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解释应注重历史连续性
——以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为例

2021-11-10重庆刘金文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5期
关键词:连续性外交概念

重庆 刘金文

历史连续性是历史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注重历史的连续性是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要求,但在当前的历史教育中,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都存在着严重的断裂性,教学中注重历史的连续性有利于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到合理的历史解释,建立正确的历史认识逻辑。历史连续性有两个一般性特征,即同一性质的连续性历史主体、历史时间与历史连续发展的动力,本文试图从这两个一般性特征的角度,结合选择性必修1 第14 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尝试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同一性质的连续性历史主体,引导学生探索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历程。

一、什么是历史连续性

历史连续性指的是始终伴随不同时代因果关联的长时段历史时间里的变化运动的历史过程。历史的连续发展过程有其内在的运动机制,具有两个一般特征:同一性质连续性历史主体和历史时间;历史连续发展的动力和因果解释。

历史解释是建立在意义之上,所谓历史事件具有价值或意义,是指历史事件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而历史解释就是把要解释的历史内容放置在由重要性、意义或价值等联结起来的历史脉络之中,对其作出因果性的陈述,本质是寻求一种历史认识的逻辑,史学理论家威廉德雷认为,在建构历史认识的逻辑中存在连续性的特征,历史现象是由一组连贯性的历史事件构成,每一桩历史事件都应该联系到它的先行事件,从前件充分说明后件的出现,连续性的历史实体形成了历史认识的规范,由此威廉德雷提出了历史的连续性解释模式。但是这样的连续性的历史解释针对的必须是同一个历史现象,这也就确定了这些历史连续性主体和特定的时间序列。

二、为什么要注重历史的连续性

(一)发展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

历史学科能力是学生成功地获取、加工历史信息,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心理调节机制。标示和解释在历史时期内的变化和连续性是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具体表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释”。

(二)基于新教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新教材以通史叙事为框架,通史教学“应该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当前的历史教育中,通过历史的连续性建构通史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成为题中之义。

(三)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

历史叙述的完成离不开历史解释,通常的历史叙述在历史事实发生根源及来龙去脉的追溯中揭示出内在历史的连续性过程的因果链条,所以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深刻地影响着高考试题的设计。以近几年主观题中的“原因类”为例,可以发现该题型的设问方式是让学生分析基于一个时段历史事件连续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影响等,通过同质连续性的历史主体运动,形成因果逻辑的历史解释,体现了历史连续性的一般特征。

表1

三、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构建历史的连续性

(一)确立同一性质的连续性历史主体和历史时间

同质连续性的历史主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连续性的历史概念,连续性的历史概念不同于一般的概念,不只是事物共同属性的概括与抽离,它必须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于友西先生认为连续性的历史概念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本质的、内在联系的反应或概括,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思维的细胞,能包括所代表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因果关系。历史概念内涵的具体归类是多样化的,有学者认为历史概念分为历史事件概念、历史人物概念、历史文献概念、历史制度概念、历史物品概念 ,可以是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如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战争、革命与建设、变法等)、经常出现的学习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国家治理等),那么在备课中如何确立连续性的历史概念?

1.以《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专题内容为基准

部编版教材采用通史体例,按照历史时序编排,较为系统地展现出中外历史的发展脉络,并以专题的方式聚焦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走向和基本态势。每个专题提炼较长时段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各个专题的名称力求突显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所以教材中各个专题的“标题”则体现了各个时段历史本体知识的结构化特征,概括教材的单元主题、课题、课题中的子目即可形成核心概念。

如《课程标准》中要求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教材则通过“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个子目讲述当代中国的外交,时间跨度很大,内容繁多,对教师授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为连续性的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历程的各个历史阶段。

学术界一度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呈现“革命性”的特点。中国外交曲折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是“和平外交”,暗指新中国的外交由曲折回到正常轨道。但其实结合百年党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解放、独立的行动在各个阶段也是一致和一贯的,按照这一逻辑,学生就容易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这个论断。邓小平说:“独立自主……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所以,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同质连续性的历史主体是符合历史认识的逻辑的。

2.确立历史学科知识结构框架中的核心历史概念

学科知识结构是指特定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元素及其相互关联所形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能够系统地体现该领域知识的基本构成和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历史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因此以结构来分析历史的连续性具有可行性,历史概念和概念体系在历史知识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可以从同类历史事物的共同属性抽离出来,形成核心概念即同质连续性的历史主体。

如何确立连续性的历史时间?历史概念具有时间化的特征即概念随着时间而变化,所以我们要梳理概念生成与变迁的历史脉络,比如本课“独立自主”话语的出现、传播和竞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各时期的不同内涵。

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历程是由不同历史阶段构成的。但就历史渊源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存在如何处理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我们要保留独立自主的权力,要有独立自主的做法,“遵义会议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在抗战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出发点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在那时构筑的理论框架此后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观察和处理国际事务、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思想遵循。”在更深层面上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核心价值如独立、平等和尊严,以及以平等为中心的现代国际正义诉求等,都是在革命运动时期酝酿成熟并最终转移到当代中国的外交之中并逐步扎根,所以,应该重视1921—1949年这段时期党的对外工作,只有了解这一历史过程,才能理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缘起及发展的其主要特征的来龙去脉,才能形成连续性的历史解释。

(二)确立同一性质连续性的历史主体发展的动力

纵观选择性必修和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的教材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当代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因果解释,那么如何去梳理和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的因素或线索,追寻当代中国外交历史的连续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利用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的目录构建知识框架

朱汉国教授指出教材以专题的形式构建教学的新体系,渗透了两个基本理念:“第一,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目标上,应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第二,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应体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一是历史的时序性,二是历史的整体性,三是历史的多样性。”教材的目录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连续性与横向纵向联系,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充分解读历史教科书目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阶段性特征,有助于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内容。本课可以利用《中外历史纲要》的目录,如表2。

表2

通过研读单元、课题、每一课题子目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中发现,贯穿当代中国外交的两个影响因素是:

(1)中国内政。一方面是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的转变所产生的影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是基于建国方略的选择,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如选择性必修1《当代中国的外交》,课文中就提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服务的方向进行。”

(2)中国对外政策和国际环境。中国的对外政策在一些方面就是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做出的反应。比如教材中提到“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可见国际环境的变动及其与中国对外关系之间互动,是理解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

2.利用历史时间构建历史的连续性

历史连续性的形成要求我们将历史事件按照某种时间或者逻辑序列进行排布,形成一个具有因果解释的历史叙事。“连续性历史时间”的具体表现有多种方式:

(1)历史时间顺序,包括时间轴、历史年表等。二者或反映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环节的逻辑关系,或反映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果忽略了这两种逻辑关系,历史的连续性便无法形成。运用历史年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与变迁,有利于建构历史认识的逻辑。

(2)历史时间段落,包括时期,年代等。它以时间为线索呈现历史事件某一阶段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变迁,也能够帮助学生较容易地找到始终影响历史事件、现象进程的因素,当代中国的外交的历史时间呈现主要是以时期、年代为时间段落,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为历史主体呈现其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之历史时间要素是构建历史连续性,形成和提高历史意识的必要基础。

综上,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历史的连续性,聚焦同质连续性的历史主体,深度透析历史主体在长时段的历史分期的不同内涵,追寻连续性的历史动力,进行因果逻辑的历史解释,学生才会真正具有理解历史连续性,也才会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连续性外交概念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连续性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