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知识1.0迈向思维2.0
——从2021年高考英语看一轮复习阅读训练的要点

2021-11-10安徽彭亚楠

教学考试(高考英语) 2021年5期
关键词:本题选项试卷

安徽 彭亚楠

2021年高考已悄然落下帷幕。作为检测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其每次变化都和一线教学直接相关。高考结束后,广大师生陷入了“考场感觉简单,看到分数傻眼”的尴尬境地。原因何在?在仔细研读高考试卷后,笔者发现,在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上从重视知识理解、看重细节信息转变为着重考查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本着提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训练有效性的目的,笔者从2021年全国甲卷、乙卷和新高考Ⅰ卷这三套试卷阅读题的命题角度出发,总结归纳相关要点。

一、数据说话析变化,思维品质究根本

2021年高考试卷的使用范围发生了变化。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自主命题,原有的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合并,统称为全国乙卷,在安徽、河南、陕西等12 个省份使用,而原有的全国卷Ⅲ变为全国甲卷,供四川、云南等5 个省份使用。山东、湖北、江苏等7 个省份则使用新高考Ⅰ卷。笔者把2021年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以下简称“2021年”的三套试卷)和2020年的全国卷进行对比,结果如下:

年份 试卷类型 细节理解题 推理判断题 主旨大意题 词义猜测题2021年全国甲卷 4 8 2 1全国乙卷 5 7 2 1新高考Ⅰ卷 8 4 2 1 2020年全国卷Ⅰ 7 5 2 1全国卷Ⅱ 8 4 1 2全国卷Ⅲ 8 3 3 1

上表显示,2021年的三套试卷,对于细节理解题的考查比重有所下降,而对“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题”和“词义猜测题”的考查力度显著加大。这三种题型基于“infer”“summarize”“comment”的技巧,指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之一“思维品质”。

相比于新课标提出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得到广大师生应有的关注。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是许多一线教师对于“思维品质”的理解不够。将“critical thinking”“思维品质”翻译成“批判性思维”。而《牛津英汉大辞典》(第七版)则把“critical”一词定义为“involving making fair, careful judgements about the good and bad qualities of sb./sth.”。因而,北师大版教材修订组核心成员陈则航教授指出,将critical thinking 翻译成“思辨能力”更为合适。阅读不是消极地接受作者观点、记忆阅读内容的过程,而是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质疑,对文本信息和作者观点等进行整合分析、推理判断。思辨能力的三个核心技能包括:分析、推理和评价。陈则航教授还为此研究了这三个核心技能在阅读活动和问题中的体现,分类如下:

思辨能力的核心技能 在阅读活动/问题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分析识别并阐明文章的中心论点、主要思想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比较人物、事物或观点间的异同,区分事实和观点分析文本特征、写作手法、写作目的和作者态度等分析文本中的现象、人物或行为推理从字里行间推测作者的言外之意、人物心理和态度,并提供原因和依据对文本内容发展做出合理的推测、预测或者解释深度质询、质疑信念、观点、解释,提出恰当的疑问等提出不同的假设、方案或结果 ,并提供原因、证据或事实评价评估信息或者资料来源的可信度评价文本的写作手法、作者观点或态度等,并做出解释评价文本内容、相关人物、事件或方案等,并提供原因或依据

依据陈教授的分类,把2021年的三套试卷中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微技能结合起来,形成下表:

试卷类型微技能分析 推理 评价全国甲卷A 篇21,23 B 篇27 A 篇24 B 篇26 C 篇29,30 D 篇32 C 篇28,35 D 篇33全国乙卷A 篇23 B 篇25, 27 C 篇30 B 篇24 C 篇29,D 篇35 C 篇28,29,31新高考Ⅰ卷A 篇27 A 篇21 B 篇25 C 篇31 C 篇29 D 篇34 D 篇33,35

由上表可知,全国甲卷难度较高,在阅读理解的15 道题中有11 道题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往傻瓜式的“回归原文——找到原句——选出答案”的细节信息导向类阅读活动已经不足以满足高考对于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

而思维品质被广大一线师生忽略的第二个原因是,该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以往的以词汇、语法为导向的阅读训练方式,融合“讲解和翻译”的阅读试题讲解方法,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裨益不大,有时甚至因为师生过于关注微技能,而忽略了语篇和主题语境,这反而会对学生的得分起到阻碍的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高考真题,来谈谈调整后的一轮复习阅读训练的有效方案。

