解”,强调“应用”,培养学生调用学科关键能力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
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组成。试题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试题以不同尺度的区域为载体,考查学生立足区域,从中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突出对地理事象成因的分析,意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命题视角开阔,立足生活,扎根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学习用地理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从试题类型来看
通过观察近四次的地理选考试卷,发现比较分析类、限定角度类地理试题出现频率较高、分值占比较大,尤其是限定角度类(如表1),因此,选择2021年6月第26题进行解读。
表1 比较分析类、限定角度类试题近四次考试出现频率
三、说题目:摸清立意,把握方向
(一)从考试内容和考核要求来看
从考试内容来看,26题以我国局部地区略图、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为材料,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从考核要求来看,学科知识考核要求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本题即为“简单应用”这一等级,要求学生能将某一方面地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如运用地理原理分析或推测某一地理事象,依据图表、文字材料进行图文转换等,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
26题以区域农业生产为主线,从分析原因到说明过程再到提出措施,循序渐进。要求学生首先能够结合图文材料对此区域有一定认知,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明确青海省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发生过程,考查综合思维;最后,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三)从试题类型来看
26题的第(1)问属于比较分析类题目;第(2)问和第(3)问属于限定角度类题目。本文主要分析第(1)(2)问。
四、说解法:“步步为营”,精准作答
(一)比较分析类题目解题策略
26.(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2分)
1.研读设问,明确比较对象
该问题的“核心”是人均粮食产量低的原因,行为动词是简析,问题的“主角”是青海省,“配角”即比较对象是甘肃和宁夏,这是回答问题时首要明确的信息。
2.调动所学,运用已有知识
该问题考查知识点为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粮食总产量的自然因素包括土地(耕地面积、土壤肥力、地形)、光照、热量、水源等;技术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生产技术、技术装备、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政策等。影响人均粮食产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粮食总产量和人口数量。
3.梳理材料,建立因果联系
从图中可以确定三省份的地理位置等信息:青海省主要位于青藏地区,典型地理环境特征为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甘肃、宁夏临近青海,主要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对比自然因素,青海省的土壤肥力较低,热量条件较差,耕地面积较小,导致粮食总产量较低;对比技术和社会经济因素,三者无较大差别且材料缺少相关信息。
从表中可以发现:青海省人口数量少于甘肃和宁夏,其中与甘肃相差较大,与宁夏相差较少;青海省耕地面积远远少于甘肃、宁夏;青海省人均粮食产量最低。结合表中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进行简单计算,发现青海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小。
4.依据分值,组织试题答案
该问题分值为2分,得分点共两个。导致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原因主要包括:地处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粮食总产量低);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均粮食产量低。
(二)限定角度类题目解题策略
26.(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4分)
该填空可以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快速得出答案为荒漠化。那么如何从生产活动角度来分析荒漠化的发生过程呢?
1.研读设问,看准分析角度
该问题的“核心”是荒漠化问题的发生过程,行为动词是说明,限定的角度是生产活动角度,注意题目要求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过程而不是原因。
2.调动所学,运用已有知识
该问题考查知识点为荒漠化。荒漠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人为原因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荒漠化的发生过程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破坏了植被,使地表裸露,从而加剧了风力等外力作用的侵蚀,使土壤养分流失,土地退化。
3.梳理材料,获取有用信息
材料中关于该问题的信息较少,依据局部区域略图和耕地面积信息可以推测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可能存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问题;同时该区域的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可能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破坏植被,使地表裸露。该区域整体较干旱,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但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甘肃南部夏季降水较多且集中,存在流水侵蚀。这是考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4.依据分值,组织试题答案
该问题分值为4分,填空1分,说明发生过程3分,得分点共3个。从生产活动角度来看,荒漠化的发生过程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五、说引申:试题变式,挖掘内涵
(一)26题第(1)问的引申
1.挖掘材料,命制新题
回答比较分析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比较的对象,通过观察表格数据,发现宁夏的人均耕地面积小于甘肃,人均粮食产量却大于甘肃,命制试题如下:
与甘肃相比,分析宁夏人均粮食产量高的原因。
【解析】结合图文资料与所学知识,宁夏平原面积广且临近黄河,与甘肃相比,优势主要在于优越的地形、土壤、水源条件。
【答案】宁夏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临近黄河,灌溉水源较充足,人均粮食产量高。
2.链接高考,加深理解
(2016年全国卷Ⅰ,36题)(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答案】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 ℃的高温)。
(二)26题第(2)问的引申
回答限定角度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看准分析角度,但是此类问题的设问形式较为多样化,需注意辨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直截了当型
【例题】(2020年7月浙江,29)(节选)
29.(3)从生产角度,说出2000年来广西甘蔗总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科技等投入增加。
2.××影响××型
【例题】(2017年4月浙江,28)(节选)
28.(3)甲地是所在国花生主产区,分析降水特征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3分)
【答案】生产主要集中在6-9月降水较丰富月份;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生产易受旱涝灾害影响;降水变率大,对灌溉等水利设施依赖性强;年内旱季时间长,土壤易盐渍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大。
3.以××为基础型
【例题】(2019年全国卷Ⅱ,36)(节选)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六、说反思:“思前虑后”,以研促教
(一)加强引导,提升读图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门语言。能够快速而准确地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是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正确的读图步骤:先读图名,根据图名判知图的内容;再读图例,要明白不同符号代表的事物;最后就是区域定位,在没有给出具体地点的地图上,就要根据经纬网、地图的形状或轮廓进行区域定位。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图来讲知识,做到讲练结合,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地理事物间的联系,提升读图、析图能力。
(二)学贯事理,强化综合思维
回答本题时,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说明过程。因此,要有变通的思维,不拘泥于试题文本,关注题材变种、载体变式和问题变通,不固守于试题本身,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关注过程、强化联系、拿捏事实、总结规律,多角度观察、多维度思考、多层次分析、多环节阐释,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面向未来,谋划人地协调
本题第(3)问考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早已得到普遍认同,人地关系的主线也被埋刻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成为“经脉”。常规教学也要抓住人地关系主线,多维地审视问题,动态地认识问题,综合地分析问题,在处理人对地、地对人等问题时,引导学生从人地协调观视角看待地理试题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七、说教学价值:试题引领,高效备考
(一)对学生的价值
该试题总体较为简单,选取的区域学生相对熟悉,利于缓解学生在考场上的紧张感,从容应考。以真实情境为背景,加强了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不仅能满足真实情境下评价学生地理素养的要求,同时也能为学生带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今后的备考中,各位考生要进一步加强知识迁移能力,学会举一反三,能将地理知识灵活运用于各种新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