二、一轮复习阅读训练的要点

(一)抓大放小、正反论证破解“分析”的微技能

阅读理解在考查“分析”这一微技能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信息,理解并提取关键信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本。

第一,该微技能里考查最多的依然是对文本段落或者文章主旨大意的概括。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理解D 篇35 题“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全国乙卷阅 读 理 解C 篇29 题“Why does the author discuss plastic straws in paragraph 3?”,新高考Ⅰ卷阅读理解D 篇31 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该类型的题目一直都是广大师生训练的重点,这里提供两种较为有效的方法辅助训练。第一种方法就是关注段落或者文章中的同义短语和句子,然后和选项中的表达进行专项对照。如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理解D 篇35 题:

35.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Geniuses Think Alike B.Genius Takes Many Forms

C.Genius and Intelligence D.Genius and Luck

作为一篇社会科普类的说明文,本文围绕着“天才”,破解人们的错误观点,批判了“天才”标准的荒谬之处。反面论证后,正面说理,最终卒章显志,归纳为“As a writer says, future geniuses come from those with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perseverance(毅力), and simple good fortune, who are able to change the world.’”。依据“同义词”“相关词”地方可知,本题答案为B。而另外一种方法为“逆向思维作文法”。不少考生反映主旨大意题最难的地方就是选项里的答案似是而非,依据相关词和同义词不足以区分开来。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阅读理解C 篇31 题:

3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

A.The Federal Duck Stamp Story

B.The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System

C.The Benefits of Saving Waterfowl

D.The History of Migratory Bird Hunting

C选项中的“Saving Waterfowl”,D选项中的“Migratory Bird Hunting”都出现在了文本里,造成考生选择的障碍。因而,跳出文本,只看选项,假定自己为文章作者,在面对选项的“命题作文”时,选取核心词汇进行构思,把自己计划的draft 版本和阅读文章进行对照,判断是否能够完全吻合的“逆向思维作文法”就很有效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C 篇遵循时间顺序,讲述了“Federal Duck Stamp”这一保护措施的前世今生,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A。

第二,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体裁、行文风格、写作对象和写作手法等篇章信息。 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理解A 篇21 题提问“Who would most probably enter for Take a view?”指向文本的读者群体,23 题则询问“Where can the text be found?”,考查学生对于文本体裁的敏感程度。2021年新高考Ⅰ卷33 题的出题方式很新颖“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doctor’ and ‘cheater’ in Paragraph 2?”不少考生反映,面对选项觉得无从下手。实际本题的考查点为文章的写作手法。为了说明“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使用存在着“一念天使,一念魔鬼”的双重性,作者在第二段使用了有情商的医生和病人共情以及技艺高超的骗子寻找受害者的例子。考生在选择的时候会在选项“A.To explain a rule.”和“B.To clarify a concept.”之间犹豫。而纵观本段的篇章结构为“主题句——例子——总结句”的模式,因此本例子的使用目的为“主题句”的重要支撑句。句中“describe...as...”的表达,是在对“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个“concept”而不是“rule”进行限定,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B。

第三,某些特定的分析技能已经成为了出题者的考查对象,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从未来的出题角度出发,一线教师在对考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应当加强对这种分析技能的锻炼。如2021年全国甲卷26 题和全国乙卷26 题都在考查comparison(比较)技巧,需要考生对题目中涉及的两大对象进行信息的归纳和整理,而2021年全国甲卷28 题则重点考查概括能力“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author soon after he moved to London?”,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概括。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一定要依托文本,又要超越文本,不仅是从微观的词义解释和辨析的角度来进行讲解,更应该从宏观的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入手进行专项突破。

(二)依据文本,绕开陷阱破解“推理”的微技能

阅读理解题目对推理技能的考查形式较为多变,多以“infer”为题目的核心词,对考生进行提示。在解决本类阅读理解题目时,教师应当避免机械重复的“翻译”和“讲解”,而应当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做出合理的推断,从而让其思维品质得到培养。这里以2021年全国乙卷35 题“What can we infer about the author from the text?”为例进行说明。题目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对作者的身份进行推断。依据三步走原则“读取题干关键词——回归原文——比对文本信息和选项”,可以确定答案源自第一段第一句“During an interview for one of my books, my interviewer said something I still think about often.”,通过“interview”一词可以得出作者为writer 的身份。本题总体较为简单,但出题人有时会在选项设置上设置一些陷阱,从而给考生造成得分障碍。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27 题“What can be inferred about Port Lympne Reserve?”,在遵循三步走原则时,从第二步开始步步为营,陷阱重重。纵览全文,不难发现,选项A 中的“will be”把原文的“不确定”说成了“确定”,选项B 中的“aims to control the number of the animals”则和原文完全偏离;选项C 同样使用“will (be)”无中生有,把“不存在的”说成“存在的”。只能依据原文的“...but it is too early to tell if the calves will make good candidates to be returned to protected areas of the wild”得出“uncertainty”的隐含之意,而选项D 中的“may be sent to...”恰巧用情态动词传达出这样的“possibility”,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而阅读理解题目考查推理技巧的另外一个重点则表现为“词义猜测题”(全国甲卷29 题;全国乙卷25 题)。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29 题:

29.What do the underlined words“Safe! Safe! Safe!”probably mean?

A.Be careful! B.Well done!

C.No way! D.Don’t worry!

该题考生在使用三步走策略解题时,会定位到“I fell onto the stones, damaging a nerve in my hand, and Toby came over, helping me up:Safe, man.Safe.”而选择A 或者D,但根据最后一段,作者20年后故地重游,遇到新一代的滑板少年,同样的话语从新人嘴里脱口而出。因此基于语境,可以得出“Safe! Safe! Safe!”并非只有在遭遇失败时才会被使用,而是滑板爱好者之间用来打气的暗号,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这启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推理技能的训练时,既要让他们养成“三步走”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积累选项中的陷阱,从而让考生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

(三)施行visualize 策略,破解“评价”的微技能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对评价技能考查得不多,但它可以作为读者和文本信息进行互动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全国甲卷32 题和新高考I 卷34 题需要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总结。依据上文提到的“三步走”原则,教师可以在平时引导考生掌握一些必要的表观点态度的词汇,从而帮助考生更快得分。常见的原则观点态度类的词汇如下:

态度类型 举例词汇赞同 favorable adj.赞成的;supportive adj.支持的;consent n.同意;praisable adj.值得赞扬的;complimentary adj.称赞的;sympathetic adj.同情的否定 disapproval n.不赞成;objection n.反对;critical adj.批评的;biased adj.片面的;ironic adj.讽刺的中立 neutral adj.中立的;impartial adj.公正的;unprejudiced adj.没有偏见的;detached adj.不含偏见的;mixed adj.喜忧参半的;moderate adj.中度的谨慎选择 indifferent adj.漠不关心的;uncaring adj.不关心的;disinterested adj.不感兴趣的;unconcerned adj.不关心的

还有一项技巧有助于更精准地提高该项技能:“visualize”(可视化)。该策略指的是学生在看到文字后在大脑中产生图像、影像、声音、颜色、动作等,即学生在大脑中“看”到阅读材料中的意象。例如2021年全国乙卷阅读理解C 篇第30 题:

30.What effect would“Truckload of Plastic”have on viewers?

A.Calming. B.Disturbing.

C.Refreshing. D.Challenging.

回归文本,发现答题信息点出现在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For this work, titled‘Truckload of Plastic’, Von Wong and a group of volunteers collected more than 10 000 pieces of plastic, which were then tied together to look like they’d been dumped(倾倒)from a truck all at once.”,考生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词来对“塑料卡车”这项工作进行评价。考生可以使用visualize 策略,想象一下1 万多块塑料 一次性从卡车上倾倒下来的场面,让自己身临其境,提取出关键的情感词汇“disturbing”使人烦恼的) 。而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25 题,需要总结Titterton 台上的工作。在回顾原文找到答题信息点后,考生可以使用visualize 策略,想象一下“page turner”一边听音乐,一边和演奏者密切合作,飞快翻页的景象,从而深感这份工作的不容易,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C。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考真题绝对不是无土之木,无源之水。2021年阅读理解题对思辨能力考查力度的加大,启发一线师生在备考的时候,不仅需要关注细节,更要关注整体。通过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最终提高学生的得分率,完成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

猜你喜欢

本题选项试卷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今天是几月几日